叉叉
一個不算意外的發(fā)現(xiàn):不太喜歡“小清新”歌曲的人,也很難逃離有過喜歡它們的時光。
譬如我。
少年時代,我的歌單大多貼著統(tǒng)一的標(biāo)簽:搖滾,說唱,黑暗系。
我最討厭的歌曲風(fēng)格:“小清新”。
都說音樂愛好者之間也充斥著“歧視鏈”,我也是,我大膽地承認(rèn)。
那時候的我總愛塞著耳機一個人來來去去,面上沒有表情,耳機里或是聲嘶力竭或是爆炸鼓點,我還酷愛將音量開到最大,聲音震耳欲聾。十塊錢一副的耳機質(zhì)量不好,音樂通過嗞嗞的電流砸在空氣里,一旁的路人就會看過來,一臉奇怪的樣子。
十多年后的現(xiàn)在,我依舊喜歡說唱,喜歡恐怖電影原聲帶,但是,不那么愛聽聲嘶力竭的了,也不折磨自己的耳朵了。我在社交平臺上開玩笑說:年紀(jì)大了,竟然都學(xué)會開始考慮自己的感受。
而讓自己有些驚奇的是,有一天,我翻出多年前自己存的歌單截圖,竟發(fā)現(xiàn)不少也曾被標(biāo)榜著“小清新”風(fēng)格的歌曲。
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段單曲循環(huán)這些歌曲的時光,認(rèn)真抄寫的歌詞本,以及與歌詞極其服帖的、當(dāng)時的心情。
是我,久久沒有拾起。
而對許多人而言,“過去的歌單”這五個字,一定不只是老歌那樣簡單的定義。
每年夏季,大大小小的社交平臺總是布滿畢業(yè)季的推送,關(guān)鍵詞總是眼淚、笑意、告別、開始……然而,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于我而言,都是我最難回頭的那個“青春”。
我的青春是灰色的歌單,它們枯燥、無味、不健康、痛徹心扉,但是,隨著時間慢慢過去,痛楚不再有,只留下播放過歌曲的歷史記錄,不再有意義了。
我時常是沉默的,戴著耳機獨來獨往,聽很多歌。我不太愛吃飯,沒有喜歡的零食,常常胃痛;我沒有感興趣的事情,沒有想達到的目標(biāo),也不覺得迷茫;我沒有想表達的心情,沒有喜歡的人,沒有想去的地方,也無所謂這些了。
那時候,我突然翻出從前的歌單,雖然完全沒有經(jīng)歷過歌詞里講述的故事,卻也曾為歌詞里的人感到悲傷——這是很久之前,一無所知的我聽這些歌的感受。
于是,我又開始聽這些歌。
從前覺得孤單的歌詞是:“發(fā)條松了,音樂停了,舊玩具你不愛了。”
想象中代表轟轟烈烈的歌詞是:“記得我們是這樣開始的,在暴雨里,我唱著我的歌,不管明天的我們適不適合?!?/p>
覺得離別時會讓人難過的歌詞是:“希望在我最后的目光里,你的眼神仍是那樣純粹?!?/p>
有一天,當(dāng)我又開始聽起這些歌曲,我終于有一些懂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出了問題,我沒有脫離人群,但是,也從未融入過。
其實,現(xiàn)在回頭看,那些情緒不過是隱藏在午夜的社交平臺里,那是一個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的地方,沒有人關(guān)注我,我可以盡情地胡言亂語。
直到有一天,我又在午夜登上微博,發(fā)現(xiàn)自己收到了一個提醒。
——孤零零的微博上,突然有一個人@了我。
收到提醒時,我先點開了頭像,發(fā)現(xiàn)是從前藝考時認(rèn)識的同學(xué)H,我們沒有多少交集,并不了解彼此,后來也再未見過。但是,偶爾,我也會看到她和我表達著同樣的情緒。我會轉(zhuǎn)發(fā)她的心情,她會在評論里鼓勵我,我們從不批判對方,哪怕是呈現(xiàn)出最糟糕的模樣的時候。
我點開那條微博的配圖,是畢業(yè)后空教室里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寫滿告別青春時候最好的祝愿。
H在黑板中央寫的是我們都喜歡的那句歌詞:“有一個生活簡單的人,溫柔,堅定,但并不企圖征服你?!?/p>
她說:“總有一天會有這么一個人的吧,你說呢?!?/p>
“再堅持一會兒,往前再走走吧?!?/p>
與那夜突然流入心臟、熨帖不已的溫?zé)嵋煌肋h(yuǎn)不會再忘掉的,是奪眶而出的眼淚。
我捏住手機,許久后回復(fù):“嗯?!?/p>
嗯。
我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