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洋
野生動物交易每年至少產生數(shù)十億次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間直接或間接的接觸。隨著全球野生動物貿易增長,以及現(xiàn)代交通的快速發(fā)展,每個物種自然攜帶的病原體在物種間的傳播途徑擴大了,傳播的可能性也急劇增長。
當你讀著這篇文章時,亞馬遜雨林的金剛鸚鵡乘風破浪地橫渡大西洋,非洲草原的獅子日行千里地飛躍阿拉伯半島——乘著人類的交通工具。因為動物園展覽、科學教育、研究和保護項目、傳統(tǒng)醫(yī)藥、食物和動物制品、伴侶動物和旅游資源等原因,大多數(shù)國家都允許一定程度的動物貿易。然而,不論合法或非法,很多被人類運送到千里之外的動物并不屬于人類社會,它們的家在野外。每年,全球有約4萬只靈長類、400萬只鳥、64萬只爬行動物和3.5億只熱帶魚被交易到世界各地,而更多的則死在了路上?!皼]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大象和犀牛,同樣還適用于野生動物貿易。
但是被“殺害”的,僅僅是那些被迫背井離鄉(xiāng)的野生動物嗎?
曾經在廣州野生動物市場,你能買到活蹦亂跳的果子貍、刺猬、松鼠、野豬、狐貍、竹鼠、豹貓、各種各樣的蛇,還有傳統(tǒng)的貓、狗、兔子等寵物。籠子摞著籠子,攤位挨著攤位,這些動物與買主和賣家聚集在同一空間,接觸了同樣沾滿分泌物和排泄物的表面,呼吸著同樣的空氣。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發(fā),上千人感染,死亡近300人。作為疫情控制的手段,有838500只野生動物在廣州被收繳。現(xiàn)在我們知道,引起非典的冠狀病毒來自野生蝙蝠,而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為病毒在物種間的交叉感染提供了絕佳的舞臺,和人類同為受害者的果子貍背了多年的黑鍋。
同樣在2003年,一批非洲岡比亞巨鼠運抵美國,被賣給了異寵中間商。其中有一位中間商將岡比亞巨鼠與同樣作為寵物的草原犬鼠放在一起飼養(yǎng),草原犬鼠感染了來自非洲的猴痘病毒,并將這一疾病交叉感染給了71個人,包括寵物主人和照顧生病草原犬鼠的獸醫(yī)。
在野生動物貿易中,獵人、中間商和買主在每一起動物交易中都會與動物產生接觸。被交易的動物會短期地接觸其他交易動物,而生活在鄉(xiāng)村和市場附近的家畜和機會主義者(如流浪貓狗或烏鴉等食腐動物)則會接觸或食用交易動物(或交易動物的一部分)。因此,野生動物交易每年至少產生數(shù)十億次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間直接或間接的接觸。隨著全球野生動物貿易增長,以及現(xiàn)代交通的快速發(fā)展,每個物種自然攜帶的病原體在物種間的傳播途徑擴大了,傳播的可能性也急劇增長。
數(shù)學模型顯示,傳統(tǒng)的捕獵野生動物后直接食用或使用的“自產自銷”模式雖然會增加獵人自己感染疾病的風險,但是并不會造成大規(guī)模疾病爆發(fā)。但是城市中的野生動物買主就不一樣了。雖然他們與感染疾病的野生動物接觸較少,但隨著進入野生動物貿易的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上升,城市買主接觸感染動物、暴露在病原體中的可能性也增大了。因此,動物交叉感染城市買主的風險也增大了。一旦交叉感染發(fā)生,隨之而來的傳染病爆發(fā)的可能性在城市里也比在鄉(xiāng)村大得多,因為城市中有更多抵抗力較低的人,居住密度也較大。
人類從野生動物貿易中獲利,但野生動物貿易帶來的威脅卻并不限于人類。從泰國非法運至比利時的2只山鷹身上分離出了H5N1型流感病毒;一種對家禽危害極大的病毒通過一批來自巴基斯坦的鸚鵡、相思鳥和雀鳥進入了意大利;全球30%的兩棲動物因為一種真菌而瀕臨滅絕,而這種真菌跟著非洲爪蟾交易走向了世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僅野生動物貿易本身會造成疾病傳播,出于善意放生的野生動物或是拋棄購買的異寵,也是一種將新型疾病傳入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的途徑,但是往往被人們忽略。
10月12日,天津市野生動物救護馴養(yǎng)繁殖中心、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jiān)測中心等機構聯(lián)合在廣西北海市候鳥遷飛區(qū)放歸數(shù)十只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圖為野生赤狐
當家畜是受害者時,人類也會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可感染家畜的病原體中,77%是多寄主傳染病,即可以在多種動物間交叉感染。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家畜傳染病如瘋牛病、口蹄疫、禽流感、豬流感等等,已經造成了世界經濟800億美元的損失。2003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宣布,全球超過1/3的肉類貿易因瘋牛病、禽流感和其他家畜疾病而被禁。2003—2005年,亞洲各國為控制禽流感蔓延,撲殺了超過1.4億只雞。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損失都要歸咎于動物貿易,但其中必然有部分疾病爆發(fā)會追溯至野生動物貿易鏈條。
自1980年中國加入華盛頓公約(CITES,1981年對中國生效)、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以來,人們對野生動物貿易的認識似乎正在提高。但是在西南地區(qū)部分城市的調查發(fā)現(xiàn),野生動物貿易依然活躍,對于野生動物的需求依然存在。不過整體來說,野生動物貿易正在逐步減少,研究者們認為主要由于以下三條原因:因為捕獵猖獗,野生動物資源銳減,部分野生動物瀕臨滅絕;近年來政府增強了打擊野生動物貿易的力度,野生動物貿易風險增加,部分貿易者放棄了生意;2003年非典的爆發(fā)和2004年禽流感的爆發(fā)使曾經合法的野生動物進口被禁止,公眾開始意識到野生動物貿易的危害可能會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健康。不過,雖然疾病的爆發(fā)和傳播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和長期的社會習俗和傳統(tǒng)還是很難轉變,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依然認為食用或使用野生動物是沒有問題的。
最有意思的是,在這項調查中,野生動物“重度消費者”是收入高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在中年人和初、高中文化的受訪者中認為食用或使用野生動物不健康的比例更高。從這一點來看,大學生(潛在“重度消費者”)是宣傳野生動物貿易“不健康”的最佳對象,研究者們也建議將這一點加入學校課程中。希望未來的學生們能夠從野生動物貿易的利弊中重新思考:野生動物貿易中,我們交易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