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臻懿
喇叭、麥克風等聲學設備,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從器件功能的角度來說,喇叭作為發(fā)聲器件,可單向發(fā)出聲音,但無法接收聲音;反之,作為收聲器件的麥克風,則僅僅只能感知和接收聲音。這一系統(tǒng)功能的局限性和單一性,在人體器官上同樣有著類似的反映。我們都知道,即使是喉頭、聲帶等人體發(fā)聲器官,同樣只能發(fā)出聲音。若是要感知聲音,還必須借助于另外的聽覺器官。
那么,有沒有這樣一種設備,可以同時將聲音的發(fā)出與聲音的感知集成于一體呢?這一新器件的出現(xiàn),不僅可以彌補傳統(tǒng)收、發(fā)聲器件單一、分立的缺陷,對于先天失語者、喉頭切除病患等殘障人士來說,無疑更是一大福音!
有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多孔石墨烯的材料優(yōu)勢,完全可能滿足新器件收、發(fā)同體的要求。此外,多孔石墨烯帶給人們的驚喜還遠遠不止這些?,F(xiàn)有的聲學設備多采用硬質材料所制成,很難直接穿戴于人體之上。不過,多孔石墨烯具有柔性的材料特點,可用于可穿戴設備的研發(fā)。
研究人員將單層石墨烯薄膜進行組合,并采用激光直寫技術制成了多孔石墨烯材料。由于多孔石墨烯的結構對于壓力尤為敏感,能夠對人體喉嚨在發(fā)聲時的輕微振動進行感應,故可利用壓阻效應來接收這一聲音信息。同時,多孔石墨烯還有著低熱容率和高熱導率的特性,這能使其利用熱聲效應發(fā)出一定頻譜的聲音。因此,通過多孔石墨烯材料發(fā)明出的“人工喉”設備,在單器件上融合了發(fā)出聲音、接收聲音和柔性可穿戴的三種功能。
然而,殘障人士,尤其是先天失語者喉嚨發(fā)出的輕微振動,與人們通常意義上的喉嚨發(fā)聲并不相同??紤]到不同人的喉嚨振動所帶來的阻值變動各不相同,“人工喉”設備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結合失語者自身的發(fā)聲特點,將不同強度、不同頻率的聲音進行“破譯”并形成特定的編碼語言。在此基礎上,“人工喉”設備就能夠對喉嚨發(fā)出的那些振動進行感知和分析,并將原本并無含義的“特殊聲音”,轉換為強度、頻率可控的聲音,從而能夠幫助失語者“說出話”。
由于“人工喉”設備的柔性特性,其加載于人體時,可以有著不同的選擇模式。其一就是將“人工喉”設備直接植入人體內部。如果覺得這一方式較為煩瑣,則可以選擇體外穿戴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將“人工喉”設備做成貼片,直接貼敷在喉嚨處進行使用。
對于植入式醫(yī)療,想必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通常有人因骨折受傷,需要植入鋼板進行治療,就屬于典型的植入式醫(yī)療。除此之外,植入式電子醫(yī)療設備也同樣屬于植入式醫(yī)療的范疇。與傳統(tǒng)的電子醫(yī)療設備相比,植入式的電子器件不僅體積更為小巧、使用更為方便,且能夠實時對人體的健康狀況進行監(jiān)測。
不過,現(xiàn)有的植入式電子醫(yī)療器件盡管有著諸多優(yōu)勢,但其基本都由含金、銀、銅、鋁等難以降解的金屬材料所制成,無論是電子醫(yī)療器件的植入,還是更換或取出,都需要借助于手術的方式來加以實現(xiàn),有時難免會因手術而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為了消除因植入、更換及取出所引發(fā)的多次手術,避免電子器件長期滯留人體體內而帶來的副作用,人們也在不斷探索植入式電子醫(yī)療器件的“更新?lián)Q代”。
近年來,研究人員針對生物的相容性,嘗試利用蛋白質、可降解金屬、DNA等可降解材料,來研發(fā)可降解的內置電子植入件。目前,一款由蛋清與可降解金屬制成的電子器件已然問世。該器件的核心部分是一層雞蛋白,上下電極則由鎂、鎢兩種金屬所制成。當這一電子醫(yī)療器件被植入人體后,可以對損傷愈合、生命體征、疾病情況進行監(jiān)測和跟蹤,并通過無線方式將信息發(fā)送給醫(yī)生和患者。其可以反復讀寫百余次,在干燥條件下,器件內的信息能夠保存90天左右。
人們只要將可降解的內置電子器件植入體內后,就基本不再需要考慮后續(xù)工作。當可降解內置電子植入件完成自己的監(jiān)測、檢查使命后,其不同于當前的植入式電子醫(yī)療設備,不需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取出??山到鈨戎秒娮又踩爰恍枧c人體體液接觸后,僅僅在三天時間內,器件幾乎就能完全被人體體液所溶解并吸收,最終排出體外。這一過程不僅不需要借助專門的器件取出手術,且不會給人體帶來任何的負面作用。
除了前述可降解內置電子植入器件外,蛋白質、可降解金屬、DNA等可降解材料還可用于更多的疾病診斷與治療領域。值得期待的是,這一新技術一旦成熟并普及,人們不僅可以減少因儀器檢查所帶來的時耗與痛楚,還可更為快捷、更為精準地對自身體征進行監(jiān)測和跟蹤。
包裹在身體表面、與外界直接相接觸的皮膚,高度敏感、有彈性且活躍。皮膚中的痛覺、觸覺、溫度等感受,能夠將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以電脈沖信號的形式傳輸至神經(jīng)中樞,進而令皮膚能夠對痛覺、觸覺等進行感知。人類皮膚的這一多功能生物特性,也讓科學家們看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在皮膚感覺功能的基礎上,研發(fā)出一種性能更佳的“電子皮膚”,無疑對于人們的社會生活等方面有著極大益處。
在諸多材料中,柔性材料與人類皮膚最為接近。因此,在研發(fā)這種新型“電子皮膚”時,研究人員也選擇使用柔性材料作為基底。在此基礎上,通過專門的結構網(wǎng)絡,將各類傳感器以二維、三維的方式進行多功能集成。柔性材料的可拉伸特點,使得“電子皮膚”的感知、監(jiān)測范圍也可在一定范圍面進行拓展。同時,“電子皮膚”上的各個傳感單位都可獨自運作,并不會相互干擾。
“電子皮膚”所具有的可探測溫度、壓力及其他外界刺激的陳列和傳感器,可以感知到周邊環(huán)境內的諸多生物、化學、物理等方面的信號。與人類自身的皮膚相比,有著科技力量支撐的“電子皮膚”,在綜合性能上已然更為強悍。其在各類傳感器的“功能加持”下,可以同時實現(xiàn)對于濕度、溫度、壓力、磁場、紫外線、應變等多種外部環(huán)境刺激的感知與探測。
“電子皮膚”的自身優(yōu)勢,可以使其應用于具有集成功能的智能化假肢、假體之上。將具有觸覺、痛覺等傳感器的“電子皮膚”包裹在假肢、假體上,不僅可以令智能化假肢、假體增添感知功能,還能使其感知外部環(huán)境變化,從而更有助于殘障人士的復檢與日常生活。殘障人士在穿戴擁有“電子皮膚”的智能化假肢、假體后,“電子皮膚”上的傳感器可以與安置于皮膚上的電極相連,借助于類似神經(jīng)傳遞信號的傳感方式,將觸感、疼痛感等各種感覺,通過“電子皮膚”傳遞給假肢、假體的穿戴者。
“電子皮膚”的未來應用前景尚不局限于此。有研究甚至嘗試利用“電子皮膚”的柔性與可拉伸特點,研究出可直接貼附于人類皮膚之上的“電子文身”。這種“電子文身”可以直接替代當前手機的電子錢包,只需要掃描皮膚上的“電子文身”,就可以立即完成支付功能。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