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古書,說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nóng)田,坐下來休息。瞧見農(nóng)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農(nóng)夫,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nóng)夫看著他,一言不發(fā)。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nóng)夫附在黃喜的耳朵邊 低聲細氣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黃喜很奇怪,問,你干嘛這么小的聲音說話?農(nóng)夫答道,牛雖是畜類,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里分辨出來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yōu)秀的牛,心里會很難過……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隨意地大聲喝斥他們,為了一點小小的過錯,嘮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場合,有什么人在場,只顧自己說得痛快,全然不理會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為只要是良藥,再苦澀,孩子也應(yīng)該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說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夠祈禱舉一反三的效力。
孩子、年輕人的皮膚與心靈,更為精巧細膩。他們自我修復(fù)的能力還不夠頑強,如果傷害太深,會留下終生難復(fù)的印記,每到淫雨天便陣陣作痛。遺下的疤痕,侵犯人生的光彩與美麗。
山野中的一個農(nóng)夫,對他的牛,都傾注了那樣醇厚的愛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無論表揚還是批評,讓我們學(xué)會附在耳邊,輕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