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建偉
“他還是個孩子”“孩子還小呢”,相信這是不少家長在“熊孩子”闖禍后說的話。面對家長對孩子這樣的庇護,大多數人不以為然。
孩子越大付出的管教“成本”越高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如果孩子小時候不管好,在以后的日子里,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比如一個孩子四五歲的時候說要離家出走,家長可能覺得很好笑,并不會為此有多緊張、焦慮。但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說要離家出走的時候,家長除了緊張、生氣外,是不是還會有些無奈呢?畢竟孩子的體力、身高各方面已跟家長旗鼓相當,無法強壓硬管了。
“一個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個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泵绹變盒睦斫】岛桶l(fā)展精神衛(wèi)生治療專家如是說。
從孩子的感受來看,當他們長大走了一些彎路之后,會埋怨父母為什么沒有好好管教自己。其實,類似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不斷上演,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因為家長不管自己而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而家長也很委屈,覺得并不是不愛你,而是太愛你,小時候舍不得管,大了管不了。
寶寶七八個月就該啟動“管教模式”
你覺得孩子多大的時候,要開始進行管教?中國有句俗話“3歲看大,7歲看老”,意思就是說,從7歲孩子的言行中已經能夠看出他成年的樣子。有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在7歲左右就已經完成了。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對孩子的管教要早于7歲。但到底是什么時候呢?五六歲還是三四歲?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已經為接受管教做好了準備。當他七八個月大的時候,管教就可以開始了。
想要管教好孩子,家長需要做好兩種心理準備。一是要明白,管教的重點在于教而不是管,更不是懲罰;二是需要了解孩子的發(fā)展關鍵點。只有按照孩子的發(fā)展節(jié)奏,才能將管教這件事情做好?,F在我們來了解一下0~6歲孩子發(fā)展的關鍵點以及需要管教的內容。
0~6個月:掌握自我安撫的方法,如需要擁抱、需要奶嘴等,并且能夠調節(jié)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父母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的需要。
7~8個月:大概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爬行并且會認生。于是,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行動中的嬰兒一些指導,在孩子不斷試探的過程中,讓他感受到制約。
9~12個月:孩子已經具備了解情緒的能力,并且會不斷地試探父母的底線。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統(tǒng)一標準,并且果斷說“不”。
1~2歲:孩子會在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間建立初步的因果關系。父母要做的就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管教標準,并且在語言制止孩子行為無效時,用行動來說話。
3~6歲:這個時候,孩子探索外界的能力更強,且會參與一定的社會生活。父母要做的就是全面管教,并且讓孩子學會自律。
給孩子立規(guī)矩要把握三個關鍵點
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也就是給孩子立規(guī)矩時,有三個核心的關鍵點需要運用在具體的操作中:
1.對孩子行為的懲罰必須與孩子需要學習的規(guī)矩或出現的不良行為相匹配。
如果孩子一出現不良行為,家長的處理方式就是打一頓,那么孩子能記住的只是被打的感覺,并不會認識到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2.孩子能夠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行彌補或補償,這樣孩子就能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且家長要幫助孩子在將來能夠對自己行為的后果進行預判。例如,孩子摔壞了東西,讓孩子幫忙修補或尋找替代品。如果打傷了其他小朋友,要去安慰對方并道歉,并學著控制自己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陪著孩子完成這個過程。
3.孩子有能力改正自己錯誤,否則管教是無效的。孩子本身的行為能力要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如果在管教的具體行為中,不能蘊含這三個核心關鍵點,那么管教就不可能有效;即使有效也是當下有效,并不能達到讓孩子自律的目的。
五個步驟助你管教“熊孩子”
明確了上述三個關鍵點后,現在教給大家一個管教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我們要分下面這五個步驟來處理:
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 這里面包含:家長要去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傳遞了什么信息,了解孩子對自己的這個不良行為是怎么認識的。如果這個不良行為反復出現,家長要耐心尋找原因,并且審視自己對孩子這個不良行為的反應是什么樣的。
了解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過程 即了解這個不良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時間和過程。
跟孩子就這個不良行為進行溝通 一個總的原則是:越早溝通越好,但這個“早”其實是家長準備好的時候,如果沒有準備好就不要馬上跟孩子探討孩子的不良行為。
回應孩子的反應 當家長跟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孩子會有反應,可能會否認自己的行為,也可能會找很多借口。家長要對孩子的反應進行反饋。家長在反饋時,要先安慰孩子,讓他平靜下來。然后劃定清晰的界限,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在這個過程中要淡化父母作為家長的權利,并且要處理孩子對于可能面臨的處罰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如恐懼、羞恥等。但最為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孩子學習好行為的動力和希望。
讓孩子承擔不良行為的后果并獲得原諒 當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錯誤,并且做出了補償時,這個時候就要原諒孩子,讓他領悟寬恕的力量。但是,不要在孩子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強迫孩子道歉。發(fā)自內心的道歉,才能產生積極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