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棟 劉志林 赫振明 旦久羅布
摘? 要:為探尋棄耕草地的生態(tài)恢復制約因素,在那曲中部區(qū)選取面積200畝的棄耕退化天然草地,實施三年的生態(tài)恢復嘗試,通過圍封、種肥撒播等措施,觀察棄耕草地生態(tài)恢復情況。結果表明:引進草種的抗逆性不高、播種方式影響種子萌發(fā)率、水土流失和生態(tài)意識欠缺導致的牛羊啃食是影響棄耕草地生態(tài)恢復的主要制約因素。
關鍵詞:那曲地區(qū);棄耕草地;生態(tài)修復
中圖分類號:S812? ?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30-0038-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ploughed grassland, 200 mu abandoned cultivated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 was selected in the middle of Naqu,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ttempt was carried out for three year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grassland was observed by enclosure, planting fertilizer sowing and other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grassland were the low stress resistance of introduced grass species,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mode on seed germination rate,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the lack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Keywords: Naqu area; abandoned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引言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被稱為“亞洲水塔”,是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西藏那曲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帶,全境平均海拔4500m以上,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青藏高原的“脊梁”和“雪域之巔”,是多條大中型河流的發(fā)源地。那曲中部地區(qū)是那曲地區(qū)人口和生產的集中區(qū)域,也是傳統(tǒng)牧區(qū)。飼草是牧草重要的生產資料,然而,據資料顯示,該區(qū)域天然草地的多數牧草產量僅為180~300kg/hm2[1],加之牧民對草地的過度利用和掠奪式的經營,引發(fā)了嚴重的草地退化和沙化[2],致使草地承載力愈發(fā)減弱,最終導致十分突出的草畜矛盾。
近十年來,為解決草畜矛盾問題,在半農半牧區(qū)進行人工種草成了一個重要措施,主要集中在日喀則、山南和拉薩等地海拔低于4000m的半農半牧區(qū);同時,近五年來,在當雄、那曲等海拔高于4000m地區(qū)人工種草面積也在逐年增加[2],該項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那曲市色尼區(qū)嘎爾德畜牧業(yè)示范基地將牧草產量提高到1100~1500kg/hm2左右,產出的牧草除留作基地防抗災草料外,還可供給周邊各鄉(xiāng)鎮(zhèn)[3]。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開墾天然草地進行人工種草的同時,伴隨而來的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隨著高海拔地區(qū)停止繼續(xù)開墾天然草地進行人工種草相關政策的出臺,部分人工種草的草地被棄耕,由此帶來了諸如土壤貧瘠化加快、修復難度大等問題十分棘手。本研究通過對典型退化草地進行人工撒播試驗,通過觀察退化草地的恢復情況,探尋制約生態(tài)恢復制約因素,為那曲高海拔地區(qū)棄耕導致退化草地的生態(tài)修復提供依據。
1 棄耕草地人工撒播試驗
1.1 試驗地點概況
選取的棄耕草地試驗點,位于那曲市色尼區(qū)那瑪切鄉(xiāng)六村(東經91.48度,北緯31.61度),海拔4547米,試驗面積200畝。該草地原屬高寒草甸,主要以高山嵩草等禾本科牧草為主,并散布較多豆科植物,植被具備一定多樣性且覆蓋度較高。
該草地十年前用于人工種草試點,對草地土層進行翻耕,主要用于種植披堿草等禾本科植物,隨后棄耕,土壤沙化、軟化、貧瘠化和水土流失情況極其嚴重,地表植被極少,屬重度退化草地類型。2016~2018年,該草地用于生態(tài)修復試點,每年實施人工撒播有機肥和牧草種子,且進行圍封,情況得到一定改善。
1.2 撒播試驗方案
(1)牧草種類確定:藏北高原不同天然草地類型中,優(yōu)勢種多為針茅屬、早熟禾屬、羊茅屬、披堿草屬、嵩草屬、苔草屬等牧草種類,考慮到萌發(fā)率、抗逆性以及其它因素,確定該草地撒播的草種為早熟禾和垂穗披堿草。
(2)撒播牧草種子量的確定:據資料顯示,垂穗披堿草和早熟禾的最佳播量分別為15kg/hm2和1g/m2[4-5],即1kg/畝和0.67kg/畝??紤]到試驗地位于海拔超過4500m的青藏高原腹地,種子萌發(fā)生長條件不甚理想,故加大種子播撒量,確定垂穗披堿草和早熟禾的播量分別為5kg/畝和3kg/畝。分三年撒播,播量分別是垂穗披堿草(5kg/畝、1kg/畝、1kg/畝),早熟禾分別是(2kg/畝、0.5kg/畝、0.5kg/畝)
(3)施肥種類和量的確定:該草地定位于棄耕退化草地的生態(tài)修復,確定為有機肥,每畝30kg。第一年撒播完畢。
2 棄耕草地生態(tài)恢復情況
通過三年的人工播撒種肥措施,該棄耕草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現(xiàn)在植被覆蓋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復,草地植物多樣性也得到顯著改善,如圖1植被覆蓋情況和圖2草地植物多樣性所示。
在肥料添加情況下,原生植物如藏北嵩草生長情況良好,明顯優(yōu)于撒播的垂穗披堿草和早熟禾,其中,垂穗披堿草呈墩狀生長,數量較少,早熟禾數量極少。此外,植被覆蓋顯著不均勻。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3 棄耕草地生態(tài)恢復的制約因素分析
退化草地生態(tài)恢復的制約因素,研究學者形成了近乎一致的認識,如楊銘[6]從研究了圍封、補播和施肥對退化草地生態(tài)修復的影響,彭艷[7]從氣候因素、超載過牧、植食性哺乳動物的危害、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方面闡述了高寒草地的退化原因,并從圍封、補播、施肥和人工草地建植等方面闡述了退化草地治理措施。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棄耕退化草地,僅根據實際,就自身獨特的個性化制約因素做出分析和闡述。
(1)引進草種的干旱低溫脅迫性較差
藏北地區(qū)的天氣嚴寒干燥,尤其是在冬季,氣溫可達零下30度,凍土層厚度在3米以上,加之冬季降雨少導致的干旱,氣候環(huán)境極其惡劣。而引進的草種,是在水肥和氣候條件良好的地區(qū)生產出來的,干旱低溫脅迫性較差,將其撒播于藏北高寒地區(qū),只有極少數可以順利越冬。
(2)人工播撒的種子萌發(fā)率不高
王生文通過不同播種方式對垂穗披堿草萌發(fā)率和生長情況的影響研究,在垂穗披堿草的萌發(fā)率和產量方面,撒播方式均表現(xiàn)較差[8]。而本次退化草地的生態(tài)恢復,采用的是撒播方式。垂穗披堿草的最佳播種深度是覆土3~5cm,撒播后的種子沒有覆土,在裸露的地面上難以萌發(fā),加之鳥類和鼠類揀食,導致總體萌發(fā)率不高。
(3)水土流失情況嚴重
眾所周知,牧草在防治水土流失中起到很大作用。而在那曲地區(qū),野生牧草的種植時間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底6月初,正是藏北高原降雨集中期,急劇的降雨將退化草地土層中的土壤和營養(yǎng)成分帶走的同時,也將撒播的牧草種子沖到地勢低洼的積水地帶。高處的土層中只剩下礫石,即使種子順利萌發(fā),也因為土層貧瘠而生長情況不甚樂觀。低處積水地帶多半是小面積的退化草地,種子經過長時間的浸泡難以萌發(fā)。這也解釋了垂穗披堿草萌發(fā)率不高和呈墩狀生長的原因。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
從圖4水土流失情況可以直觀地看出,圖片中部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該分界線的亮度較高,植被覆蓋較少。上部(高處)為地勢相對較高礫石土層,下部(低處)為地勢相對較低的粘土土層。在水流的沖刷作用下,高處土層中的土壤被帶到低處,形成了礫石土層,而低處則成為粘土土層,加之粘土的透水性差,導致積水嚴重。整個區(qū)域內,植被分布以原生植物——嵩草為主,高處零散分布著垂穗披堿草,低處未有任何垂穗披堿草的存在。
(4)生態(tài)意識欠缺導致的牛羊啃食嚴重
草地圍欄封育已成為退化草地恢復重建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退化草地土壤改良、植物多樣性、植物群落發(fā)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9-15]。然而,由于當地牧民生態(tài)意識欠缺,在草地未達到恢復標準前,破壞圍欄將牛羊趕進草地進行采食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如圖5和圖6所示。
在環(huán)保意識欠缺和小農意識主導下,如圖5所示的圍欄遭破壞情況極其普遍,據統(tǒng)計,該草地圍欄遭破壞處達9處,形勢十分嚴峻。圖6所示的遭啃食后牧草,可以看出,莖葉下部呈現(xiàn)出斷裂干枯的一個明顯斷層,表明牧草在春天發(fā)芽期即遭啃食,影響牧草葉片量增長和能量儲備,直接影響牧草后續(xù)生長;莖葉頂部也顯示了斷裂干枯跡象,表明牧草在抽穗期時遭啃食,導致牧草不能抽穗,無法完成整個生長周期。
此外,牛羊啃食牧草后,導致草地不可食的劣質牧草種類和數量增多,植被多樣性降低的同時,嚴重制約著草地承載量的提高。
4 結論與建議
(1)轉變棄耕退化草地的修復治理的目標,應兼顧生態(tài)和生產兩種功能,既可改善生態(tài),又可實現(xiàn)草畜結合。
(2)大力培育適應高寒草地實際的抗逆性優(yōu)良的牧草種子,扭轉“重引進、輕培育”的局面。多年來,西藏主要依靠引進國內外牧草品種進行牧草生產,引進品種的牧草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飼草雖然長勢較高,但干旱和低溫脅迫差且營養(yǎng)價值低下,如近幾年種植較多的黑麥; 截止目前,西藏沒有培育出本地的牧草品種,西藏本地優(yōu)質牧草需求較大,特別是在天然草地補播方面尤為重要,西藏本地牧草育種工作亟待加強。
(3)加強退化草地耕作的機械化操作水平。近幾年隨著飼草種植面積的擴大,飼草生產機械化水平有所提高,部分地區(qū)引進了飼草種植和加工機械,飼草生產可實現(xiàn)全程機械化。但在天然草地上的耕作幾乎全靠人工方式,亟須引入或研發(fā)天然草地免耕補播和免耕施肥等新興技術。
(4)加強退化草地修復的監(jiān)管。通過加大宣傳和執(zhí)法力度,以牧民專業(yè)組織培訓為平臺,每年有針對性對專業(yè)組織帶頭人開展牧區(qū)普法宣傳,兼顧牧草種植技術培訓等內容,推動草牧業(yè)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拉巴.西藏那曲地區(qū)草地資源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J].畜牧與飼草科學,2014,35(6):48-50.
[2]崔國文,李冰,王明君。等.西藏人工草地的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科技版),2015(11):137-139.
[3]那曲新聞網http://www.xznqnews.com.
[4]郭樹棟,徐有學,趙殿智,等.垂穗披堿草種子田最佳播種量和行距的試驗初報[J].青海草業(yè),2003,12(4):6-8.
[5]姚愛興,邵生榮,劉彩霞,等.播種量和施肥量對草坪型草地早熟禾種子生產特性的影響[J].寧夏農學院學報,2001,22(3):30-33.
[6]楊銘.青海省退化草地改良技術研究[J].養(yǎng)殖與飼草,2018(9):135-136.
[7]彭艷,趙津儀,莽楊丹,等.退化高寒草地生態(tài)恢復的研究進展[J].高原農業(yè),2018(6):313-320.
[8]王生文.不同播種方式下播量和刈割對垂穗披堿草和老芒麥人工草地的影響[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4.
[9]韋應莉,曹文俠,劉玉禎,等.不同放牧強度和圍封對高寒灌叢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8(5):1-7.
[10]許雪贇,曹建軍,楊淋,等.放牧與圍封對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和植物葉片化學計量學特征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質,2018,37(5):
1349-1355.
[11]劉建華.分析圍封對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質和固碳潛力恢復的影響[J].防護林科技,2019,184(1):82-83.
[12]王健,張瑞強,阿比亞斯,等.圍封對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地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9(2):62-67+75.
[13]呂林有,趙艷,陳曦,等.圍封對退化沙質草地地下繁殖體庫恢復的影響[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9(13):93-96+102,179-180.
[14]熊炳橋,趙麗婭,高丹丹.圍封對退化沙質草地植物群落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8,38(2):324-328.
[15]董文宇.圍封和放牧對彰武地區(qū)沙質草地植被影響[J].防護林科技,2019,184(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