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躍
《再別康橋》作為著名的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經(jīng)典詩作之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很大的爭議,對于詩作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
表達感情可以通過很多渠道,這其中包括了富有詩意的文學作品。徐志摩的詩作,也是他的另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最為經(jīng)典最受人喜愛的莫過于《再別康橋》了,這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他通過這首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耙磺€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理解。我們每個人的性格、經(jīng)歷和學識都不一樣,所以在閱讀同一個作品時體會也不一樣。讀者對于《再別康橋》的理解各有千秋,只要這些結(jié)論是言之有理的,并不是讀者主觀臆斷的想象,都應得到尊重和理解。
中國當代青年詩人徐志摩是“新派”的積極分子之一,他以詩歌著稱,擅長寫愛情詩和夢幻詩。徐志摩的詩歌非常清新淡雅,節(jié)奏和諧,意境優(yōu)美,隱喻也很新穎,充滿想象力 ,給人姿態(tài)典雅,變化多端的感覺。徐志摩對于藝術(shù)的追求華麗整潔,其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人格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不低于詩歌的成就,其創(chuàng)作的《我所知道的康橋》、《自剖》等皆是舉世聞名的名著,大多表現(xiàn)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除此之外,徐志摩還借助了一些作品來宣揚自己的政治思想,在這些作品當中,有的包含了對貧苦人民的同情,例如《叫化活該》;有些則包含了對革命后期的不滿和唾罵,例如《秋蟲》等。此外當然有許多包含積極情緒的作品 ,例如“潮汕人”,這是寫在《無題》中的 ,在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一文中借助潮汕人表達了作者自己困惑的思想和感情,在 《為要尋一個明星》一文中則是借助潮汕人表現(xiàn)自己悲傷和頹廢的感情。徐志摩一生走過很多地方,經(jīng)歷過很多事情,這些都是影響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的因素。
徐志摩在留學歐美的時候,攻讀的是政治和經(jīng)濟學,再后來對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劍橋(康橋)進行留學時,才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他曾經(jīng)這樣描述自己的經(jīng)歷:是康橋教我睜開眼睛的,“竟像第一次 ,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 ,草的青 ,花的香 ,流水的殷勤 ,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 ?”這其中便包含了徐志摩所向往的英國自由主義思想,也包含了徐志摩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觀的贊嘆,這其中最為主要的,還是他在康河遇到了林徽因,并對林徽因產(chǎn)生了深深的愛戀。
我們都知道,徐志摩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來追求林徽因,甚至于將她視為“靈魂的伴侶”,但是失戀帶來的痛苦,使他承受了一種偉大而震撼的力量,同時也喚醒了他心靈深處詩的靈魂,因而將這種因感情帶來的痛苦與詩作融合到一起,將心靈深處的悲哀與失敗映射到作品當中。在這之后,徐志摩結(jié)識了陸小曼,兩人陷入的甜蜜的戀愛之中,使徐志摩得到了情感上的彌補。并且在此之后,兩人沖破了世俗的偏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在此后,兩人又因性格不和產(chǎn)生了分歧,這使他再次感受到理想中的愛情與現(xiàn)實中的愛情的差異,他對愛情的美好理想徹底破滅了。徐志摩于 1928年寫了《再別康橋》這首詩,這個時候剛好也是林徽因與梁思成成婚之時,而他與陸小曼的情感產(chǎn)生了裂痕,由此可以看出,徐志摩此時陷入了情感困境,并且這種強烈失衡的情感是無法在短時間里得到撫平的。
徐志摩作為當代青年,在國外留學期間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希望中國也能自由民主 ,希望中國可以出現(xiàn)像寧馨兒一樣的詩人,因此人們認為徐志摩是中國的布爾喬亞詩人。但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前進 ,這發(fā)生的一切都違背了他最初的幻想 ,中國確實有一個孩子 ,但這并不是他想要的。在他的文章中有寫到“屠殺的事實不僅是在我住的城里發(fā)現(xiàn) ,我有時覺得是我自己的靈府里的一個慘象 ,殺死的不僅是青年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拂遭著了致命的打擊……”、“這擾攮日子 ,說實話 ,我實在難過 。”等文字,這些都可以看出徐志摩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無可奈何。
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作,提升了我國現(xiàn)代詩所具有的技巧,他們對現(xiàn)代詩所具有的內(nèi)容進行了豐富補充。由于新月學派詩人作品的審美傾向明顯 ,其對形式美的追求可能限制了詩歌內(nèi)容的表達 ,包括一些詩篇中的困惑消極的心態(tài) ,以及表達和贊美夢幻般理想愛情的心態(tài),易于喚起人們對自己個性的質(zhì)疑。尤其是在《秋蟲》和《西窗》中,就有人認為他的思想是反動和消極的。這對于一個理想化的詩人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表達了真誠熱切又痛苦的情感,尤其是文章中最后的部分,“你們不能更多的責備。我覺得我已是滿頭的血水……你們一開口說到只是叫我難受又難受……”,語言懇切哀傷,表現(xiàn)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
1928年 11月 ,徐志摩在第三次歐洲之行中創(chuàng)作了《再別康橋》。他第一次來到康橋是七或八年前,不同的是這次他是懷著對舊愛的思念,對往事的追憶而來的,結(jié)果卻大失所望。再次來到英國時,面對惡劣的天氣他感嘆早晨出現(xiàn)的是濃霧而不是朝陽,所有美好的事物和美麗的景物都被籠罩在黑乎乎的迷霧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與羅素的暢談使他滿足,認為這一切已經(jīng)可以彌補由于天氣變換帶來的損失。在重游劍橋(康橋)時,由于徐志摩沒有事先計劃好和誰一起出行,只得獨自前往。不過在這之后,他在信件中寫道:“我的心真正是充滿了光明、欽仰和希望……我感到十分快樂 。 ……頭腦中裝滿了知識,心懷中充滿了感念。”“此行得友不少,得助亦不少。”從這其中可以看出,徐志摩這次故地重游,既有遺憾又有歡樂,但同時卻又有些許失落。
徐志摩曾經(jīng)感嘆完整的完成一篇詩歌創(chuàng)作就像唐僧取一次真經(jīng)一樣難?!对賱e康橋》一詩,作者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由此可見作者是經(jīng)過了深度的思考,將自己心態(tài)和人生態(tài)度包含其中,完成了此詩。
有的讀者認為這首詩表達的是作者辭別康橋的哀愁,是一首離別詩。有人覺得這首詩含有輕微的悲傷和思念之情,覺得這首詩是沉痛的,還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甜蜜的憂傷”。但也不乏有讀者的感受與這些恰恰相反,認為這首詩中根本沒有什么離愁別緒和依依不舍,整首詩從開篇到結(jié)束,根本無愁可言,反而從字里行間中體會到了詩人想要表達的灑脫之情。那么,這些見解中,究竟哪一種更接近于真正的答案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的想法是錯誤的。不同人不同的見解,反而為這首詩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從我個人的見解來看,在詩篇的最開始,詩人寫到“輕輕的”,體現(xiàn)了詩人經(jīng)過沉著的思考之后擁有的輕松和灑脫的心態(tài),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和感慨。第一段結(jié)束之后,開始描寫自己重溫康橋時的心情,將“金柳”“波光”等意象作為詩人心目中崇高的抱負和溫情的過去的化身,詩人開始沉浸在美好的追憶當中,如癡如醉,甘之如飴 ;“青荇”在水底“招搖”,仿佛在向他招手,表達對他依依不舍的心情。詩人被康橋所感化,甚至于希望將自己的心都留在那兒,獻給他至愛的康橋,并且“甘心做一條水草”,只為留在這心愛之地,可見,作者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深深的眷戀和不舍之情,喜愛之意溢于言表。
緊接著,詩人的視野變得更為開闊,從現(xiàn)實世界進入到了夢幻的世界,那潭中的泉水本是清澈見底的竟也變得五彩斑斕,這一切仿佛就像置身在童話世界中。詩人以“尋夢”開始表達自己的思索,如果這真的只是一次簡簡單單的尋夢之旅,那他愿意撐著長蒿,徜徉在康河的童話世界里盡情歡唱,盡情舞蹈,獲得歡樂。但是夢醒了,最終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世界,這不是童話,更不是夢境,更不用說早已時過境遷,在經(jīng)歷世間萬千瑣事之后,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自己,哀傷無奈的思緒涌上心頭。再加上詩人是一位孤獨的重游者,對自己悲哀的情緒達到了頂點卻也要極力克制,就如同詩人當年在追求林徽因時,寫信給自己的老師梁啟超先生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問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p>
然而對于此刻來說,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夢醒了,就讓這景色歸于最初的寧靜,保持最初的美好吧?!扒那摹薄俺聊钡纫恍┰~匯,也恰如其分的將詩人已經(jīng)平復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到這里,熱情轉(zhuǎn)化為一片靜謐,無論如何都是要離開的,怎么樣的離別才是最好的形式呢?那就如同來時那樣,“悄悄的來”再“悄悄的走”,除了我這一顆寧靜的心靈,什么都不帶走了吧。讓人深感遺憾與落寞,充滿甜蜜,卻又覺得憂傷,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詩人想要傳達的真情實意。
總而言之,詩人在《再別康橋》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是非常復雜的,有著眷戀和甜蜜,也有著憂愁與反思;有著一開始的沖動和向往,也有著沉思之后的寧靜。徐志摩將他的心路歷程融入到了這首詩中,需要讀者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