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貽忠 李曉勤 賈懷妙 陳 瑜 李述剛 胡云華 丁玉松 郭 恒
【提 要】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八師結直腸癌的發(fā)病、死亡及疾病負擔情況,為該地區(qū)結直腸癌的防控提供依據。方法 根據2010-2017年八師腫瘤登記數據,計算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死亡率、年度變化百分比(APC)、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指標。結果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死亡率為23.50/10 萬和13.90/10 萬,男性高于女性(P<0.05)。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趨勢,APC分別為9.88%、15.35%。結直腸癌每千人YLL、YLD、DALY分別為1.36、0.07、1.43,男性高于女性(P<0.05)。男、女DALY高峰值分別在65~69歲和60~64歲組。結論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發(fā)病和死亡水平較高,早死是疾病負擔主要來源,應重點對45歲以上男性及60歲以上人群開展早診早治,降低結直腸癌流行水平。
世界范圍內結直腸癌發(fā)病居第二位,死亡居第四位[1]。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fā)展的加快,人口老齡化的加重等,結直腸癌流行趨勢不斷加劇,已成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為了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結直腸癌流行及疾病負擔現況,本文以2010-2017年第八師腫瘤登記數據為基礎,分析結直腸癌發(fā)病和死亡情況及疾病負擔,為該地區(qū)結直腸癌的防控提供最新數據。
1.數據來源
人口資料由八師公安局提供。2010-2017年八師戶籍人口計4625867人,其中男性2319826人,占總人口的50.15%;女性 2306041人,占49.85%。八師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及哈薩克族等,其中漢族人口約占90%。結直腸癌發(fā)病資料來自八師腫瘤登記工作,主要以醫(yī)院為基礎,自2009年開始實施腫瘤登記年報制度以來,八師腫瘤登記數據的數量和質量都在逐年升高。死亡資料主要來源于居民死因報告系統(tǒng)和隨訪調查結果,由八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資料收集按照《中國腫瘤登記工作指導手冊》、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CR)的有關要求,采用ICD-10進行編碼,從數據庫中抽取編碼為C18~C21的結直腸癌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數據評價
根據IACR的要求,本文采用病理診斷比例(MV%)、只有死亡醫(yī)學證明書比例(DCO%)、死亡/發(fā)病比(M/I)、未指明部位及原發(fā)部位不明的惡性腫瘤病例所占比例(O&U%)4個指標對資料進行評價。2010-2017年八師腫瘤登記數據各項指標見表1,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本研究數據詳實可靠。
表1 2010-2017年八師腫瘤登記數據各項指標
3.DALY
DALY=YLL+YLD
式中YLL為早死損失生命年,YLD為傷殘損失生命年。
YLL=N×DW×C×e(ra)/(β+r)2{e-(β+r)(L+α)[-(β+r)
(L+α)-1]-e-(β+r)α[-(β+r)α-1]}YLD=I×DW×C×e(ra)/(β+r)2{e-(β+r)(L+α)[-(β+r)
(L+α)-1]-e-(β+r)α[-(β+r)α-1]}
式中,N是年齡別、性別死亡人數;I是新發(fā)病例數;DW為傷殘權重(死亡取值為1),r是貼現率,取0.03;C是年齡權重調整常數,取0.1658;β是年齡權重函數參數,取0.04;α是發(fā)生死亡或殘疾的平均年齡。L為標準期望壽命,即男性80歲,女性82.5歲。
4.DALY率
DALY率(‰)=DALY/N×1000‰
式中N為早死年齡域上下限之間的總人口數。
5.年度變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率的時間趨勢分析中一般采用對數刻度來表達相對變化的程度。y表示率的自然對數,即y=ln(r),x為年份或年份的組中值,以y作為因變量,x作為自變量,擬合線性模型[2-3]:
y=α+βx+ε
式中α為常數項,β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APC=100×(eβ-1)
下限:CIL={e[β-(T×SEβ)]-1}×100
上限:CIU={e[β+(T×SEβ)]-1}×100
6.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20.0進行數據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通過DISMOD2軟件推算腫瘤不同發(fā)病年齡的平均病程、發(fā)病時間,然后采用世界銀行的計算模塊計算YLD、YLL和DALY。使用2010年中國標準人口年齡構成,采用直接法計算中標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率的時間趨勢分析用年度變化百分比(APC)及其95%可信區(qū)間(95%CI)表示,其由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開發(fā)的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4.0.0軟件計算[4]。
1.結直腸癌發(fā)病情況
2010-2017年八師結直腸癌新發(fā)病例共1087例,其中男676例,女411例,性別比為1.64∶1。粗發(fā)病率、中標率為23.50/10萬、16.67/10萬,其中男性為29.14/10萬、21.36/10萬,女性為17.82/10萬、12.21/10萬。男性高于女性(P<0.05)。2010年以來八師結直腸癌粗發(fā)病率APC為9.88%(95%CI∶3.24%~24.66%),呈上升趨勢(t=1.83,P=0.12>0.05),男性APC為7.52%(95%CI∶9.73%~26.86%),呈上升趨勢(t=1.07,P=0.32>0.05),女性APC為13.83%(95%CI∶0.93%~28.39%),呈上升趨勢(t=2.64,P=0.04<0.05),見表2。
2.結直腸癌死亡情況
2010-201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結直腸癌死亡總數為643例,其中男407例,女236例,性別比為1.72∶1。粗死亡率、中標率為13.90/10萬、9.54/10萬,其中男性為17.54/10萬、12.29/10萬,女性為10.23/10萬、6.89/10萬。男性高于女性(P<0.05)。2010年以來八師結直腸癌粗死亡率APC為15.35%(95%CI:2.16%~30.25%),呈上升趨勢(t=2.88,P=0.03<0.05),男性APC為16.27%(95%CI:3.28%~30.90%),呈上升趨勢(t=3.11,P=0.02<0.05),女性APC為13.90%(95%CI:0.61%~30.51%),呈上升趨勢(t=2.34,P=0.06>0.05),見表2。
3.結直腸癌年齡別發(fā)病情況
八師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在0~39歲處于較低水平,40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此后一直處于上升狀態(tài)。男、女的變化趨勢與合計基本一致。2010-2017年結直腸癌患者青年組(15~34歲)占0.91%,中年組(35~59歲)占33.02%,老年組(≥60歲)占65.98%;男性青年組(15~34歲)占0.89%,中年組(35~59歲)占34.32%,老年組(≥60歲)占64.64%;女性青年組(15~34歲)占0.97%,中年組(35~59歲)占30.90%,老年組(≥60歲)占68.13%,見表3。
表2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發(fā)病死亡情況(1/105)
4.結直腸癌年齡別死亡情況
八師結直腸癌死亡率在0~49歲處于較低水平,50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此后一直處于上升狀態(tài)。男、女的變化趨勢與合計基本一致。2010-2017年結直腸癌死亡患者青年組(15~34歲)占0.32%,中年組(35~59歲)占26.90%,老年組(≥60歲)占72.78%;男性青年組(15~34歲)占0.25%,中年組(35~59歲)占27.03%,老年組(≥60歲)占72.72%;女性青年組(15~34歲)占0.42%,中年組(35~59歲)占26.70%,老年組(≥60歲)占72.88%,見表3。
5.結直腸癌DALY情況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每千人YLL、YLD、DALY分別為1.36、0.07、1.43,男性高于女性(P<0.05)。八年來,八師居民結直腸癌每千人DALY波動變化,早死是結直腸癌疾病負擔的主要來源。2010年以來,DALY的APC為14.19%(95%CI:0.81%~29.34%),呈上升趨勢(t=2.61,P=0.04<0.05),男性APC為17.60%(95%CI:2.36%~35.12%),呈上升趨勢(t=2.86,P=0.04<0.05),女性APC為10.00%(95%CI:2.65%~24.21%),呈上升趨勢(t=2.34,P=0.07>0.05),見表4。
表3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年齡、性別發(fā)病死亡率及其構成
表4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YLL、YLD、DALY情況(1/千人)
6.結直腸癌疾病負擔年齡別、性別分布
八師居民結直腸癌疾病負擔在0~24歲各年齡組無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60歲以上。男、女性每千人YLL、YLD、DALY分別于65~69歲與60~64歲組達峰值。男性峰值分別為4.94/千人、0.26/千人、5.20/千人,女性分別為3.37/千人、0.15/千人、3.52/千人。55歲以上年齡組DALY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見表5。
據陳萬青[5]等報道,結直腸癌是西部地區(qū)高發(fā)病、高致死的惡性腫瘤之一。新疆是西部地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面積約占我國西部地區(qū)的55%,人口占西部人口22%左右,因此,了解其結直腸癌流行趨勢意義重大,可為西部及我國結直腸癌的防控提供重要依據。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APC分別為9.88%、15.35%,其中男、女性發(fā)病APC為7.52%、13.83%,死亡為16.27%、13.90%,可見女性發(fā)病增速高于男性,死亡也不容忽視,提示八師女性應逐漸成為結直腸癌重點防治人群。研究顯示,生活方式、精神刺激、飲食油膩、膳食纖維缺乏等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有關[6-7]。近年,八師居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變化,肉類和脂肪攝取比例出現明顯的增加,再有人口老齡化加重,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八師結直腸癌發(fā)病及死亡率不斷上升的原因。
表5 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年齡、性別疾病負擔(1/千人)
本研究與其他研究結果均發(fā)現[8],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和死亡均集中在老年人群中,死亡更為明顯,八師結直腸癌死亡率在50歲之后開始明顯增加,且≥60歲人群死亡比例達到72.78%,高于其他地區(qū)[5]。這提示年齡已成為發(fā)生結直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3],八師應該將老年人群作為結直腸癌的重點防控對象。另外,八師結直腸癌的男性發(fā)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與各地相似[9-10]。分析原因可能是結直腸癌組織中存在雌激素受體表達[11-12],而女性體內一般有較高雌激素水平,可致女性發(fā)病率較男性低。
2010-2017年八師結直腸癌DALY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在2014年達到高峰(男性在2015年、女性在2014年達到高峰),APC為正值,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與其他地區(qū)如廣州市2010-2013年DALY[15]相比,八師水平較低。另外,YLL占DALY的絕大部分,與其他很多研究類似,廈門市2010-2014年結直腸癌的YLL也是DALY的主要組成[14],提示早死是造成結直腸癌疾病負擔的主因。從年齡分布來看,結直腸癌對45歲以上的居民危害尤為明顯,尤其是男性,這與各地相關研究中惡性腫瘤疾病負擔絕大部分由40或45歲以上居民承擔的結果一致[16]。因此相關部門應對40歲以上人群重點推進結直腸癌三級預防措施[17],降低其疾病負擔。
總之,2010-2017年八師居民結直腸癌流行趨勢和疾病負擔均較嚴重,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尤其以女性發(fā)病、男性死亡和DALY上升趨勢更為明顯,60歲以上人群是八師結直腸癌發(fā)病和死亡高危人群。據報道,結直腸癌早期治療效果理想,完全可達到治愈[18]。因此,強化保健意識,開展專項篩查等及早消除癌前病變,可最大程度降低結直腸癌發(fā)病死亡及疾病負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