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素芬
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笨墒侵熳郧宓摹侗秤啊凡粌H沒有寫父親的眼睛,連父親正面的描寫都幾乎沒有,為什么又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和感動呢?這是因為作品的構(gòu)思非常獨特,選準了寄托感情的意象——背影。
所謂意象,就是寄托了感情的外物。文章中的背影,是有形的,“我”看到它,或者想到它,就會喚起對父親的感情和思念。寫散文選準了意象,就找到了下筆的切口。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意象寫出來呢?要做到形和神的結(jié)合,情和理的結(jié)合。
形和神的結(jié)合就是特定環(huán)境中的形態(tài)所表達出的特定心態(tài)。家中禍不單行,光景很是慘淡,這時誰的心里都不好過,相互間的話少,也很難互相注視。父親則穩(wěn)重得多,能把痛苦壓在心里,見“我”流淚,勸“我”:“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是遮掩不了的是父親此時的老態(tài),“我”從父親的背影中窺探到了他的心情。就是說,背影是父親此時形體和心情的結(jié)合。
情和理的結(jié)合就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情感和理智的一致。父親本來極忙,原來準備叫“茶房陪我同去”車站,“再三囑咐”之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過江以后,“我”總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這些想法都合乎情理,因為“我這樣大年紀的人”了。可是當“我”看到父親艱難笨拙地去給“我”買橘子,再嫌父親啰唆的“理”就很快變成了對父親的理解,于是情感也就相應變化了。這個背影把“我”此時的心情和理智結(jié)合起來了。
透過作者描寫的“形”,感悟作品蘊含的“神”;通過作者“情的線索”,理解作品“理的脈絡”。這樣才算是讀懂了作品的精髓,也啟發(fā)我們:寫作要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