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八屆青年論壇”會議綜述

      2019-11-13 00:51:33余文娟楊寧
      文藝論壇 2019年4期
      關鍵詞:媒介文學人類

      ◎余文娟 楊寧

      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發(fā)起、湖南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承辦的“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八屆青年論壇”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主題為“物質、媒介與技術:當代文論研究的新動向”。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秘書長朱國華、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肖百容、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學科負責人趙炎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本次會議的主題發(fā)言與小組討論大致圍繞以下七個主題展開:

      一、對“技術”的探討:江西師范大學的劉碧珍將微信與敘事學聯(lián)系起來,探討在微信敘事中現(xiàn)代人是否會自覺地再部落化,繼而思考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發(fā)展的關系問題。她認為微信敘事借助敘事者打通了真實和虛構的界限,跨越了現(xiàn)實和理想、夢幻等多重世界,回歸了敘事的本質,在微信敘事中敘事者和受敘者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衡陽師范學院的文玲借助海德格爾的理論,分析了人與技術的本質關系并對技術的當代價值進行了反思,她強調人類要擺脫工具決定論的技術觀,要讓技術成為創(chuàng)造人類性能的先導,最后得出了人類可以通過技術超越人類自身的有限性從而獲得無限性存在的這一論點。浙江傳媒學院的楊向榮從西方藝術史、哲學史角度出發(fā)去思考視覺圖像建構技術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隱喻,他從古希臘和中世紀的世界文化觀入手,詳細論述了在圖像時代下圖像自身是如何在視覺建構中進行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閩南學院的練暑生討論的是新媒體時代下網(wǎng)絡詩歌的抒情問題,他以詩歌為切入點,從技術、新媒體的角度思考先鋒問題認為網(wǎng)絡媒介所營造的空間是其保持先鋒性的原因之一。中國社科院的許苗苗討論的是傳媒技術對城市空間的作用以及人對城市空間方式的塑造作用,這種塑造背后是諸如資本、政治權力等一系列的操縱,她認為媒介既豐富了城市空間又對城市進行了簡化。湖南科技大學的李文浩對科技決定論進行了考察,她指出生產方式是多重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文化產業(yè)中科技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具有復雜性,這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技決定論。吉首大學的劉泰然結合西方哲學及藝術觀念分析了中西文學對預構與生成這兩種范式的理解,探討了人與技術的發(fā)生之間是否存在偶然性的問題。中央美術學院的周穎南圍繞著技術與藝術的關系、錄像藝術、中國錄像藝術發(fā)生的語境和條件三個話題討論了技術性媒介對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揚州大學的田義從電子媒介的性質入手,探討了媒介對文學生態(tài)影響的變遷及電子媒介背景下文學生態(tài)的新變化,他詳細論述了媒介的文化偏見性、媒介的生產力性、及媒介的啟蒙與操縱等三方面的內容。

      二、對“物”的討論:溫州大學的陰志科從伊格爾頓對本雅明物性美學的詩意闡述入手,探討語言指向的物質性與其自身意義構成之間的關系。四川美術學院匡景鵬圍繞“物性”的概念,探討了??聦5赂駹柕奈镄约捌渌囆g真理觀的批判,他認為??沦|疑海德格爾藝術真理觀是因為在后者看來,真理是永遠無法達到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用求真的意志去不斷探求真理。同濟大學的張艷借助于西蒙棟的理論來研究我們當下所面臨新環(huán)境、新技術等新的“物”性問題,她分析了西蒙棟主張將技術納入人文學科的可能性,反思了在技術控制論興盛的大背景下,西蒙棟所強調人類主動性等哲學思想的界限問題。成都大學的張鄭波從海德格爾、科斯洛夫斯基、波德里亞和列維納斯四個視角入手,將“物”的理論研究與當下的消費語境相聯(lián)系,探討了作為未知狀態(tài)的“物”在對現(xiàn)代性危機進行診斷與防御當中起到的作用。南京大學的夏開偉從憂郁與失、作為“物化”的書寫技術、人—物的張力與匯聚三個方面闡述自己對“物”這一話題的理解,他對“物”的理解更偏向于海德格爾,他得出了人是依靠書寫技術生成的然后通過書寫技術得以持存這樣的一個結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唐偉勝從物在敘事文學中的不同存在方式入手,評估了當下研究中“物”這一話題出現(xiàn)的意義,并結合文化傳統(tǒng)和文學傳統(tǒng)兩方面對“物”進行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咎朦分別從物的陳列、解放與深淵三個角度討論了阿甘本《無內容之人》的作品中提到的物的秩序問題,并將之與波德里亞對物性的思考做了比較。

      三、媒介理論研究:中山大學的羅成是從格羅斯伯格的理論出發(fā)來論述媒介問題的,他指出格羅斯伯格與前人的不同在于,他認為文化研究是研究語境的而不是研究文化的。他關注的是媒介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問題,這體現(xiàn)在其媒介建構理論中,落腳點在于談論媒介與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問題,前者作為中介的潛能就是在這個層面起作用的。中國人民大學的常培杰論及格林伯格與阿多諾在藝術理論中媒介問題的比較,認為兩人的相同點在于都強調藝術作品審美形式的整一性。南京大學的王曦談論的是當代景觀社會的批判理論,她以德波等人對當代媒介的過度負面的景觀批判為起點,指出劇場和場景在西方詞源學中是同一同源,因此以劇場理論應對媒介景觀社會,對媒介進行中立化的再解讀是可能且有必要的。山東師范大學的楊光談論的是基特勒媒介理論視野中的文學本體論問題。河南科技學院的蘇喜慶以當下的文學現(xiàn)象為切入點,發(fā)現(xiàn)文學話語在與媒介話語的博弈中已經(jīng)具有了明顯的媒介化傾向。南開大學的周才庶談到在當今全媒體語境下,小說敘事中運用圖像的手法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比較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圖像化敘事有助于導演將文字轉化為影像,具有影視改編的優(yōu)勢,但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改編過程中低門檻的感官享受傾向。暨南大學的林蔚軒從媒介環(huán)境學的角度研究宋詞,認為五代北宋的詞偏向于“不隔”南宋的詞偏向于“隔”,就是由于兩個時代的傳播環(huán)境有很大的不同。

      四、媒介運用分析:河北大學的郎靜借助于對賈樟柯電影中傳呼機、手機、平板電腦三個信息媒介物的分析,指出媒介不是一個人的延伸和一個統(tǒng)一體的融合,其中彰顯的是在資本導向之下,一次次人際情感的斷裂和被圍困的人。蘇州大學張春曉的研究對象是90后非粵語區(qū)香港流行文化粉絲,她主要從粉絲快感、時空和香港想象三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而當代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對于香港流行文化吸引大批90后非粵語區(qū)粉絲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暨南大學的呂甍談論的是上海電影中的科幻聲景問題,她認為錄音本身是一個干濕結合的過程,對于一個聲音景觀來說,她的聲音可能來源于干聲和濕聲的混合,聲場是所有城市想象的基底,那么基于科幻電影中非真實的部分,我們需要回到真實的聲場,對它進行新的闡釋。中南大學的賀予飛以媒介為中心研究網(wǎng)絡類型文學,她認為媒介作為工具和外部力量,影響著網(wǎng)絡類型文學的變化,釋放了文學的生產與消費力,重塑著人的感知結構,數(shù)字化傳媒技術催生了網(wǎng)絡類型文學崛起之勢,但也導致了文學審美性和精神詩性削弱等后果。重慶師范大學的劉藝以美劇《西部世界》的仿生人為例,探討了后人類主體性的問題,認為這些按照工程師編碼生存的仿生人顛覆了身體和意識二元論以及現(xiàn)存話語和秩序對于身體建構的狹制,讓人類獲得了一個真正可供探討的他者,能根據(jù)他者確認人類何以成為自身的問題。南昌大學的席志武則是通過對大量微信互懟群當中的對抗性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了其背后折射出的話語狂歡和人們自我形象的構建,并認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時代,多元共生的網(wǎng)絡生態(tài)的構建是有必要的。鄭州大學的王歡歡認為文學作為媒介之一種體現(xiàn)出的認知與把握世界的方式,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同樣具有空間性,因此文學的空間研究應該引起重視。四川大學樊歡談論的是新媒體藝術,為了區(qū)分科學界的新媒體藝術的研究,她認為研究應該回歸到人本身。山東師范大學的姚超文談論的是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她指出在當代媒介技術發(fā)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大眾文化的受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了大眾文化的接受、創(chuàng)作與傳播,使得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呈現(xiàn)出參與性特征異常突出的文化樣態(tài)。

      五、對“后人類”的探析:湖南省社科院的王瑞瑞通過對尼古拉斯·羅斯生命政治理論的解讀探討了后人類時代生命與死亡的辯證問題,她詳細論證了羅斯的研究重心是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新技術的使用并且在后人類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倫理政治和生命政治完美融合的問題。湖南師范大學的張霖源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視角,探討了AI電影里所呈現(xiàn)出人類潛意識中的現(xiàn)實焦慮問題,她從想象界擴展到象征界最后到實在界去思考在AI背景下人類的未來在哪里以及如何構建起人際關系的倫理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碩主要探討人工智能是否會有情感,以及人工智能的情感是否等同于人類情感這兩大問題。她認為如果我們不囿于人類情感的基本準則,會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是有自身的情感特征的。太原師范學院的趙潞梅討論了技術改變人類自然屬性所帶來的倫理問題。蘭州大學姚富瑞討論了后人類語境下,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對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以及對社會關系的影響問題,她認為技術與人體的結合并不一定會產生后人文主義身份,只有在技術具備人類主體思維意識或經(jīng)驗的前提下后人文主義才有出現(xiàn)的可能性。西南大學何榴從海勒斯的認知理論出發(fā),談論了信息時代下在場和缺席理論發(fā)生的新變化,并從文學批評領域出發(fā)探討了在場缺席到模式隨機這種認知的轉換對當代文學產生的影響。浙江師范大學的李震則結合系統(tǒng)、觀察兩個關鍵詞對尼古拉斯·盧曼的社會系統(tǒng)理論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董陽圍繞著后人類是一種自反性理論的理解基礎,分析了美劇《黑鏡》中的自反性敘事,他通過對《黑鏡》前19集劇情的梳理和人物畫像概括提煉出了《黑鏡》中的敘事特征。

      六、身體與藝術闡釋:對身體與藝術的討論是本次會議的亮點,論文雖只有五篇,但分量都很重。華東師范大學的黃金城主要談的是藝術作品何以是有機體的問題,他認為不能把有機體作為一個簡單的作品范疇來考察,而是試圖將之放回到1800年前后的德國思想史中。他認為藝術作品作為有機體在理論層面上一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就塑造藝術作品的自然性,即藝術作品不是由一個外在的理性意圖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本身就是某種理性的構造形式。東南大學的盧文超談論的是新藝術社會學,他認為以阿多諾為代表的具有濃厚先驗色彩的傳統(tǒng)藝術社會學,其重心在藝術;以貝克爾為代表的藝術社會學,其重心在社會。而以德諾拉為代表的新的藝術社會學則新在將兩者人(社會)與物(藝術) 融合,見人又見物,倡導人與物之間的互動。華東師范大學的劉芊玥是借格羅斯伯格的流行文化批評談當代文化研究中的“情動”轉向。她認為“情動”首先是和感覺混在一起的,它不僅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其次它也是包含歸屬感和認同感的一項機制;最后,格羅斯伯格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是從實踐的角度切入語境和政治,關注情動政治的研究。湖南大學的張俊認為在當代新興的媒介文化中,文學正在經(jīng)歷某種深刻的轉型,突出表現(xiàn)在亞文學的興起。通過對當下的亞文化現(xiàn)象的論述,他認為亞文學在文學載體、語言風格、價值觀等方面都對傳統(tǒng)文學有所突破,因此當代亞文學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文學的新生,其背后隱藏的是社會各階層創(chuàng)造性的巨大潛能。湖南大學的李三達討論的是文學和藝術理論中對平等化問題的解釋。他分析了威廉斯和朗西埃的理論中對平等化問題分析的相似性,指出了兩者相似性背后隱藏著分析對象方面的巨大分歧。重慶師范大學的湯克兵談論的是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批評,他把古典繪畫中的畫框作為梳理藝術批評史敘事的切入點,認為從一般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突破畫框這一物質邊界的限制,而這一過程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是媒介的自律。

      七、中國文論研究:本次會議共出現(xiàn)了八篇以中國文論為主題的文章。其中古典文論有五篇:中南大學的魏穎從彭連熙工筆仕女畫中“紅樓美人”的意向出發(fā),探討了文字文本和圖像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問題。蘭州大學的劉順從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以及作為政治運動的文學兩個層面出發(fā),重新評估了中古時期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的趙敬鵬將潘金蓮放到文學與圖像的語境下進行討論,他認為潘金蓮的“語象”和她在圖像當中所呈現(xiàn)的“肖像”之間不是完全對應的,這種不對應受制于不同時期的禮教需求。江西師范大學的徐麗鵑主要從中國文化歷史起源的角度來考察文藝的聽覺傳統(tǒng),并通過對先秦殷商和周代兩個階段的考察證明了“尚聲”傳統(tǒng)與古代禮樂文化和文藝形態(tài)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四川師范大學的譚玉龍從“醉”字出發(fā),分析它背后蘊含的儒家與道家思想并以此來探討宋代蜀學的審美境界。近現(xiàn)代文論主題的論文有三篇:中山大學的楊水遠談的是對同一性思維的反思問題,他把同一性思維分成本體論和認識論兩部分,并從中探討了同一性思維對中國當代文論的影響并具體闡述了陶東風對中國文論思維轉型的促進作用及其弊端。集美大學的謝慧英對新時期文學審美論進行梳理,重點談論了文學審美論的產生背景、建構特點以及意義影響等問題以此來分析審美論從以往的主流文論發(fā)展到今天所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發(fā)展前景。吉首大學的崔淑蘭以歷史哲學和文學理論下的典型理論為切入點,具體探討它發(fā)展變化的原因過程、典型理論當中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以及20世紀后典型理論衰弱的原因。

      本次論壇閉幕式由湖南師范大學何林軍教授主持,華東師范大學湯擁華教授致閉幕詞。本次會議展現(xiàn)出了文藝理論界最新的理論話題,以及國內年輕學者對這些全新話題的最新思考,具有鮮明的里程碑意義。

      猜你喜歡
      媒介文學人類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汉川市| 龙游县| 大理市| 瑞丽市| 长春市| 辽宁省| 涟源市| 通辽市| 宝丰县| 乌恰县| 砚山县| 崇文区| 石阡县| 富锦市| 遂昌县| 九龙县| 探索| 沛县| 常德市| 图们市| 宁海县| 新宁县| 井陉县| 定远县| 田林县| 鲁甸县| 永州市| 太白县| 大渡口区| 济阳县| 清水河县| 大埔区| 沅江市| 武宁县| 普洱| 清新县| 静宁县| 弋阳县| 嘉义县| 濮阳市|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