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
油畫自西方傳入中國已有數百年歷史,其寫實創(chuàng)作手法得到中國藝術界垂青。中西方繪畫藝術交融為幾代中國油畫家所追尋,成為他們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方向。一方面,油畫這一源于歐洲的繪畫藝術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碰撞與融合,中國油畫家在吸收和借鑒西方油畫藝術、學習西方油畫創(chuàng)作模式和手法的基礎上,保留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特點,把傳統繪畫的寫意精神也融入到油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之中。這種極具特色的融合為藝術家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中國油畫的發(fā)展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中國油畫家在獨具民族底蘊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始終保持著根深蒂固的尋根觀念。他們從傳統藝術文化中吸取油畫創(chuàng)作的新元素,得到新的創(chuàng)作源泉和靈感,再次重視藝術風格的表達和發(fā)展,使其呈現出一種新的美感。
油畫的寫意性發(fā)展是中國油畫史上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我國近代寫意性油畫建立在西方油畫語言的基礎之上,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和方法,油畫的著色等體現出東方特色。其時,具有特色的東方文化逐漸被人們再次重視和認同。越來越多的畫家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莊思想和儒家文化所形成的深遠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畫家在學習吸收西方油畫藝術的過程中注重展現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于是,傳統文化精神不斷被注入到油畫的藝術表達中,油畫在我國逐漸從重視客觀寫實結構轉變?yōu)橹匾曋饔^精神的展現。寫意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大特色,也逐步演變?yōu)槲覈彤嬎囆g家探究油畫藝術本體規(guī)律的重要方面,變成傳達東方藝術精神的一種方式。在今天,畫家和繪畫愛好者日漸注重在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展現和發(fā)揚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于是,現代油畫的寫意性表現更受到前所未有的聚焦性關注,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越來越多元化,美學藝術的承載媒介日趨廣泛,油畫中的寫意性表現也一直在不斷發(fā)展變化。
雖然西方油畫與中國油畫區(qū)別甚多,但從根本上說,兩者具有親緣關系,可稱為同一家族的不同旁枝。西方油畫傳入中國后,逐漸與傳統的繪畫藝術所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化”油畫日漸成型。百余年前,西方油畫注重客觀、講求科學的特色漸漸感染了中國藝術家,深受傳統老莊文化和儒家學說影響的中國藝術家將中華傳統美術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到油畫創(chuàng)作中,逐步形成并發(fā)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寫意性油畫。從美學角度而言,中國油畫和西方油畫具有非常顯著的區(qū)別。中國油畫注重個人性情的表達,重視心意與意境;西方油畫則強調作品的寫實性,注重色彩的飽和性,以客觀的觀察和科學為根本。中西方地理和歷史方面的區(qū)別造成兩者在油畫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顯著差異。然而,油畫在東方與西方的發(fā)展過程,以及根本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似。東西方畫家都是在油畫的藝術表現方式發(fā)展到相對成熟的程度之后,進行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作,逐漸放棄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方法轉而探尋油畫表達本質的。另外,這種現象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經濟社會的進步不斷推進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升。因此,正是西方油畫與中國油畫兩者的相互碰撞、相互促進,才促成了我國寫意性油畫的誕生與發(fā)展。
一般而言,凸顯寫意風格是大部分中國油畫家所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不可以不加選擇地接受歐洲油畫,完全生搬硬套地應用于本國油畫創(chuàng)作之中。徐悲鴻的作品是中國寫意性油畫的代表之一。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把中國畫寫意的特點與歐洲油畫寫實的特點融合到了一起。徐悲鴻的代表作品《田橫五百士》被人們視為中國畫家對寫意性油畫的初步探索。畫家從《史記》中選材,把五百壯士與田橫與家人、鄉(xiāng)親告別的場面作為畫作的主題,展現出壯士們堅韌不拔的高潔志向。在這幅作品中,少婦和老婦抱著小女孩抬頭望著壯士們,眉眼中盡是凄涼哀痛。在表達人物情感和形象的同時,該畫體現出畫家對結構的精心設計,畫面呈現出金字塔般的構圖,這令人聯想到西方著名大師馬蒂斯、倫勃朗的繪畫特色。徐悲鴻善用色彩,在這幅作品中,主要色調為紅、黃、藍。畫中天空明朗清澈,表現出一種素凈而又不失肅穆的氛圍。歐洲一位著名文藝批評家主張“靜穆的偉大”,《田橫五百士》正展現了這一風格。徐悲鴻把西方油畫的繪畫手法和表達方法與我國經典的寫意性繪畫結合起來,一方面體現了畫家對真實客觀的追求,另一方面體現了畫家對本民族精神的傳承。
吳冠中著力將東方作品中的意境美與西方繪畫中的寫實美融合起來。他嘗試在運用油彩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具備東方色彩。中國畫善用點與線,強調畫作的流暢和靈動。吳冠中將這一特色引入油畫創(chuàng)作,認為塑造油彩絕非易事,色彩的流暢性、厚重度都不好把握。相對而言,色彩的厚重與否比其流暢性更容易掌控,然而我國的審美更加重視作品的靈性。所以要想增強油畫中的寫意性成分,就要加強對油彩使用的探究,形成獨特的繪畫模式,在創(chuàng)作油畫時要增加對點和線的使用,以此來傳遞情感和態(tài)度。吳冠中的畫作《漁船》展現了清秀、靈動的東方氣質,該作品以銀灰色為主色調,選材于江南水鄉(xiāng)中的日常生活。《漁船》以色彩的交融為基調,體現了作者對于西方油畫創(chuàng)作方法的整體把握和創(chuàng)新,以及對于色彩美感的主張和認識。
近代油畫的興盛與發(fā)展以西方油畫為基礎,20世紀著名的畫家林風眠認為,近代的中國油畫實際上是以歐洲油畫為基礎,并借鑒中國文化,形成的中西結合式的繪畫藝術。在當時,中國油畫若想取得進步和發(fā)展,必須要學習吸收其他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才能讓油畫在中國得到長久發(fā)展,改變中國油畫的不振之勢。林風眠的作品《荷花》是中國寫意性油畫的代表作之一。在借鑒歐洲藝術重視真實的基礎上,將中國的寫意性藝術語言匯入其中?!逗苫ā愤@一作品色調明亮、清爽,生動有趣,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有些類似。此畫在延續(xù)西方油畫寫實性的基礎上,展現出國畫的靈動與意趣,表現出強烈的中國特色,意蘊深遠。
劉海粟晚年的油畫以濃墨重彩為一大特色,他吸收了野獸派及西方后印象主義對色彩的運用和創(chuàng)作技法,并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相結合。劉海粟的油畫創(chuàng)作傳承了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精神和具有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出自身文化藝術的特色優(yōu)勢,把藝術家對待藝術、生活、傳統的態(tài)度和觀點運用到油畫創(chuàng)作之中,在尊重客觀現實的創(chuàng)作基礎上傾注內心的情感和靈魂,用油畫展現出繪畫的魅力和風采。他的代表作《黃山》《溪山鴻蒙圖》顏色飽和度極高,色調明亮新麗,深受西方油畫用筆著墨的影響,但整體風格飄逸灑脫、意蘊雋永。劉海粟的作品不但體現了畫家對真實客觀的追求,也展現了畫家對本民族精神的傳承。
中國油畫通常使用簡明的構圖和輕快的色彩,主要注重畫家思想與觀點的抒發(fā),中國油畫家往往只用幾筆表達出內心的情緒。西方油畫則完全不同,西方油畫重客觀寫實,重視色彩構圖。東方與西方油畫的融合貌似簡單,但卻傳達出更加深厚的內涵。將西方油畫的寫實性與中國油畫的寫意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不簡單。過猶不及,要深化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寫意性成分,應當對西方油畫和中國畫不斷進行琢磨,提煉兩者相兼容的部分,規(guī)避照搬實物的現象和個人推測的現象,盡可能地在創(chuàng)作中做到以“象”生“形”、以“意”生“象”,兩者兼顧。國畫中的寫意性體現了把意境注入實體、把實境融入想象,這展現出濃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和藝術精神。
寫意性油畫,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不僅僅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產物,更是西方藝術和中國藝術碰撞、融合的產物。從東方審美來看,寫意性油畫采用簡明的色調和繪畫構圖,一方面表現出作品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另一方面又將畫家本身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傳達出來,作品呈現的審美觀念、人文情懷呼之欲出,體現了我國所具備的哲學意境和深度,體現了我國重意蘊、重靈性的審美觀。
寫意性油畫的出現是藝術向前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藝術家需要一直進行反思、追尋、求索,才能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取得成果。研究中國的油畫,需要盡快找到大方向,脫離茫然的研究現狀,在汲取中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對油畫進行改進和提高。中國油畫家在繪畫藝術上的探索體現了他們的一種尋根觀念。因為在當代中國,油畫的發(fā)展過程與傳統文化精神密切相關,兩者不可割裂開來。中國油畫家在進行油畫創(chuàng)作時從傳統藝術文化中吸取了對油畫創(chuàng)作而言的新元素,得到了新的創(chuàng)作源泉和靈感,因此,寫意性油畫的發(fā)展不應忽視傳統藝術的優(yōu)點,也應當重視西方藝術的寫實性,兩者相互融合,才能促進寫意性油畫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