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七月的早晨,陽光燦爛如濾鏡,讓每一處的顏色都接近飽和。草地上的蒲公英星星點點,丁香樹盛開著紫色的花仙,荔枝醉了,漲紅著臉,楊梅火了,綴滿枝頭,鳳凰花開,亮透半邊天,梔子花,香得濃烈。
走在紹興倉橋直街上,仿佛時光隨著流水在倒流。青石板路,臺門石階,兩側(cè)酒肆茶樓旗幡招展,還有那展現(xiàn)紹興風情習俗的越藝館、黃酒館、戲劇館與書畫館,當然少不了當鋪和藥店。據(jù)說,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家境已經(jīng)破落。為了給父親看病,母親常常讓他到當鋪里當物,拿到錢后再到藥店抓藥。當時的魯迅,人沒有當鋪的柜臺高,卻嘗盡了世態(tài)炎涼。也許,苦難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書。
一條從南到北的小河,兩旁是粉墻黛瓦的民居,中間依次架有倉橋、龍門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橋等古老的石板橋,所以,紹興也被稱為東方橋鄉(xiāng)。
小橋流水人家,亭臺樓閣廊檐,偶爾有一條烏篷船泛泛而來,那舒緩的流水,河兩岸的綠色植物,帶給我江南水鄉(xiāng)獨特的韻味。
一路上,汽車穿越吳中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呈現(xiàn)于我們眼簾的是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即使是地處偏遠的一座座江南小鎮(zhèn),也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陡然間跳出這樣一間古樸滄桑的小屋,我們眼里即刻充溢了些許古典的余韻,思緒也從現(xiàn)實回到了百年前的那個朝代。
從倉橋直街向東,在新城與古城的交織處,有一個巨大紫紅色牌坊,上面寫著“古軒亭口”四個大字,這里是當年秋瑾英勇就義的地方。馬路的正中有秋瑾烈士紀念碑,秋瑾的雕像赫然挺立。我抬頭仰視,心中肅然起敬。巾幗英雄、鑒湖女俠秋瑾,為紹興又增添了一份神韻。
“莫道女兒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贝┻^彎彎的石橋,便到了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位于浙江紹興市城南塔山南麓的和暢堂,故居大門上面懸掛著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筆力遒勁,情意內(nèi)蘊。這里北靠林木蒼翠的塔山,離清波蕩漾的鑒湖不遠,意境古雅清幽,盛滿一代女中英杰的豪氣壯志。故居坐北朝南,依山而筑,是一所始建于光緒22年的灰色平房,青磚烏瓦,白墻硬頂,穿斗結構。整座房屋不加粉飾,看上去只是一個婉約簡潔、清靜素雅、略顯土氣的農(nóng)家小院。
現(xiàn)代化節(jié)奏的城鎮(zhèn),古樸風情的清朝院落,這是歷史傳承、延續(xù)、碰撞的印跡,還是江浙人獨有的文化智慧?自古江浙出政治名人,出才子佳人,出巨商富賈,是否得益于這方水土的滋養(yǎng)?
進入故居,就是一個石板鋪成的小天井。越過天井是三間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間小樓,當中的堂屋里掛有“和暢堂”的堂匾,筆調(diào)清峻,字跡挺拔,顯示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間陳設著圓桌、方椅等簡樸的家具。少年時代的秋瑾,就是在這里誦讀詩文,特別是杜甫、辛棄疾等人愛國憂民的詩詞,常使她托腮沉思,心潮難平。庭院內(nèi)有一株枝干猶在的玉蘭樹,據(jù)說當年南方?jīng)]有玉蘭樹種,秋瑾從日本留學歸來時帶回此樹,并親手種植。東邊的小樓為秋瑾臥室,均按原狀布置,木床、書桌皆為當年原物。屋內(nèi)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梳圓發(fā)髻,清麗端莊,英姿颯爽。隔著冰冷的玻璃相框,隔著久遠的歷史年代,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選擇,但那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著實讓我動容,讓我汗顏。
三進院子里,臥室兼工作室的東側(cè)房間內(nèi)印花藍布帳低垂,筆筒旁放著紙筆,這恬靜的氣氛會使你以為主人剛剛離去。
其實,那風雨凄清、湖光慘淡、“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日子,已經(jīng)悄然過去了112個春秋。紹興鑒湖水,養(yǎng)育了秋瑾纖秀的身軀,而這秉天地之靈氣的身軀卻撐起祖國沉淪的天空。我凝視著那張人們常見的照片:秋瑾身披翻毛黑白花紋外套,戴手套,握短刀,一個巾幗俊杰英姿勃發(fā)的形象??粗粗?,我頭腦中便幻化出她穿男子體操洋服、騎馬習武的場景,以及那馬后揚起的飛塵和那飛塵后面士紳及同齡女子驚詫的目光。那口吟“雙臂能將萬人敵”的秋瑾,既是詩人,更是革命家,而這一切,都使人很難與一個裹小腳的亭亭玉立的女子聯(lián)系在一起。112年前,反帝反封建的口號尚在胎腹,她就仗劍而起,帶頭打破三從四德的封建束縛,這在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古老中國,該是何等狂飆。她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在今天想來,仍令人心動。我在故居看到一則記載,辛亥革命前一個老秀才曾憤憤地說:“當今婦女風氣不好,都是秋瑾變壞的,秋瑾該殺!”老秀才固屬冥頑不化,但這也從反面說明作為新女性的秋瑾,確實是以開一代風氣而贏得人們的敬重。秋瑾被殺前,紹興知府召來山陰縣令李鐘岳,李力爭不殺秋瑾,當此案無法挽回時,他怏怏而出,徘徊良久。臨刑前他對秋瑾說:“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說完后老淚縱橫,兩旁的吏役都驚愕異常。執(zhí)法者竟對被刑者如此深切同情,足見秋瑾的人格力量實在是驚天地,泣鬼神。
1907年7月,徐錫麟刺恩銘事發(fā)后,約定近日起事的秋瑾被徐錫麟之弟徐偉的供詞牽連出,她自己也得知徐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但她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于是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3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只寫下一句詩,就是著名的“秋風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凌晨,天還未放亮,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時刻。管牢的禁婆打開了浙江山陰縣監(jiān)獄的單人牢房,一大群持槍的清兵涌了進來。憔悴的秋瑾整理了一下凌亂的頭發(fā),刑架兵給她戴上粗重的鐵鐐,將她的雙手反綁在背后。
大批舉著火把的士兵簇擁著秋瑾,走到一公里外的紹興古軒亭口?;鸸獍殃幧男虉稣盏猛?。五花大綁的秋瑾被處以斬刑,時年31歲。
從7月13日下午被捕,到7月15日清晨被處死,僅僅相隔三天。秋瑾被害后,民間輿論群起抨擊浙江官府處理秋瑾案的種種野蠻行徑?!胺ㄖ粕鐣髮崿F(xiàn)立憲”“以憲政精神抨擊就地正法”等各階層輿論的攻擊,令清政府狼狽不堪,幾無還手之力。
僅四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響徹武昌城頭。
愛國反清、用流血犧牲促進辛亥革命的巾幗英雄秋瑾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紀念和學習的女英雄。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農(nóng)歷十月十一日)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一個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親秋壽南都曾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農(nóng)歷六月初六)秋瑾拒絕退避,臨危不懼,英勇就義于她的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軒亭口。如今,在她的犧牲地高高地矗立著秋瑾烈士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孫中山先生曾親筆為秋瑾題詞“巾幗英雄”。周恩來總理生前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生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稱“鑒湖女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日,由于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親先后都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優(yōu)裕之中度過的。
秋瑾兄妹四人,兄長秋譽章,字徠績;妹秋閏呈(后改稱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后改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愛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在翻閱“閑書”中,她看到“子曰詩云”之外的新鮮世界。她特別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時候就寫過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边@是她為明末兩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寫的詩作《題芝龕記》中的兩句。她從小不僅仰慕英雄豪杰,進而還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樣的人。
秋瑾從小聰穎,她念過的詩詞過目不忘,祖父和父親都驚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時在福建廈門、漳州一帶為官,每每下堂回來,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有時,秋瑾還捧著自己作的小詩給爺爺看。爺爺坐在太師椅中,捻著長長的胡須,欣賞著孫女的吟唱,臉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親秋壽南也為女兒惋惜說,“阿瑾若是個男兒,考(科舉)起來不怕不中。”
秋瑾雖是女子,但自幼身帶豪氣,喜好習武。爺爺秋嘉禾六十(1890年8月)告老還鄉(xiāng),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那時,秋瑾十五歲。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回到紹興以后,她天天纏著母親要去舅舅家。秋瑾終于如愿到了浙江蕭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習武非常不易,因為秋瑾也和其她女子一樣從小纏了腳。每次習武下來,裹腳布上滲滿了鮮血,疼痛難忍,但她想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便咬緊牙并堅持下來,從不叫疼叫苦。還是剛學騎馬的時候,秋瑾由于心切求勝,一不小心,兩腿一夾馬肚子,那馬向前猛一竄,秋瑾就從馬背上摔下來,來了一個前滾翻。雖然疼痛難忍,倔強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讓她騎馬,就咬著牙關連聲說“一點不疼”。回到家里,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于山野之間。后來,在革命活動中,她練就的本領,還真派上了用場。
秋瑾是在優(yōu)裕的生活和歡樂中度過童年的,但使她終生痛恨又無奈的一件事是纏足,是舊禮教舊習俗害了她。她從中也深切體會到,婦女們要覺悟起來,向封建舊禮教宣戰(zhàn),在社會革命中爭取婦女的徹底解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襲來,命運向她又一次發(fā)起挑戰(zhàn),但她仍然是勝利者。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熱情奔放,有著遠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禮教和傳統(tǒng)習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辦,秋瑾嫁給了一個胸無大志的紈绔子弟王子芳。
1894年,秋瑾二十歲時,她的父親秋壽南調(diào)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稅務局)總辦。湘潭有一個人叫王黻臣,是當?shù)匾粋€富商,開有當鋪、錢莊、茶號。秋瑾的父親本來就與王相識,來到湘潭又經(jīng)常來往,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秋壽南的好友李潤生來到秋家,滿臉堆笑。原來,他是受王黻臣之托為其兒子王子芳給秋瑾提親的。王子芳比秋瑾小四歲,曾就讀于岳麓書院?!吧妹婺靠⌒?,瀟灑風流,頗有文名,獲得父母歡心?!鼻镨母改笇@門親事很滿意,認為兩家門戶相當,就把秋瑾嫁給了王子芳。秋瑾對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給王子芳,秋瑾曾提出:“我為什么要嫁他?”但是,當時男女婚配全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從命。
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讀過書,但胸無大志,只知吃喝玩樂,隨波逐流。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頑固、性情暴躁、對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結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兩次去向婆婆請安,一舉一動都要嚴守家規(guī),稍有不慎,婆婆就要當面指責。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懷大志之女,無奈嫁給一個家富卻無志、庸碌且無能之夫,猶如一條歡暢奔騰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壩禁錮成一潭死水,又如一只歡樂的小鳥被困于樊籠而每日長嘆。秋瑾在寫給大哥的信中曾說道:“吾以為天下最苦最痛之無可千語者,唯妹耳……”“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豈不能精進學業(yè)?名譽當不致如今日,必當出人頭地,以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無受益,而反以終日之氣惱傷腦筋?!鼻镨€在《精衛(wèi)石》中借主人公黃鞠瑞之口,抒發(fā)了對婚事的不滿:“有個財主茍百萬,家中新發(fā)廣金銀。公子今年十六歲,聞言相貌尚堪增。聞我家大小姐多才貌,特請了魏大人君之做媒人……大小姐亦是多煩惱,曾把微詞柬母親。太太因為茍家富,無百愛惜女兒身,回言自己休多管,做主還須父母親,豈有自己休不怕,三從古禮豈無聞?小姐始此生了氣,終朝至夕不歡欣?!?/p>
秋瑾在王家每日彷徨苦惱,猶如困獸。
1899年戊戌政變后,王子芳花了上萬兩銀子捐了一個戶部主事的京官,于是,全家搬到了北京。王子芳整天忙著迎官拜客,極盡阿諛奉承,還結交了幾個貝子、貝勒,常?;ㄌ炀频?,酒醉如泥,甚至徹夜不歸。秋瑾與夫越來越疏遠冷淡。一天晚上,王子芳讓秋瑾備宴請客,結果他自己卻出去吃酒去了,秋瑾十分生氣,苦惱煩悶之中,就帶上仆人到戲園看戲去了。她第一次女扮男裝,回到家里,王子芳竟然伸手打了秋瑾,她憤然離家住進了泰順客棧。其實,自到京城,秋瑾就想沖出家庭的樊籠,為反對封建、振興國家做出一番事業(yè)。她說:“人生處世,當醫(yī)濟艱危,以圖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其身乎?”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到1901年9月7日,西太后逃往西安,不久,為了茍和圖安,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了字,中國社會更加黑暗。秋瑾早就讀過陳天華等人的文章,陳天華的《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對秋瑾的思想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胺磳Ψ饨ǎ品宄y(tǒng)治”,秋瑾已明確認識到,人生必須走這樣的路。
秋瑾的革命之路,與許多男性革命者不同?!白畛醯募ぐl(fā),來自于對自己婚姻的不滿。”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嶺。那一年,她的丈夫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帶著秋瑾去北京赴任。到北京后,秋瑾結識了幾位進步女性,再加上她經(jīng)常用心讀報讀書,思想境界大為開闊。他們的鄰居是一位頗負文名且思想進步的女子吳芝瑛。吳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學者吳汝綸的侄女,丈夫廉泉也是個思想開明的人物,曾參加過康有為發(fā)動的“公車上書”。秋瑾與吳芝瑛情投意合,義結金蘭。吳芝瑛對秋瑾的影響較大,她非常支持秋瑾從事婦女解決活動,組織了進步婦女“談論會”,經(jīng)常聚會談論天下大事。
通過吳芝瑛,秋瑾經(jīng)常看到當時出版的一些新書、新報,接觸到一些新思想?!缎脸髼l約》簽訂以后,神州大地危象叢生,秋瑾讀了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以后,深受感動,她稱陳天華是自己的“啟蒙開智”的人。她賦詩言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币院?,秋瑾就穿起男裝,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男裝成為秋瑾的標志性服裝,她直到就義時仍身著玄色紗長衫。
秋瑾的思想發(fā)生了飛躍,與整天沉緬于官場應酬和花天酒地中的丈夫,沖突越來越多。“知己不逢歸俗子,終身長恨咽深閨?!边@是秋瑾對自己婚姻的感嘆。
1904年2月,秋瑾在吳芝瑛家中結識了一位日本女子——京師大學堂日本教習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秋瑾從服部夫人那里了解了許多日本的情況,她決定到日本去留學,探索人生之路,探索報國之策。她認定,只有出國留學,才能突破牢籠,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負,才能拯救祖國。
秋瑾終于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籬,由苦索苦爭,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秋瑾為表示決心還毅然脫掉了女兒裝,堅立男兒志。服部夫人后來在《回憶秋瑾女士》中寫道:“事情很出于意外,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這位朋友,到底是男是女:苗條的身子稍向前彎,濃刻的黑發(fā)散亂地披著,一身洋式的男裝。藍色的鴨舌帽歪戴著,蓋住了半只耳朵;身上穿著很不合身的半新半舊的普通男式西服,袖子過長……肥大的褲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系著一條綠色的領帶,臉色白得發(fā)青,大眼晴,高鼻梁、薄嘴唇。身材苗條,好一個瀟灑的美男子?!苯韼接⑿鄣娘L采躍然紙上。
當年5月,“悲中國教育之不興,國權之不振”,秋瑾自籌旅費到日本留學。她說,她要學習救國家、救同胞尤其是兩億女同胞的本領。6月28日,秋瑾從塘沽登上日本人租借的德國客輪“獨立號”,踏上赴日旅途。由于丈夫反對,旅費短缺,她不得不乘坐三等艙。女扮男裝的秋瑾懷揣一柄短劍,和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共處一艙,抵達日本。
此時的日本正是明治維新以后,一切欣欣向榮,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思想廣為傳播。
秋瑾首先進入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第二年轉(zhuǎn)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在學校,秋瑾頑強苦讀,毅力驚人,別人都已熄燈就寢,她仍寫作、閱讀到深夜,每每寫到沉痛處,捶胸痛哭,憤不欲生。現(xiàn)收入《秋瑾集》中的詩文,很多是那個時期寫的。
到日本不久,秋瑾穿和服,拿短刀,去照相館鄭重留影,以示與滿清決裂。學習之余,秋瑾積極參加當?shù)亓魧W生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廣泛結交革命志士。她與陳擷芬發(fā)起的共愛會,提出了婦女解放的口號,是近代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愛國團體。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秋瑾所在的學校恰好與同盟會舉行籌備會議的地方在同一條街上,彼此接觸之方便可想而知,秋瑾就在這時結識了孫中山。不久,經(jīng)馮自由的介紹,秋瑾在黃興寓所,履行了加入同盟會的手續(xù)。她舉起右手,肅立在桌邊,宣讀了入會誓言:“秋瑾當天發(fā)誓: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矢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宣誓完畢,由黃興教以同盟會員相見時的握手暗號和三種秘密口令。
秋瑾對孫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她的思想,受同盟會政治綱領的精神影響頗多。這年12月8日,陳天華投海自盡。秋瑾受到很大震動,決定立即回國,直接參加反清斗爭。
1906年,秋瑾回到國內(nèi),在上海北四川路厚德里91號租了房子,籌劃《中國女報》。秋瑾有著辦報的情結。1904年9月,她在日本創(chuàng)辦了《白話報》,以“鑒湖女俠秋瑾”為名,發(fā)表了《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
辦報需要錢。秋瑾四處奔走,多方募集,又在報上大登廣告,號召大家入股。可是響應者寥寥無幾,到最后,只籌集到幾百元。秋瑾痛感中國婦女界的死氣沉沉,“簡直有點麻木不仁”。走投無路的秋瑾最后終于想到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到公婆家去籌款。她的公婆家很有錢,而娘家由于父親去世,在錢財上已經(jīng)無力支持她。
初冬,秋瑾回到湖南湘潭王家。公公知道兒子與兒媳之間鬧矛盾,而且已經(jīng)分居,見到兒媳突然光臨,以為其回心轉(zhuǎn)意了,就熱情接待。
秋瑾對公公說自己想辦學,但缺少經(jīng)費,希望公婆家能給予資助。為了使兒子能和兒媳破鏡重圓,秋瑾的公公爽快地拿出一筆錢送給秋瑾。幾天之后,秋瑾又改成男裝,不辭而別。
離家后,秋瑾即聲明與王家脫離家庭關系,以免株連家庭。
1907年1月14日,依靠這筆錢,再加上其他人勉力捐助的一千五百元錢,秋瑾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中國女報》。
《中國女報》是一種十六開本的冊子,封面上畫著一個婦女,雙手高擎一面旗幟,象征著婦女的覺醒和前進。該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lián)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chuàng)設中國婦人協(xié)會之基礎”為宗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成立婦女聯(lián)合會的主張。
為了使當時大多數(shù)文化水平低、不識字的婦女能看懂聽懂,女報一律用白話文,并采用彈詞、歌曲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該報的絕大部分稿件都出于秋瑾之手。除“發(fā)刊詞”外,她還寫了《敬告姐妹們》《勉女權歇》《感憤》《感時》《精衛(wèi)石》等政論和文學作品,編譯了《看護學教程》,被譽為“報界女才”。
秋瑾在《中國女報》上試圖鑄造“國民”與“國民之母”的思想。她認為,“國民”大于皇權,男女亦平等——“改革專制政體,變成共和,四萬萬人都有主權來管國家的大事”,而在這四萬萬人之中,不言而喻包括二萬萬婦女。
秋瑾“男女平權”的思想來源于西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觀念,這也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之民權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秋瑾認為,女子不但有和男子一樣的平等權利,而且堪為“醒獅之前驅(qū)”“文明之先導”。
而彼時,在大洋彼岸,美國婦女尚在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獲得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選舉權,開展著如火如荼的女權運動。到1920年8月26日,憲法第十九修正案通過,美國婦女才和男性一樣,獲得平等的投票選舉權。
秋瑾旗幟鮮明地宣揚婦女人權,提出了把婦女解放與民族解放結合起來的深刻命題,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至此,她完成了從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從家庭革命到社會革命的破繭蛻變。
據(jù)當時的報刊記載,《中國女報》一出版就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有文化的婦女爭相傳閱,沒文化的婦女也設法請別人念給她們聽。大家熱烈地討論著報上的文章,還展開辯論。封建遺老們看了則大為震怒。
6月17日,秋瑾從紹興寫信給朋友,說該刊第三期已編好,“約于此月,必行付印”。但,第三期卻永遠沒有付印之日了。
7月10日,秋瑾得到消息,清政府馬上要來抓捕她。
這年四月,秋瑾在杭州的白云庵召開了浙江各會黨和軍學界首領的秘密會議,正式組建光復軍,推徐錫麟為統(tǒng)領,秋瑾自任協(xié)領。
徐錫麟,1904年加入光復會,次年在浙江紹興創(chuàng)辦大通學堂。徐錫麟忙于革命,疏于紹興大通學堂管理,秋瑾遂接任學堂督辦。大通學堂是1905年由徐錫麟、陶成章等創(chuàng)辦的,是借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之機,以辦學掩護革命活動的基地。
身為校長的秋瑾親任教習,每日到校,處理事務,騎馬帶學生到野外打靶,練習射擊技術,還有各種器械體操、野外爬山、泅河和夜行軍等訓練。
清晨,激越的號聲將學員從床上喚起時,秋瑾已身著軍衣,懷藏手槍,腰佩倭刀,騎在馬上了。
訓練學生的同時,秋瑾一直同徐錫麟秘密活動,準備在安徽安慶與浙江紹興舉行武裝起義。秋瑾的起義行動計劃是:先拿下金華,再攻占杭州,如果杭州攻不下,再回師金華,出江西入安徽,與徐錫麟的起義部隊會合,再圖大事。該計劃雖然沒能實現(xiàn),但時人曾給予高度評價:“服其布置之周,任事之勇,以為自革命以來,其預備固未有若斯之完美也?!?/p>
7月6日,安慶起義爆發(fā)。徐錫麟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但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就義。
10日,徐錫麟慘死的消息傳來,秋瑾痛哭失聲,不語不食。有人勸秋瑾立即離開紹興,也有人勸她前往上海,并為她在上海的法租界找了一處隱居的住所,她都一一拒絕。她說:“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p>
秋瑾下令把大通學堂的槍支彈藥分散隱蔽起來,又在和暢堂的家中密室里燒毀了大量秘密文件,叫學生們各自回家。
13日下午四點,清兵包圍大通學堂時,學堂里只剩秋瑾一人。
秋瑾被連夜審訊,要她招出革命組織內(nèi)情和同黨名單。她提筆在手,凝思片刻,先寫了一個“秋”字,這是她的姓。再催她寫,她又續(xù)了六個字,這就是一百年來傳誦的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這也是秋瑾唯一的“筆供”。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處于“即行正法”,飲刃軒亭口。
秋瑾被斬引起了巨大震動。軒亭口是殺江洋大盜的地方,而當時對婦女行刑,最嚴重的是絞刑,沒有斬刑。
民間輪番轟炸秋瑾案:“欲殺則殺,欲捕則捕,欲搜查則搜查。不必有證,不必有供,不必按律?!庇謴呐険羟镨赋霭l(fā),轉(zhuǎn)而質(zhì)疑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決心與前途,不斷呼吁:“今日之天下,非實行立憲不足以挽回之?!边@是日暮途窮的清政府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
參與搜查、審訊、行刑的山陰知縣李鐘岳,在秋瑾斬首三天后被撤職。他在杭州賦閑期間,經(jīng)常流著淚,獨自凝視、默誦密藏的秋瑾遺墨“秋風秋雨愁煞人”。不到一百天之后的10月29日,李鐘岳自殺身亡。
與秋瑾案相關的其他官員被調(diào)到地方任職時,當?shù)剜l(xiāng)紳上書拒絕。出行時,需軍隊保護而行,“然沿途之人焚燒錠帛、倒糞道中者,均罵聲不絕”,令他們又驚又懼。
民心所向,勢不可當,注定了滿清滅亡的命運。
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多次表彰秋瑾的革命事跡,兩次到杭州憑吊秋瑾墓。他在紹興各界歡迎會上發(fā)表的演講稱:“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紹興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復事業(yè),功莫大焉!”
秋瑾照片除握刀者外,都是一副柔弱女子模樣。我想到友人所言,浙江乃剛山柔水,而這剛山柔水兩面正巧妙地集中于女俠一身。女俠的纖足跨過東瀛后,便與魯迅一起成為本世紀初留日學生中最有影響的人物。僅此我們就不能不對紹興的風水刮目相看。除魯迅、秋瑾外,這方土地還貢獻了蔡元培、陶成章、范文瀾、周作人等一批有全國影響的人物,這還沒有包括祖居于此的周恩來、朱自清等人。此方水土,真是人杰地靈。再想想腳下的土地,乃是越國勾踐臥薪嘗膽之處,出現(xiàn)秋瑾這樣的奇女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出門后往回走,正是魯迅故居方向,我立即想到小說《藥》,長著荒草的墳上有人在插花,這一經(jīng)典性的情節(jié)已經(jīng)昭示了后人對秋瑾的永恒懷念。此刻,古軒亭口的紀念碑、西湖孤山的烈士墓,在我腦中都已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