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魏子
【時新美文】
愛書與修書
■魏然森
①生活中,我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穿衣戴帽,既不講究,也不知愛惜。
②然而對于書,我卻出奇地珍愛,如說某些人有潔癖一樣,我有很強的愛書癖。我看書從不卷著看,躺時平端,坐時平擺,而且看書之前必須凈手。一本書無論看多久,都會完好如初,皮毛不損。書在我手中仿如是明珠,更如同自己的孩子,珍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自然感情,毫無矯飾。
③由于愛書,我對于不愛書的人就頗為反感,對損壞書的行為就痛恨。妻子很少讀書,偶爾來了興致,一本書看不到一半就搞得卷角損頁,若是看完,也就面目全非了。為此我沒少發(fā)火,曾勒令她永遠不許再動我的書。而她如同我對衣服的不愛惜一樣,明知不對,改起來卻很難,我也就毫無辦法,畢竟看書對她有些益處,總不能為了護書,真的不許她動我的書,從而扼殺了她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讀書興致。
④我是最怕別人借書的,一是借出去的書歸還的極少,二是還回來的書大多損壞。但能開口借書的人必定有些交情,所以張嘴吐出一“借”字,我卻難回一個“不”字。這種矛盾的心理一直困擾著我。但是書被弄壞了又要發(fā)火,這就得罪了一些不能理解我的朋友。大約二十幾年前,一位同在一個部隊當(dāng)過兵的戰(zhàn)友從我手里借去了一套《戰(zhàn)爭與和平》,歸還時每冊書上都包了牛皮紙,我以為此人是出于愛書才包上的,倒對他產(chǎn)生了幾分敬重,所以送他走時還說:“以后要看書再來借呀?!比欢D(zhuǎn)日摘掉書上的牛皮紙,卻發(fā)現(xiàn)封面和書脊全被損壞了,他之所以包起來,完全是為了蒙混過關(guān)。我立時將電話打到他家,怒氣沖沖地說:“你以后永遠也別來借書了!沒你這么不愛惜書的!”自己覺得是戰(zhàn)友,感情深,發(fā)點火沒什么,但是第二天,那位戰(zhàn)友卻送來了一套嶄新的《戰(zhàn)爭與和平》,雖然進門時客客氣氣,但我很尷尬,從此以后,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就淡漠了。
⑤也許是吸取了教訓(xùn),最近兩年我已很少為書對朋友發(fā)火。但是書壞了總不能就那么讓它壞著,所以我學(xué)會了修書。著名學(xué)者余秋雨在《藏書憂》一文中說:“借去還來的書,常常變成卷角彎脊,一派衰相。拿在手上軟綿綿,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書店里還有這本書,我準(zhǔn)會再去買一本,把‘熟’了的隨手送掉。”余先生的做法讓人羨慕,但對于收入低微的我來說,卻難以仿效。如今一本書動輒幾十元,添置幾本書架上沒有或急用的好書都要咬半天牙,哪還有棄舊換新的那份瀟灑?所以只有修。我的寫字臺上總是放著一瓶膠水,一把剪子,一卷透明膠布,一塊干凈抹布。借去送回的書如果“卷角彎脊,一派衰相”,我就耐心細致地進行修理,該壓便壓,該擦便擦,用最大努力使其再現(xiàn)“青春容顏”。
⑥然而有些書損壞太重,比如一套《世界童話名著連環(huán)畫》,是我尚未結(jié)婚時,買給未來的女兒看的(那時竟有預(yù)感,自己將來一定會有一個喜歡文學(xué)的女兒,后來果然應(yīng)驗),結(jié)果被人借去,損壞極其嚴重,嚴重到如同人之?dāng)嗤萨B之折翅,無論怎樣修都改變不了其殘廢之相了。我心里相當(dāng)不痛快,總有一種想罵人的沖動。妻子便說:“你這是何苦呢,要么就別借給人家,要么就別生氣。大不了再買套新的就是了?!蔽揖透l(fā)一通火,然后無奈地說:我就這德性,注定脫不了俗,也注定為書而累。
⑦好在修書也有益處,可以對未看過的書瀏覽一番,也可以對看過的書略作重溫。藏書眾多,不可能每本都看,也不可能看過都能記憶猶新,借修書而補缺,倒也算是好事。
(選自散文集《香椿樹的體溫》,有刪節(jié))
【邊讀邊練】
1.作者對書的珍愛到了一種什么程度?這與生活中的作者形成了什么樣的反差對比?(4分)
2.“我”最怕別人借書的原因是什么?這種愛書的態(tài)度給“我”的人際交往帶來哪些影響?反映了什么社會現(xiàn)象?(4分)
3.閱讀全文,簡要分析“我”做出了哪些最大努力,讓書再現(xiàn)“青春容顏”。(3分)
4.文中作者告訴我們修書的好處有哪些?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4分)
本期“仿真閱讀”參考答案:
1.作者對書出奇地珍愛,像有潔癖一樣的愛書癖。(1分)書在作者手中如同明珠,更如同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自然珍愛之情。(1分)對書如此珍愛的作者,生活中不修邊幅且穿衣戴帽不講究、不知愛惜。(1分)這兩者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對比,也更能說明“我”對書的珍愛程度超過了對自己外在衣著上的注重,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1分)
2.怕別人借書的原因有二:一是借出去的書歸還的少,二是還回來的書大多損壞。(1分)這種惜書如命的態(tài)度讓一些親朋好友不理解,由此也就得罪了一些朋友,甚至和戰(zhàn)友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變得淡漠。(1分)這反映了經(jīng)濟社會中,有些人看書,卻不知道尊重知識,更不理解愛書人的心。(2分)
3.為了讓書再現(xiàn)“青春容顏”,作者的寫字臺上常備膠水、剪子、透明膠布、干凈抹布,以備自己耐心細致地修理借去還回的“卷角彎脊,一派衰相”的書。(3分)
4.修書可以對未看過的書瀏覽一番,也可以對看過的書略作重溫。(2分)作者通過自己對書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對待書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學(xué)會珍惜和愛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