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高 娜
(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漢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曾經(jīng)遍布東亞各國,并對東亞各國文化的形成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形成以漢字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其中,中韓兩國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文化一脈相承,在近兩千年的悠久歲月里,漢字是維系韓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工具,對韓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領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代以來,特別是朝鮮半島南北分治以后,韓國受美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韓國知識分子接受并鼓吹“表音文字優(yōu)越性”“漢字落后論”等言論,韓國部分學者主張所謂“漢字廢除論”“漢字限制論”等觀點,新生代的韓國民眾提倡國粹主義,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并把使用表音文字與愛國劃上等號。加之韓國政府及少數(shù)決策者采用政治手段強行去除漢字,因此漢字在時代的大潮中被人為地逐出韓國語言文字歷史舞臺。這給韓國語言文字生活帶來混亂,阻斷了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也給以漢字為紐帶的“漢字文化圈”國家?guī)頉_擊,影響著東亞一體化進程。
學界對韓國語言文字的介紹與研究可謂詳盡。國內(nèi),學者們探討了朝鮮半島南北分治以來漢字的使用情況,漢字教育在南北朝鮮的發(fā)展、地位、產(chǎn)生的影響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相關漢字教育教學、HSK漢字詞匯教育、中韓漢字字典編纂以及簡化字方案等[1]137-141[2]61-62[3]25-26。國外,關于漢字教育政策的研究成果豐碩,研究領域劃分更為細致。具體可分為:一是關于各級教育機構(gòu)漢字教育研究;二是關于教育用基礎漢字的研究;三是關于“漢字文化圈”漢字教育的研究;四是關于國語教育與漢字教育的研究;五是關于漢字漢文專業(yè)教育課程研究。但是對漢字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政策的制定、實施等方面的內(nèi)容筆墨不足。關于韓國漢字政策的研究較為細致,國內(nèi)外學者按照時代的變化,全面梳理了韓國語言文字的歷史演進。學者崔溶奇(2001)介紹了韓國從開化時期到日本占領時期的語言文字政策[4]17-115。閔賢植,金镕煥(2009)系統(tǒng)梳理從美軍政權(quán)一直到李明博政府時期韓國漢字政策[5]21-50。安秉禧(2006),李敦錫(2010)以及尹汝卓(2013)全面總結(jié)了韓國近代以來語言政策,其中涉及了相關漢字政策的歷史演進以及語言政策與國家意識之間的關系[6]31-36[7]10-121[8]8-21?,F(xiàn)有研究清晰地呈現(xiàn)了韓國相關漢字語言政策的全貌,但是現(xiàn)有研究大都將漢字政策作為單純的語言現(xiàn)象而論,或者就文字本身的變化而就事論事,鮮有涉及語言文字的變化與時代、社會文化間相互關系。
本研究以既有研究為起點,在以下3個方面尋求突破: 其一,分時期整理分析韓國漢字的興衰沉浮、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其命運際遇在文化全球化與多元化語境下給我們帶來的反思。其二,以韓國漢字為切入點,以傳承漢字為代表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落腳點,深刻把握與認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輸出的重要性。其三,宣傳與推動漢字文化、東亞一體化進程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同時,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國際背景下尋求并把握文化自信與民族歸屬感。
縱觀韓國語言文字發(fā)展史,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時期: 借用漢字時期、“諺文”與漢字并用時期、混合文體時期、純拼音文字時期。誠然, 這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并非絕對的,但總的發(fā)展趨勢是漢字在韓國書面語中的席位日趨減少。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得漢字慢慢退出韓國語言文字歷史舞臺呢?以下我們分時期進行整理。
關于漢字傳入韓鮮半島的時間,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基本可以確定為紀元前之事。朝鮮人用漢字文言進行教育大致始于公元2至3世紀。 公元4世紀始,高句麗設立太學,傳授儒學,詔儒學博士用漢字撰寫高句麗國史。同時,漢字書寫的佛經(jīng)此時也開始傳入朝鮮半島。其后百濟、新羅仿照唐朝的科舉制度,以儒家經(jīng)典取士,貴家子弟習漢文,研漢籍。
公元7世紀左右,漢字在當時朝鮮半島已得到廣泛使用。然而,漢文和朝鮮民族固有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很難把漢字及漢文應用于日常生活,不能靈活準確地表達朝鮮民族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因此,從朝鮮三國時期初期開始創(chuàng)制了借用漢字的語音或意義來標記本民族語言的方法,并且用這樣的方法來標記固有詞語、記載文章。這種文體被稱為“吏讀”,“吏讀”就是用漢字來記錄朝鮮語的一種文字標記形式。但是“吏讀”未能得到廣泛傳播,因為它雖然全部使用漢字來記錄朝鮮語,但是寫出的卻不是漢文,而且在記錄手段上也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操作不便。由于“吏讀”晦澀難懂使用不便,未能普遍推廣,最終,在公元10世紀高麗時期被淘汰。當時的詩歌、小說都是用漢文寫成,直接使用漢字成為士大夫的一種風氣,漢文在當時是朝鮮半島的正式書面文字。
借用漢字時期,漢字在韓鮮半島的傳播與使用呈現(xiàn)多領域的介入。比如漢詩、太學、儒學、佛經(jīng)、科舉制度、漢字書籍文獻,等等,特別是朝鮮統(tǒng)治階層的使用,加快了漢字的傳播,也加深了漢字在朝鮮半島的文化滲透能力。朝鮮半島借用漢字的歷史說明了以下幾點。第一,中華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文化的優(yōu)越性在朝鮮半島彰顯得淋漓盡致。第二,此時朝鮮民族語言文字發(fā)展緩慢,沒有形成完整的語言文字記錄系統(tǒng),漢字是朝鮮民族官方的書寫系統(tǒng),在朝鮮民族的語言生活中呈現(xiàn)主導地位。
一直以來,朝鮮半島的口頭語使用韓鮮固有的民族語言,書面語卻一直使用漢字。這導致朝鮮半島“言文不一致”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李氏朝鮮建國以后,統(tǒng)治階級發(fā)現(xiàn)長期使用漢字的弊端。 于是,世宗在位期間(1)世宗,李祹(1397—1450),即朝鮮世宗,字元正,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也稱“世宗大王”。,召集大臣學者鄭麟趾、申書舟、成三問等人于集賢殿,創(chuàng)制了易學易記、符合韓語語音體系的二十八個因素字母。1446年,將其整理成書,名為《訓民正音》,這也是今天韓國文字的雛形。同時,世宗大王在宮中設立“諺文廳”傳授新文字,因此新創(chuàng)制的拼音文字又稱“諺文”,后也被稱為“國文”“韓字”或“韓文”。
1446年《訓民正音》的頒布,打破了當時漢文壟斷的局面。《訓民正音》頒布初期,世宗大王責成學者鄭麟趾等人用新創(chuàng)立的“諺文”來完成長篇史詩《龍飛御天歌》,并用漢詩來加注解釋。世宗后的幾個君王,還支持學者用諺文翻譯漢詩與佛經(jīng),初創(chuàng)的拼音文字諺文得到錘煉與檢驗。后來,更有用諺文創(chuàng)作的朝鮮著名經(jīng)典名著《春香傳》與《沈清傳》問世。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推行與使用,朝鮮民族的語言生活中出現(xiàn)了諺文與漢文并用的現(xiàn)象。
此時期具有民族自主意識的李氏朝鮮王朝統(tǒng)治者世宗大王有感社會文化生活中 “言文不一致”的弊端,迫切希望創(chuàng)制出屬于朝鮮民族的文字,于是教化臣民的《訓民正音》問世,朝鮮半島自此有了屬于自己的語言文字。但是,漢字的使用依然存在于漢文書籍、儒學、佛教、科舉等朝鮮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 雖然漢字依舊是朝鮮民族官方的書寫系統(tǒng),但是,朝鮮民族的語言生活中出現(xiàn)了諺文與漢文并用的現(xiàn)象。
一直到1894年之前,朝鮮半島政府的法律、政令等公文還一律是用漢字按照古漢語的形式書寫的。此后,朝鮮政府規(guī)定政府公文一律改用國文(諺文)或國漢文混合書寫。此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社會上基本通行國漢文混合文體,書寫漢字詞時大部分使用漢字。
1894年11月,高宗(2)高宗,李熙(1852—1919),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大韓帝國開國皇帝(1864—1907年在位)。頒布《勅令》,要求以國文為本,漢文附譯或者混用漢文。1908年2月,純宗(3)純宗,李坧(1874—1926),朝鮮王朝第27代君主,大韓帝國第2任皇帝(1907—1910年在位),同時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時期又發(fā)布關于國漢文混用的規(guī)定。這兩次政令的頒布,把作為標記手段的“漢文體”改成“純國文體”或者“國漢混用文體”?!皣鴿h混用文體”即不再用漢文的方式組織文章,而用韓文的語序、語法結(jié)構(gòu)組織文章。
20世紀初,朝鮮半島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1910年,日本侵占朝鮮半島,自此開始了長達36年之久的殖民統(tǒng)治。殖民統(tǒng)治期間,日本強制在學校普及日語,廢除朝鮮語課程,推行文化高壓政策,使朝鮮半島人民陷入失去民族語言文字的厄運,漢字的應用也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后,韓國受美國的影響,在獨立自主民族意識的推動下,開始嘗試廢除漢字,全部使用韓文。1945年11月,美軍政廳學務局設立了“朝鮮教育審議會”。審議會有10個分科委員會組成, 其中分管教科書文字問題的第9分科委員會首次對學校教科書漢字廢止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如下決議:廢止?jié)h字使用,中小學教科書全部使用韓文,在必要時可在括號里加注漢字。此決議經(jīng)過全體會議的討論,最后于1945年12月8日正式采用,這也是“韓文專用”最初的正式?jīng)Q議。“韓文專用”第一條“關于是否廢止?jié)h字”的內(nèi)容如下:
第一,原則上,小學、初中教材中只使用韓字,不使用漢字;第二,一般教科書中,作為過渡期措施,如有需要,對照使用漢字也無妨;第三,省略(因與漢字無關故省略)。第四,為了推進“不用漢字”方案能夠順利進行,關公所的文件和地名、人名必須用韓字書寫(必要時可以使用漢字標記);第五,與第四條出發(fā)點相同,征求全社會,特別是新聞報道機構(gòu)、作家、學者們的鼎力相助[6]238-239。
此后,軍政局發(fā)行的所有教科書全部采用韓文專用,只在必要時在括號里標注漢字。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以后,繼續(xù)沿襲了關于教科書韓文專用的決議。1948年10月9日《韓文專用法案》正式頒布,這是漢字被依法廢除的法源。法律全文如下:
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須使用韓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時期,可以在韓文后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6]239。
然而,這在當時理所當然地引起韓國一些人,特別是文人學者的反對,他們?nèi)匀焕^續(xù)使用國漢混合文體。同時,由于漢字以及漢文化對韓國語言文字生活,包括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滲透與影響是全面、深遠的,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去除漢字,所以韓國政府對漢字的政策總是舉棋不定。1957年11月,為了限制發(fā)行刊物上的漢字使用,韓國政府制定了《臨時許容漢字》決議,公布1300個常用漢字,同年12月《韓文專用促進方案》《韓文專用法改定方案》被提交到國務會議。1958年1月1日《韓文專用實踐綱要》開始實行,文教部規(guī)定各類文件、招牌、官方印章等都專用韓文。
獨立后的朝鮮盡管在1948年就完全廢除了國漢混用文體,不用漢字表記漢字詞,但是1953年規(guī)定小學5年級以上開始學習漢文,1964年與1966年,金日成又主張復活漢字教育,并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朝鮮常用漢字約為3000字。
梳理此時期韓國的語言文字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20世紀初期,是世界格局的大變動期。在東方,威震四海的清王朝在時代的巨浪前變得岌岌可危,中華文化對臨邦的影響力也隨著減弱。朝鮮半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與時代變革。隨著朝鮮半島民族危機的爆發(fā),民族志士的覺醒,民主運動的崛起,朝鮮半島語言文字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標記符號的漢字開始逐步退出朝鮮半島的歷史舞臺。
其次,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后,在國粹主義、民族主義的驅(qū)動下,光復時期韓國的文字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推動下,普及韓文成為當時時代的產(chǎn)物,韓文的地位越來越穩(wěn)固,漢字在韓國語言文字生活中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之后,南北朝鮮分治后,韓國語言文字的主線可以歸納為“國漢混用”與“韓文專用”的一場曠世持久之爭。
然后,此時期韓國的語言文字生活,清晰呈現(xiàn)的另一特征就是,韓國漢字的歷史命運隨當政者的政治意圖呈現(xiàn)浮沉的曲線。光復初期,韓國的統(tǒng)治者皆為“親美派”,他們經(jīng)濟上富有、擁有高學歷、擅長英語且大部分都擁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長期的留學生活使他們更青睞于表音文字。為了將民主主義思想推廣到人們大眾當中,當政者認為必須廢除封建的、保守的、儒家的思想,必須將過去知識分子的專有特權(quán)——漢字廢除,實施韓文專用。他們認為在普及教育時,表音文字的韓文比表意文字的漢字更具優(yōu)越性
韓文專用政策出臺,標志著韓國純拼音文字時期的到來。1961年5月16日,樸正熙以政變方式推翻張勉政權(quán),開始長達18年的執(zhí)政生涯,這也是漢字遭受“滅頂之災”的時期。樸正熙在任期間,極力推行純拼音化文字,即韓文專用。
1965年后,“韓文專用”政策開始影響到教育領域,漢字的使用開始受限。樸正熙政府規(guī)定小學教授漢字602字(4年級201字,5年級201字,6年級200字),中學400字,高中300字。同時規(guī)定各種書籍和公共文書中,一律使用韓文,要使用漢字時,則采取“國漢并用”的形式。
20世紀60年代末,樸正熙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為了能夠爭取連任,樸正熙將“韓文專用”貼上愛國的標簽。1968年5月,樸正熙政府公布“韓文專用5年計劃 ”,規(guī)定政府發(fā)行物以及一般性的發(fā)行物里對漢字的使用實行逐年遞減的原則,1968年年末規(guī)定使用2000字,1969年年末規(guī)定為1300字,以此逐年減少,直至1973年全面實施韓文專用。 1968年10月, 樸正熙下令教科書全部廢除漢字, 并責成有關部門貫徹下述促進“韓文專用”的七項具體措施:
第一,自1970 年1月1日起, 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的一切來往公文以及民間信件, 一律全用韓字, 國內(nèi)概不受理有漢字的公文、信件;第二,文教部轄下設置韓字專用委員會,1969年上半年內(nèi), 研究開發(fā)容易掌握的標記法及其普及辦法;第三,從速開發(fā)韓字打字機, 普及終端機的應用;第四,積極引導并獎勵新聞出版界全用韓字;第五,修訂1948年制定的“關于韓文專業(yè)用法規(guī)”, 自1970 年1月1 日起, 限令全國全用韓字, 取消教科書里的漢字;第六,取消各級學校教科書里的漢字;第七,加快古典作品的韓文翻譯工作(4)引自機構(gòu)“韓文學會”1971年報告,469-470頁。。
通過以上“韓文專用” 七項措施可以看出,樸正熙總統(tǒng)時期,可謂全方位貫徹實施“韓文專用”政策,不僅是政府文件,還在輿論媒體、出版界等領域都極力推行此政策。甚至延伸到涉及子孫千秋萬代的教育領域?!绊n文專用”七項措施里,樸正熙要求“取消各級學校教科書里的漢字”。
但是, 這個考慮欠周、匆促制定的語言政策, 引起學界和輿論的一片嘩然,韓國幾大學術團體紛紛向政府提交恢復漢字教育的建議書。在一片責難聲中,1974年,文教部規(guī)定中學教科書可以“并用漢字”。學界以及輿論媒體的反對,促使韓國政府不得不實施有利于漢字普及的相關措施,但是,樸正熙時期,在當權(quán)者和政府的極力推動下,韓國“韓文專用”已是大勢所趨,無法挽回。
20世紀80年代,全斗煥與盧泰愚當政期間,相關漢字的語言政策論及不多,兩屆總統(tǒng)在任期間,韓國的語言政策側(cè)重于設立國語政策研究機構(gòu)、制定國家主導的語文規(guī)范。
進入20世紀90年代,金泳三與金大中總統(tǒng)開啟文民政府時期。社會上再次發(fā)出主張漢字教育的呼聲,并開始出現(xiàn)雙語道路標識和地名標注。1998年,“韓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lián)合會”成立。1999年,金大中總統(tǒng)開始拓展?jié)h字的使用,國務會議上表決通過關于在公共文書上使用韓漢雙標記的決議。1999年2月,韓國文化觀光部頒布了《漢字并用推進案》,規(guī)定在政府公文和交通標志上同時使用韓文和漢字。
這一時期,可謂漢字遭受滅頂之災的關鍵期,在樸正熙政府的政治強權(quán)下,漢字被逐出韓國語言文字歷史舞臺,雖然學界和輿論奮力相抗,主張恢復漢字以及漢字教育,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在強權(quán)下,這股清泉顯得力不從心。語言文字一旦被政策化、法律化,再想撼動絕非易事。樸正熙時期頒布的語言政策,是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政治意圖的產(chǎn)物,完全無視韓國語言文字生活規(guī)律,這給韓國國民的語言文字生活帶來極大混亂。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韓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國大國地位的不斷凸顯,漢字的文化輻射作用越來越強大,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漢字教育的重要性被再次提上議程。自2004年11月舉行的2005學年度高考開始,漢文科目與第二外語科目一起被列入選考科目。2005年韓國頒布《國語基本法》,同時廢除《韓文專用法》,規(guī)定在公共文書中使用漢字時,必須把漢字放在括號內(nèi)。2009年,時任國務總理的鄭云燦提出在小學實施漢字義務教育的建議,但因各方阻力而沒能推行,但首爾市江南區(qū)在區(qū)教育廳的主導下,實施了一段時間的漢字義務教育。2009年公布的新教育課程大綱中,漢字課被列入小學體驗活動課和初中選修課,新大綱自2011學年度起正式執(zhí)行。2015年,韓國教育部大綱中要求韓國小學加強漢字教育。2016年5月12日,韓國憲法法院舉行公開辯論,討論《國語基本法》中有關使用純韓文的條款是否違憲的問題[9]119-166。這是“韓文專用”與“國漢混用”之爭首次登上韓國憲法法院的公開辯論臺。違憲之爭的背后,反映的是困擾韓國社會多年的語言文字問題。
過去幾十年來,韓文專用派和國漢混用派各執(zhí)己見,分歧巨大,“韓文專用”還是“國漢混用”的爭論從未停息過。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漢字教育雖然在韓國各方的努力下反反復復地進行著,但是取消漢字已成為大勢所趨。可以說,樸正熙在任期間,推行堅定的韓文專用政策使韓國漢字徹底陷入了深淵。經(jīng)濟的落后可以奮力追趕,但文化的斷層則無法恢復與補救。由于學校漢字教育的缺失,現(xiàn)在韓國的中青年群體,可以稱為“漢字盲”。推行漢字教育,普及漢字文化僅僅成了一些漢字學者的重擔。中國語言學家周有光教授曾指出:“從朝鮮半島漢字使用的數(shù)量來看,朝鮮半島已經(jīng)基本脫離了漢字文化圈”[10]24-27。
中華文化的高度文明曾在借用漢字時期的朝鮮半島彰顯得淋漓盡致,朝鮮一度以“小中華”自居。但是,隨著清政府的腐敗與西方文明的滲透,近代的中國失去了威震鄰邦的魅力與實力。 在時代的洪流下,韓國變革者提出“表音文字優(yōu)越性”“漢字落后論”的主張。但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春風吹起,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大國地位不斷彰顯,中國在世界的話語權(quán)不斷得到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得以不斷的提升,對世界的影響力與吸引力也越來越大。 隨著 “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不斷實現(xiàn)與展開,中國的漢字正在走向世界,能書寫使用漢字的人必將越來越多。
漢字不但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以漢字為紐帶的“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共同文化財產(chǎn),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總統(tǒng)金泳三曾提議規(guī)范中日韓三國“漢字國際化標準方案”,拉動以漢字為紐帶的東亞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教育要面向未來的角度,漢字以及漢字詞的學習必將有利于漢字文化圈國家的交流與發(fā)展。 消除政治與文化等方面的偏見,漢字將對亞太地區(qū)各國間的交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必將給亞太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莫大的助益,同時也為東亞一體化進程推波助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韓國面臨不是去不去漢化的問題,而是要加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韓文專用派和受影響的國民以及沒有接受漢字教育的青少年一代,在對待漢字的態(tài)度上需要轉(zhuǎn)換,不要把漢字看成是外來文字,在韓國存在了幾千年的漢字,已經(jīng)融進了韓國文化,融入了朝鮮民族語言生活,是韓國的國字,保存與繼承漢字文化是延續(xù)韓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豐富民族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趨勢下,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應有包容性。學習發(fā)掘運用外來文化為自己所用的方法,再把創(chuàng)造后的外來文化反過來影響原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