蔄靖宇 張梅琳
【摘 要】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過程中,以組合體畫圖教學內容為例,從任務設計、任務實施、任務評價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實踐表明,這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圖;任務驅動法;組合體
中圖分類號: G712;TH126-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9-01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9.058
The Practice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Combinatorial View Teaching
MAN Jing-yu ZHANG Mei-lin
(School of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drawing course. Tak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combination drawing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r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ask design, task implementation and task evaluation.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s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Mechanical drawing;Task-driven method;Assembly
0 引言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是近年來各類課程教學中頗受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許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并分享了所取得的成果與不足,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探索及經驗積累。
機械制圖是工科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技術基礎課,該課程既注重理論,更注重實踐。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大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加以改觀。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對于點、線、面、體、立體的截切與相貫等內容,應以教師講解為主,而組合體繪圖、零件圖與裝配圖的繪制應以任務驅動法教學會更好。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可分為任務設計、任務實施和任務評價三個階段。本文以“組合體畫圖”教學內容為例,研究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1 任務設計
任務設計包括設計教學內容、任務目標、任務要求等。設計教學任務時,要考慮知識的連貫性,通過任務來復習、覆蓋已有知識,并探索新知識新內容;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與接受能力,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任務,能夠“伸伸手、跳一跳、夠得著”。
在機械制圖組合體的教學中,筆者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組合體畫圖”這一教學內容上。確定總任務為根據組合體木模繪制三視圖,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將總任務劃分為多個子任務,分別為:(1)學生分組。課前進行小組劃分并下發(fā)實物模型,約5人為一組,在學生自由組合的基礎上由教師統(tǒng)籌安排,以保證小組間的水平相當,并由教師指定一名基礎知識扎實、善于表達與溝通的學生為組長;(2)準備A3圖紙,繪圖工具及圖板;(3)對照手中的組合體木模,利用形體分析法分析討論各基本形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及表面連接關系;(4)合理選擇主視圖及繪圖比例;(5)確定各視圖的作圖基準線,確保布局合理;(6)畫底稿。逐個畫出各基本體的視圖,對每個基本體,要三個視圖同時畫;(7)校對與加深;(8)書寫標題欄。
2 任務實施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學習中經常表現出“上課聽得懂,課下不會做”,因此,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應完成任務的正確順序,教師可將上述中的3-8項子任務寫在黑板上,以提示學生。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強調以下環(huán)節(jié):
(1)溫故而知新。這是引課,通過多媒體,簡明扼要地回顧上一節(jié)中已經學習的內容:組合體三視圖的投影關系、組合體的組合形式、組合體表面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等。然后引入本次課程的理論基礎即組合體分析方法,通過多媒體與示教模型,講解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的特點、適用場合及分析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培養(yǎng)空間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強化形體分析法的精髓——化繁為簡的思維方法。結合本次教學下發(fā)的實物模型,引導學生明確本次組合體模型為疊加型組合體,利用形體分析法繪制組合體三視圖會更好。
(2)組合體分析。對組合體進行形體分析是本次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因為它是對本講新知識的即時應用,同時也是對已學知識的回顧與綜合應用。在這一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立體的投影,立體的截切與相貫,但還沒有涉及到綜合運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問答形式展開,教師應發(fā)揮引導作用,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手中的組合體由幾部分組成,每一部分是哪種基本幾何體;每個基本體有沒有截切,若截切了,投影會有什么特征,作圖時應注意什么;相鄰的兩個基本體之間是什么樣的表面連接關系,若有相切、相交(相貫)現象,應該先畫哪個投影,作圖時應注意什么。同一小組下發(fā)的模型是一樣的,小組成員可以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在組內討論、分析,集思廣益。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對原來所學的基礎知識通過自身實踐檢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主視圖選擇。主視圖通常反映組合體的主要形狀特征,是最主要的視圖,因此,主視圖的正確選擇特別重要。選擇主視圖時,應遵循的原則:最能反映形狀特征;虛線盡量要少;視圖數量盡量要少??梢宰寣W生拿自己的模型各個角度放置一下,通過對比找到最佳的放置效果,經過小組內部討論,最終確定正確的主視圖方向。教師要不斷觀察,對主視圖選擇不合理的學生,要加以指正引導。
(4)底稿繪制。實踐中,學生即使組合體分析合理,主視圖選擇正確,在真正畫圖時還是會出現一些錯誤,比如:圖紙布局不合理;三個視圖任意擺放;一個視圖一個視圖地繪制,從而導致投影不對齊、工作效率低。所以,學生在繪制組合體視圖時,教師要強調并及時巡視,應嚴格執(zhí)行三視圖的投影關系: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切不可隨意放置主、俯、左三個視圖。對組合體,利用形體分析法拆分成若干個基本體后,應逐一對每個基本體同時畫它的三視圖,這樣做的好處是,投影準確,效率高。
3 任務評價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評估,是必不可少的。任務評價可以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對象的不同可以分成小組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點評。
學生完成任務后,首先進行小組內的自評,盡管每個小組的繪制模型是一樣的,但個體間的差異還是會導致結果有所不同,這時,需要組內成員對比、分析、協(xié)作,共同確定最終的表達。
接下來是組間互評和教師點評。從每個小組中抽調出圖面質量較好的一幅作品,通過幻燈機投影到屏幕上,并派一名代表,介紹本組成員在繪制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有哪些經驗或建議可以分享。每位學生都是評委,通過對照實物模型,點評其他小組的作品的優(yōu)點與不足,同時,也可以借鑒其他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實際上,點評的過程也是學習提高的過程。
教師點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將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結合起來,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剖析講解,對重點內容,要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印象,對于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和規(guī)范操作,則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有獲得感。
4 結束語
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組合體畫圖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形體分析法,熟悉組合體三視圖的繪圖步驟,提高尺規(guī)作圖技能,增強空間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圖形表達能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比較適合機械制圖這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秉承“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準則,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很大幫助的,筆者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會不斷積累和完善任務驅動教學法這一教學模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雪娥.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工程制圖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J].素質教育,2007,(7).
[2]郭招秀.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化工制圖》教學中的應用[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0,25(4).
[3]王技德.AutoCAD機械制圖課程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任務設計[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1).
[4]羅紅萍.項目式教學法在零件圖和裝配圖中的應用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