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帆
〔摘 要〕作為審美現(xiàn)代主義之父,尼采對于西方音樂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沒有音樂的人生是一種錯誤”。他生于浪漫主義逐漸走向衰敗的時期,受到了當時的哲學家叔本華思想的熏陶,認為音樂是一切藝術的本源;認為音樂應該用非理性的態(tài)度去欣賞;并且崇尚古希臘時期的悲劇理想,提出了自己對于音樂美學的中心觀點——藝術家形而上學。他認為音樂的功能是可以使人們正視生活的苦難。尼采一系列關于音樂的觀點都是建立在浪漫主義音樂思想的基礎之上的,他的音樂美學思想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西方音樂審美的追求與思考。
〔關鍵詞〕尼采;音樂美學;西方音樂;審美追求
一、尼采所處時代背景
弗里德里?!ねつ岵墒?9世紀后期的一位哲學家,也是極少數(shù)對音樂保持畢生熱愛的哲學家之一。而為何如此熱愛音樂的原因,也和他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尼采生于浪漫主義由盛轉衰的時期,此時人們最重視的音樂正在發(fā)生著重大的變化,而尼采也經(jīng)歷了這一切,雖然眼看著大家喜愛的音樂走向消亡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但處于這種整體社會的困境中也是無能為力。所以便開始批判當時社會。
雖然浪漫主義時代逐漸衰落,但尼采的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和成熟,都深受這一時期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19世紀是音樂主導的時代,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音樂的地位高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這一理念受到了當時的黑格爾及叔本華等大哲學家們的肯定,使得音樂在當時社會備受關注。另外,就尼采本身來看,他誕生于一個牧師家庭,其父不僅是一位牧師,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家。這樣的氛圍使他從小就對音樂產生很濃厚的興趣,14歲時進入了重視古典教育的院校普夫達中學,為了在嚴苛的環(huán)境中找尋生活中的感情寄托,他開始譜寫樂曲和創(chuàng)作詩歌。雖然沒有留下名作,但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音樂美學思想是離不開這些創(chuàng)作的。他的文字總是帶著如音樂一般的流暢韻律,只有在音樂中才能尋找道德慰藉。
二、尼采音樂美學理念的提出
尼采也受到了當時叔本華以及瓦格納思潮的影響,叔本華認為音樂即世界的本源,并提出了關于“音樂是非理性產物”這樣的觀念。但與叔本華悲觀的態(tài)度不同,尼采強調的非理性是對自我的超越和一種“超人”的權利意志,這種理念相較于叔本華的觀點是樂觀的。這一點上他超越了叔本華,并批判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丑惡,這也在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中有所體現(xiàn):他對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也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此外,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提出了關于藝術家形而上的觀點,與傳統(tǒng)的形而上觀念不同,尼采強調,音樂的功能正是鼓勵人們超越自我,并學會與生活中的苦難斗爭。這個觀點對于人們的精神以及生活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是與浪漫主義后期的文明作抗爭,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哲學認知的一種顛覆。
《悲劇的誕生》還將藝術的本源歸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兩種精神,這兩種精神分別代表了人生命的兩種形態(tài)。甚至在書的開篇序言中就表明了酒神精神是此書的來源。悲劇來源于古希臘民間的酒神頌,在公元六世紀左右,希臘人開始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是主導人類本能的神靈,同時也具有人們內心放縱狂野的一面,在尼采的眼中它是迷醉現(xiàn)實的,也引導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給人們帶來了歡笑。而與之對立的日神則預示著光明,是正義的化身,同時也象征著人類本能中適度節(jié)制的一方面,尼采將它當作夢境世界。人們在夢境和現(xiàn)實中得到了慰藉。而悲劇則是兩者相愛相殺直至完美地融合為一體的結果,是意志與本體的融合。尼采更傾向與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也就是音樂精神。他認為音樂精神是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藝術的開端。由此,他確立了音樂在悲劇中的中心地位,音樂成為悲劇的本源。真正的悲劇,如書籍開端序言所介紹,是狄俄尼索斯音樂。他以酒神精神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批判,實際是演變成對于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批判與嘲諷。他把悲劇的誕生與抒情詩的出現(xiàn)比較,甚至將悲劇當成是抒情詩最高發(fā)展的一種形式。盡管在當時受到了當時語言學界的批判與嘲諷,認為將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以及蘇格拉底捆綁在一起的想法是荒謬的,但仍沒有阻擋尼采對于自己這一論述的認知。這本書是獻給他的摯友瓦格納的禮物,也是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引領他走上了音樂與作曲之路。瓦格納的音樂里的浪漫主義色彩為尼采的悲劇之路做了鋪墊。而前期尼采之所以對瓦格納如此認同與崇拜,是因為他們對于叔本華的哲學有著相同的看法。然而,尼采的反叛精神使他在瓦格納舉辦的一次音樂節(jié)中失望而歸,在作品《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毫不留情面地批判瓦格納的樂劇,在藝術思想和理想中,兩人背道而馳直至越走越遠,分道揚鑣。在《瓦格納事件》《尼采反對瓦格納》等作品中,尼采都通過對瓦格納的批判樹立了自己音樂美學思想。
瓦格納音樂中對于旋律的反復和對傳統(tǒng)歌劇的否定,都是尼采所不能接受的,被認為是毫無意義的。他對于傳統(tǒng)歌劇進行了改革,但在尼采眼里這是對于傳統(tǒng)的背叛,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這也進一步加深了尼采與瓦格納之間的分歧。尼采對于瓦格納的批判也是對于浪漫主義音樂軟弱性質和當時德國的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這種批判對于尼采來說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這也是奠定尼采審美主義哲學觀的基礎,他認為藝術和音樂都產生于人的生存需要,雖然生活是苦難的,但通過對藝術和音樂的追求,人們才有生活下去的動力。
三、尼采音樂美學思想對西方音樂審美的影響
尼采所處的時代正式浪漫主義時期向現(xiàn)代主義過渡的時期,而尼采的音樂美學思想和審美觀點可以看作是浪漫主義轉向現(xiàn)代主義的一個節(jié)點。雖然有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批判,但也離不開浪漫主義對其風格的熏陶,對于浪漫主義美學思想有繼承的一面,同時又有自我創(chuàng)建新思想的一面——即后人所說的現(xiàn)代主義的審美思想。這一審美思想是對于浪漫主義審美思想的超越,“世界的存在只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才是合理的”,這也是尼采對于審美現(xiàn)象的最高評價。
而相對于其他哲學家與文學家而言,尼采之所以能將音樂與哲學、音樂與文學的關系分析得如此全面,與他從小受過的音樂教育也是分不開的。其中也包括尼采對于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使得這位哲學家能夠站在音樂的立場上論述美學與音樂審美。包括他的非理性音樂思想以及藝術家形而上學思想,和對待生活的苦難不要躲避而要學會試著想方法去解決。這些,對于后世來說都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值得去引發(fā)我們對于西方音樂審美的思索與探究。
尼采的非理性音樂思想提倡重視是人性的價值,在后期已經(jīng)成為一個廣泛的哲學思潮,為后來的西方音樂審美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并掀起了一陣強大的音樂文化思潮。雖說音樂與哲學文化不屬于同一個精神世界,但卻是共通的。他的藝術家形而上的思想較之于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思想也是樂觀的,是對于人性根本的超越,雖然反映的是尼采所生活的19世紀末期人們所經(jīng)歷的社會困境,但相較于現(xiàn)代西方音樂來說,也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它引領了通向現(xiàn)當代社會的人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提倡人們超越自我,突出個人的性格,是對于人性的解放和個人的獨立性的釋放。
從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尼采的音樂美學便是西方現(xiàn)代音樂審美主義的開端,他的音樂美學思想當中甚至有些超前意識是應該引起當代人們思考和反思的。他對于藝術與音樂的追求近乎是一種偏執(zhí)的追求和探索,盡管如此,筆者還是對他的音樂審美追求懷有深深的敬畏。
(責任編輯:牧鑫)
參考文獻:
[1]馮妮.論尼采的音樂美學思想[J].美與時代(下),2013(01):49-52.
[2]陳韻. 融合與分鑣[D].浙江師范大學,2009.
[3]王慧娟.一個作為音樂家的尼采——尼采音樂思想探析[J].人民音樂,2016(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