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雪梅 青島金門路小學 266071
自2016年下學期開始,我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對道德法治有全新的認識,提升小學道德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各學科的課堂教學內容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為順應新課標的發(fā)展趨勢,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名稱更改為道德與法治,說明國家對小學生道德水平與法律意識的重視,小學道德法制課程教師面對新的教學改革形勢,應從學生情況及課堂教學入手,及時轉變教學思想,認真研究學科特點及內容,采集整理豐富的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原則,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注重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道德與法治精神的發(fā)展。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時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促進社會道德發(fā)展的風尚。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許多的問題,影響對學生道德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應針對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促進道德與發(fā)展教學效果的提升。
造成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得當,考核方式過于簡單。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開展是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法治概念的教育,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目前小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未正確理解課程教學目標的含義,一味強調知識概念的灌輸,導致教學內容教條化,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很多學校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講述式教學法,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想法與感受,課堂教學內容有時不能讓學生理解,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時未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實際需求,因此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教學的最終效果要通過考核評價,在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許多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存在功利性的目的,教學目標偏離教育要求。無法真正達到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法律意識的目的。
課程教學的開展首先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影響教學內容的選擇及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能更好的引導教學的方向,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奠定一定的基礎。如制定不合理的教學目標會應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學習帶來不良的影響。
因此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首先將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相區(qū)別,教學任務是為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安排的教學內容,只有教師認真讀懂教材,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講授課程教學內容,才能使學生學習掌握課程知識,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道德與法治的目標是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才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存在個體差異,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必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知識的學習不能被動的靠教師傳授,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完整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接受新知識,課堂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選擇教學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道德法治素養(yǎng)的目的。
結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法治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影響社會道德風尚。道德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首先應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