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如玉/渤海大學文學院
近年來中非論壇的召開以及中非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交流的深入,使得非洲地區(qū)對漢語的學習熱情日漸高漲,許多非洲國家都和國內的高校達成了合作關系,每年都有非洲學生來到中國專門學習漢語或者學習專業(yè)技術知識,渤海大學就是這樣的中國高校之一,它接收了來自布隆迪的漢語學習生和學歷生。同時,中國在非洲地區(qū)開設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每年也向非洲國家派出優(yōu)秀的漢語志愿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是這一群體的主力軍,近兩年也有來自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英語專業(yè)、醫(yī)學專業(yè)以及其他小語種專業(yè)的學生選擇通過漢辦外派成為漢語志愿者,從而將腳步邁向世界。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海外漢語教學依然面臨著師資短缺和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布隆迪的國民教育也經歷了戰(zhàn)爭洗禮之后在逐步恢復并發(fā)展,布隆迪的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最優(yōu)秀的大學就是布隆迪大學,然而當?shù)貙W生的本科入學卻不能每年按時實現(xiàn),當?shù)氐膸熧Y缺口是原因之一。布隆迪大學面臨著教學設施陳舊、教學資源短缺、教學設施供不應求等問題。
從我的“結對子”小伙伴那里了解到了一些關于布隆迪高等教育的信息,他在高中畢業(yè)后在家等待了一年才收到大學的入學通知,而這一年的等待期,對于布隆迪學生來說這已經不是最漫長的,他們中的一些學生,高中與大學的間隔期長達三年。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以支撐所有高中畢業(yè)生同時進入大學學習,另一方面,大學的學費以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來說是難以承受的,他們需要在高中畢業(yè)后自力更生尋找兼職機會,利用一到兩年的等待期賺取學費。
在2012年布隆迪孔子學院成立以后,布隆迪大學本身面臨的問題更加凸顯,因為布隆迪孔子學院依附于布隆迪大學,在漢語教學上需要分享布隆迪大學的教學設施、教學場地等資源,因而造成了教學資源更加緊張,另外孔子學院的招生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基礎的教學設施的不足不利于漢語教學的開展,從某種程度上也限制著布隆迪的漢語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2019年,中國在布隆迪大學新建的孔院教學樓將投入使用,將會很大程度緩解教學資源緊張的情況,并且給予漢語教學工作更舒適、更自由的空間,有利于提高漢語教學的效果。
2012年7月,在國家漢辦的主導下,布隆迪大學與渤海大學合作成立了布隆迪的第一個孔子學院——布隆迪大學孔子學院,這標志著布隆迪漢語教育事業(yè)的正式起步。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布隆迪大學的漢語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孔子學院的學生數(shù)量逐年增加,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也在上漲,同時,布隆迪大學每年都會派遣10-15名布隆迪獎學金生來中國繼續(xù)深入學習漢語,但是布隆迪孔子學院依然處于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面臨教學資源不足、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布隆迪大學的漢語教學工作是由孔子學院來主導和開展的,布隆迪大學孔子學院在2012年成立之初只有2名漢語教師,到2019年漢語教師的人數(shù)已經達到了28人,其中公派教師7人(包括一名本土教師),漢語志愿者教師21人,目前,布隆迪孔子學院的漢語學生約有5000人。
方頌(2017)的碩士論文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布隆迪大學孔子學院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認為任課教師在漢語教學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受調查者給出的答案可以讓我們一窺布隆迪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可以改進的方向。問題包括漢語教師在課堂上的普通話發(fā)音不標準(36.1%)、教學方法單一(37.9%)、漢語教師的漢語教學經驗不足(24.3%)。教學方法單一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采用的直接法、舉例法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出現(xiàn)頻率居多,而其他語言教學中效果不錯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法,通過在問卷中對于教師的調查中顯示幾乎不用。
漢語志愿者在完成短期教學工作后就會回國,雖然有申請留任的機會,但是即使連任也不能超過兩年,并不利于長期的漢語教學的開展,學生的漢語學習會缺少連續(xù)性,但是這一問題不止是在布隆迪國家,而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孔子學院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
從漢語志愿者的角度來說,去布隆迪任教對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適應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驗,但是畢竟不能一輩子留在布隆迪教漢語,通常來說,在申請連任的情況下可以任教兩年,之后依然要回國。雖然有一批又一批漢語志愿者前往布隆迪,但是依然無法代替本土教師在教學上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認為,海外漢語教師不單單要以傳播中華文化、教授漢語為己任,同時也要具有對于這份事業(yè)的長遠思考,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面前的學習者對于未來當?shù)貪h語教學事業(yè)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布隆迪是非洲中東部的一個國家,它的首都是布瓊布拉,它的母語是基隆迪語……”這是在接觸了布隆迪留學生之后慢慢了解到的,人總會是因為無知而恐懼,得益于學院安排的中國學生和布隆迪獎學金生“結對子”活動,雖然我們的膚色不同、人種不同、語言不通,但是來自布隆迪的小伙伴對學習漢語充滿熱情,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們在加強對彼此國家的了解,逐漸打破過去的刻板印象。我們對布隆迪的風土人情缺乏了解,它的神秘感令人向往,但是那里的戰(zhàn)爭與疾病使人望而卻步,那片土地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相對落后于世界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國家的進步和發(fā)展的。
古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援助非洲的行動都只能幫助他們解決眼下的困境,我們的工程隊可以幫助他們修鐵路、蓋大樓,我們的醫(yī)療隊可以幫他們診療開藥,但是精神上的和文化上的困境,依然需要依靠教育來解決。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充滿地域色彩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的舞蹈、音樂、飲食文化都是世界寶貴文化財富的一部分,應該得到繼承和延續(xù)。
學習動機會影響漢語學習的學習效果。布隆迪孔子學院的學生學習漢語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和旅游,只有小部分是因為喜歡漢語、對漢語感興趣而學習漢語的。
歷史是停留在過去的,發(fā)展是一直在進行的。最近幾年,中國對非洲的援建項目從最開始的贊比亞逐漸延伸到多個國家,中非合作論壇的舉辦也越來越常態(tài)化,最常聽到的各大媒體說的一句話是“中非合作共贏”,可以看到中國的工程隊出現(xiàn)在非洲各國的工地上,修鐵路、建高樓,中國速度也開始出現(xiàn)在另外的土地上。2018年12月,中國和布隆迪建交55周年,舉行了系列慶?;顒樱壳爸袊筒悸〉系年P系處于歷史最好的時期(駐布隆迪大使李昌林,2019),近兩年,兩國在教育領域合作成果豐碩: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為布隆迪大學首批碩士研究生設立了“大使助學金”,資助50名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直至畢業(yè);為布隆迪大學體育學院贈送了一批體育物資;幫助布隆迪醫(yī)學院翻修2間大教室;政府獎學金名額逐年增加。李昌林大使還指出,提升教育水平是國家發(fā)展的第一要務,中國將繼續(xù)支持布隆迪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為布隆迪培養(yǎng)更多人才。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孔子學院的學生是中國和布隆迪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布隆迪學生赴華學習深造,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經驗;另一方面,在華的布隆迪留學生學成之后會返回祖國,投身國家的發(fā)展建設。2018年,布隆迪制定了國家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為中布教育合作確定了重點方向,今后兩國將據(jù)此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布隆迪大學孔子學院在布隆迪眾多大、中院校設立了漢語教學點,是增進民間交流的重要渠道。
2018年10月份,孔子學院的官方公眾平臺的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弗迪南就來自布隆迪,他掌握了英語、漢語、法語、基隆迪語和斯瓦希里語,成長在教師家庭的他如今也是布隆迪大學孔子學院的一名本土教師。文章中提到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漢教專家。
作為本土漢語教師,他的優(yōu)勢在于更加了解當?shù)貙W生學習漢語的需求和困難,教學中能夠更快融入角色并且有所針對。對于漢語學習中可能遇到的語言障礙有著深入的認識,對于克服障礙、解決困難有著豐富的經驗,往往教學方式角度新穎。并且布隆迪的漢語學習者在作為本土教師之后,語言上具有天然優(yōu)勢,他們大多能夠用五門語言進行溝通和教學,布隆迪大學的學生因為來自不同國家,可能擅長的語言不同,本土教師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可以使學生產生親近感和融入感,會對漢語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
目前,非洲的漢語教學工作依然是由中國教師來主導,然而現(xiàn)有的師資隊伍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學生人數(shù)增長所帶來的需求增加,前往非洲進行漢語教學的主力隊伍是國內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碩士研究生。1-2年的任教期限使?jié)h語教師的流動性很大,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缺乏穩(wěn)定性,不利于學生的長期學習,也不利于漢語教學的良性開展,因此,培養(yǎng)本土化的漢語教師就顯得十分必要。
由于漢語和非洲本地語言分別屬于不同語系,人們在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方面差異較大,使教學內容和方法適合所在國的國情和風俗習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可以說,本土教師的數(shù)量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未來漢語教學的長遠發(fā)展,于中國漢語教師相比,本土教師更加穩(wěn)定,與學生的溝通更順暢,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派遣本土教師到中國學習專業(yè)的漢語本體知識和中國文化,培養(yǎng)高質量的漢語本土教師,建立完善的本土教師專業(yè)教學技能培訓體系,實現(xiàn)中國漢語教師和本土漢語教師的良性、長期的溝通交流,是未來漢語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