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瑤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本翻譯項目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商標法的歷史基礎》的翻譯能夠將商標法的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軌跡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有助于中國讀者了解美國商標法發(fā)展軌跡中商標的性質及其慢慢演變的過程,同時也能夠幫助相關領域學者更詳細對商標法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解讀,為本國相關立法提供借鑒。此外,《商標法的歷史基礎》一書對于商標性質演變的過程都有具體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分析可為我國商標法立法提供參考。譯者通過總結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結合自己的翻譯心得,對于法律英語文本中定語從句的翻譯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以期為法律英語文本中定語從句的翻譯提出更實用的翻譯方法。
在復合句中,對于名詞或代詞起修飾作用的從句被稱為定語從句(李玉英,李發(fā)根,2013)。被定語從句所修飾的詞被稱為先行詞。定語從句一般位于先行詞的后面,通過關系詞連接引導。定語從句的關系詞一般可以分為關系副詞和關系代詞兩大類。關系詞在句子中不僅僅只具有連接作用,從句法和形式方面來看,可將定語從句劃分為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兩種(陳軍宏,2008)。從句法功能方面看,限制性定語從句對先行詞有著限定和修飾的作用,如果省略掉,就會導致出現(xiàn)句子的意思不完整的情況,甚至有時候會使句子失去意義。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則是對先行詞起補充和說明作用的,即使省略,句子意思仍然清晰完整,不會對句子意思造成影響。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定語成分存在著差異,從定語所處位置的角度來看,漢語中的定語一般來說都是前置的而且不宜太長,但英語中定語從句一般都是后置,這樣一來,句子結構變復雜了。翻譯時一般將后置的定語提前。當然,由于定語從句的類型不同,實際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在翻譯限制性定語從句的時候,由于限制性定語從句中從句部分與所修飾的先行詞的關系很密切,一般先翻譯從句部分,然后翻譯先行詞,如“This is the car which I bought last year.”譯為“這是我去年買的車?!痹诜g本句的時候直接將從句譯成漢語的定語成分,將句子變成簡單句。
在法學文獻中,時常涉及一些法律案例,同時會涉及案件審理以及判決的內容。由于法律文本要求語言文字嚴謹、明確,所以在對一些專業(yè)術語進行解釋說明時候,會出現(xiàn)大量結構復雜的定語從句。在對這些句子進行翻譯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分別弄清楚每個定語從句的基本結構,將不同層次的定語從句在翻譯的時候分別處理,將同一層次的定語從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合并或拆分。本文在翻譯《商標法的歷史基礎》第六章中的定語從句時采用了這樣一些方法:前置法、分譯法、融合法及轉譯法等。
如果句子中的定語從句比較短,在翻譯的時候通常譯成漢語的定語詞組或帶“的”字的結構,然后將其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之前,最后再將從句和主句合成一個句子,這種方法就是前置法(廖國強,2006)。前置法適用于結構簡單的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在此翻譯策略的指導下,譯者對于翻譯文本中的定語從句做出如下翻譯:
(1)The administration of such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then existed with regard to trademark, was a matter that still vitally affected the discipline and monopolistic aims of the gilds and companies.
那時對商標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管理,仍然是影響行會和企業(yè)的行為準則和壟斷意圖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2)That individual merchants’ marks were commonly used in medieval England is evident not only from the actual traces of these marks that still survive, but also from literary references of the period.
很顯然,在中世紀時期的英國,商人的商標就被普遍使用著,這不僅從至今仍然沿用的這些商標的痕跡中可以看出,而且在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也有記載。上面的兩個例子都是限定性定語從句,譯者采用的是前置法,將從句置于修飾的先行詞之前,用“的”字結構連接。
分譯法指的是把定語從句和先行詞分開,將定語從句譯成分句(廖國強,2006)。由于定語從句的結構復雜,而且,有時定語從句只起修飾或解釋的作用,不具有限制作用,這種情況下采用分譯法,可以避免譯文冗長,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分譯法不僅適用于限制性定語從句的翻譯,還適用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翻譯。結合以上分析,譯者運用分譯法翻譯了文本中的下列句子:
以下例句是采用分譯法將定語從句譯成主句的并列分句的例子:
(3)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day in some moldering mass of unpublished records of the common law may be found a report of a case by a clothier for infringement of his trade-mark that will justify the authority with which Southern v. How has been so unanimously endowed.
可能有一天某制衣商會在普通法庭封存許久的大量未公開的記錄中發(fā)現(xiàn)他的商標被侵權的判例,這個判例會證明Southern v. How 案件被賦予的權威性是合理的。本例句中有兩個定語從句,它們都是限制性定語從句,屬于復雜定語從句,這兩個定語從句在句子中的層次不同,所修飾限制的先行詞也不相同。第一個定語從句是關系代詞that引導的,關系代詞在從句中作主語,先行詞是“report”;第二個是介詞with+關系代詞 which 引導的,先行詞是“authority”。譯者翻譯第一個定語從句時將定語從句和主句進行拆分,分別譯出主句和定語從句,然后在分句中加入“這個”,對先行詞含義進行重復,將定語從句譯成后置并列分句。
以下例子是定語從句的翻譯采用的是前置法,將從句部分譯成修飾先行詞的定語。
(4)Recapitulating the results of the foregoing investigation, we find that printers’and publishers’ devices, as such, appeared to have originated as simple marks of personality which gradually acquired a decorative function rather than any particular legal significance.
在概括先前的調查結果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印刷商和出版商的設計本身作為簡單的個性標志就似乎已產生了,這些個性標志慢慢地演變成了一種裝飾,而不具備任何特殊的法律意義。
此句中的定語從句是由關系代詞 which 引導的限制性定語從句,先行詞是“marks”,關系代詞在從句中作主語。在翻譯的時候,譯者采取分譯法將定語從句部分和主句進行拆分,并分別譯出,然后用指示代詞“這些”對于先行詞意思進行重復,再將定語從句部分譯成后置并列分句。
以下例句是采用分譯法將定語從句譯成獨立分句的例子:
(5)Close up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me a tremendous expansion not only i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but, proportionately, in the advertising of goods, in which process trademarks for the first time acquired a national and not merely local significance.
伴隨著工業(yè)革命一起到來的一次巨大的擴張,這種擴張不僅只發(fā)生在生產和銷售方式上,而且相應地也出現(xiàn)在商品廣告上。在這個過程中,商標第一次具備了全國性的重要性,不再是僅僅只具備地方性的重要性。
原句中的定語從句由介詞 in+關系代詞which 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先行詞是“expansion”。譯者對于此句中的定語從句采用分譯法進行翻譯,首先譯出主句部分意思,再譯定語從句,最后根據(jù)非限制性定語從句與主句沒有限制性關系這一特點,采用分譯法將定語從句部分和主句部分進行拆分,將定語從句譯成后置獨立分句,在獨立分句中加入指示代詞“這個”,對先行詞含義進行重復。
融合法是指翻譯時把主句和定語從句融合成一個簡單句,將其中的定語從句融合到主句中,使其成為主語的一個成分,而不僅僅只是修飾某個詞語的定語。由于限制性定語從句與主句的關系比較密切,所以在對限制性定語從句進行翻譯的時候,尤其是在句子中既有“there be”結構又有定語從句存在的情況時,大多采用融合法進行翻譯(李成明,2013)。在一定程度上,融合法可以避免直接將結構復雜的從句直接譯成前置定語,讓句結構簡單化,使邏輯關系清晰,意義更明確,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方式。
(6)There were, as we shall see, also other occasions, non-piratical in nature, on which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it wa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property rights in goods, and such identification was made by means of merchants’ Marks.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也存在其他情形:在非剽竊的情況下,出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有必要對商品設立財產權,這個財產權的認證可通過商標來實現(xiàn)。
例句中包含了一個there be 句型和一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定語從句。這個定語從句是由介詞 on+關系代詞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的先行詞是“occasions”,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采用融合法將先行詞和定語從句“on which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it wa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property rights in goods...”結合在一起,可譯為一個簡單句:出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有必要對商品設立財產權,這個財產權的認證可通過商標來實現(xiàn);使譯文符合漢語簡潔的表達習慣。
一般來說,定語從句可以用來為主句提供背景知識、對細節(jié)內容做詳細規(guī)定或者對前文意思進行補充說明以完善句意,特別是用來限制或修飾先行詞或短語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除了具備上述功能外,還起狀語從句的作用,表達不同的邏輯關系如條件、目的、原因、結果等。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不能一成不變地翻譯為“......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問題,可采用不同與原文的表達模式,將原文轉譯為不同的狀語從句,比如:條件狀語、原因狀語、結果狀語和目的狀語等,這就是轉譯法(郭富強,2004)??傮w說來,轉譯法就是在弄清定語從句主句與從句的邏輯關系后,根據(jù)實際文本靈活處理,將具有狀語功能的定語從句譯成狀語從句,以保證譯文通順,符合讀者邏輯。
下面的的例句是在翻譯時處理為條件狀語分句的例子:
(7)Another man who made ill cloth put his mark upon it without his privity; and an action upon the case was brought by him who bought the cloth, for this deceit; and adjudged maintainable.
如果另外一個人在沒有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將其他人的商標用于自己生產的劣質布料上,那么購買到這種布料的人可以對此欺騙行為提起訴訟并獲準。本例句屬于復雜定語從句,句中的兩個定語從句處于不同的層次,分別對不同的先行詞起限制性作用。這兩個定語從句都是關系代詞who引導的限制性定語從句,先行詞分別是“man”和“him”。對于第一個定語從句,根據(jù)主句和從句的邏輯關系,可以將“Another man who made ill cloth put his mark upon it without his privity”可以理解為:“If another man making ill cloth put his mark upon it without his privity”,然后按照條件狀語從句譯成即可。第二個定語從句遵循的是前置法,將定語從句部分譯成了修飾先行詞的前置定語。
下面的的例句是在翻譯時處理為原因狀語分句的例子
(8)The cargo of flax is referred to as belonging to one hundred merchants, whose marks accompanies their respective names.
貨船上的亞麻被認定是屬于那一百位商人的,因為在這些貨物的標記上有他們的名字。
本句是一個關系代詞 whose 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先行詞是“flax”。此定語從句是對于主句中動作的原因進行說明,關系代詞 whose 可以用 for its 或as its 進行替換,然后按照主句和從句之間的因果關系采用轉譯法譯成原因狀語。
在本次翻譯實踐中,筆者收獲很多。首先,在翻譯之前,譯者尋找與翻譯文本相關的法學文獻,對于翻譯文本中的常用術語以及語句結構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在翻譯時,需要先對文本進行研讀,弄清專業(yè)術語的含義,理清復雜句的基本結構,然后在漢譯時按照漢語表達習慣來表述。譯者深刻意識到譯文的形成需要經過反復的思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對于《商標法的歷史基礎》中的定語從句進行翻譯時,譯者根據(jù)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語不同的句式特點,采用了四種切實可行的翻譯方法,他們是前置法、分譯法、融合法、轉譯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