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身邊總有很多福建人嚷嚷著要去北方看雪,仿佛沒看過雪,就沒經(jīng)歷過真正意義上的冬天。但福建人缺的只是一個冬天嗎?不,我們?nèi)钡氖钦麄€四季。
身處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在溫暖潮濕的東南季風(fēng)與西南季風(fēng)交替吹拂下的福建,大部分地方算得上是四季常青。在國內(nèi),或許只有比福建更靠南的廣東和海南才能義正言辭地喊出“福建人是北方人”這種令人難以反駁的話。大部分時間,我們也習(xí)慣于一年只有冬夏二季交替的日子,沒有存在感的春天和秋天,短暫到仿佛與我們沒有關(guān)系。
沒有季節(jié)交替感,其實是一件很慘的事情。因為沒有季節(jié)的交替,生活里少了一些顏色,我們看不到葉子由綠變黃,再由黃轉(zhuǎn)枯,最終成為光禿的樹干,也看不到來年開春的時候,樹干上又重新冒出嫩綠的新芽。我們無法透過外界的生命輪回,來感知到自己的生命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同時,我們的心緒也會少了一味調(diào)劑,所謂“傷春悲秋”,大抵是一種情緒在季節(jié)變化里所發(fā)生的投射,看到葉子變黃,仿佛自己也能感受到那種生命力由盛而衰的悲涼。大部分文人寫的文章,導(dǎo)演拍的電影,一樣需要季節(jié)的渲染:杜甫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郁達夫?qū)憽豆识嫉那铩罚S鞍華拍《客途秋恨》,張愛玲也寫過秋天……但他們描述的無一不是北方的秋。所以你看,因為待在這個沒有秋天的地方,連創(chuàng)作力都受到了局限,人生都變得不完整。
福建真的沒有秋天嗎?在本期專題里,我們試圖要為福建正名,不需要去很遠,在福建一樣能感知秋天的存在——只要你愿意付出一點腳力,同時擁有善于捕捉秋天之美的感知力。在南平浦城,桂花在中秋前后開得最盛,以桂花入饌做酒,不啻為一種風(fēng)雅;長汀的肖嶺梯田和馬羅梯田,給了攝影師捕捉福建秋色最好的素材;尤溪龍門場的銀杏,霞浦楊家溪的楓葉,在深山里將福建的秋天染了一片赤紅和金黃。同時,我們也能在味蕾中感受到秋天的存在,漳州浯嶼島的漁汛正旺,武夷山的稻花魚正是肥美的時節(jié),他們是漁民們表達“秋收”的另外一種方式。
在福建,我們不僅能“賞秋”,還能“吃秋” “品秋” “做秋”,福建的秋天是精彩的,但卻不像北方那樣能夠“盡染秋色”,它們通常躲在山里,藏在田地里,或是人民的信仰里,得多走走、多品品,才能得此秋意。但也得虧了福建這暖味不明的秋色,等雜志出刊時,福建的秋色正將褪未褪,馬上動身去山里賞秋,肯定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