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學生工作部(處)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廣大高校青年學子正值自我統(tǒng)一性形成的時期,價值觀還沒有定型,網絡上各種社會思潮的傳播和交鋒,很容易影響到學生他們的思想意識。網絡輿情也不是憑空產生的,總有其特定的社會現實基礎,實際背后反映的都是在社會問題中人的思想流動的聚集。近些年,高校非常重視網絡輿情的引導與管理,高校管理者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是現今面臨的重要議題。
優(yōu)勢視角由美國查爾斯·拉普教授及其團隊于1982 年提出,他們在對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介入過程中提充分挖掘他們的自身優(yōu)勢,并且充分運用社區(qū)資源幫助他們成功融入社區(qū)生活。1992年,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福利學院教授丹尼斯·塞勒伯在《優(yōu)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一書中將優(yōu)勢視角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優(yōu)勢視角“不再專注地集中于問題,而是將目光投向可能性”、“立足發(fā)現和尋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優(yōu)勢和資源,協(xié)助他們達成目標,實現夢想”。
1、優(yōu)勢資源:針對傳統(tǒng)問題視角,辯證地看待網絡輿情
優(yōu)勢視角是針對傳統(tǒng)的問題視角而言的。在傳統(tǒng)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模式中,管理者對網絡輿情的理解基本等同于消極網絡輿情事件,即出了問題再引導,整個引導過程都是圍繞著問題來進行的。
網絡輿情有管理層懼怕的負面輿情,例如中山大學教授性侵女學生,暴露出的是高校管理中的問題;也有積極的正面輿情,例如常州大學“學霸”宿舍,8人抱團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則弘揚的是熱愛學習的正能量。對于網絡上突發(fā)的公共事件,如何去認識、把握并進行有效引導,如何反思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會問題并進行改進,維持學校的和諧穩(wěn)定,是高校管理者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zhàn)。同時,利用網絡輿情的特點,引導形成積極的輿情,更是高校目前需要重點加強的工作。
2、賦權:學生通過網絡表達問題與情感
網絡輿情是民情在網絡上的動態(tài)反映,民眾因互聯網的賦權而迅速具有了強烈的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傳統(tǒng)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學生往往處在被管理者的角色。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學生作為被管理者的情緒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管理更多的轉變?yōu)榉?。?yōu)勢視角認為我們服務的學生“都和我們一樣,是一個種類的成員,并享有與成員身份相匹配的自尊、尊重和責任”“他們的聲音應該被聽到、需要應該得到滿足”。新媒體賦予了民眾知情權、表述權、參與權、自由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表達情感和訴求。
3、對話與合作:網絡是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最便捷方式
對話與合作體現的是平等尊重,強調員工的主體和自決。網絡交流的多元化為人們提供了宣泄的空間,也為搜集真實輿情提供了素材。在人人都可以是麥克風的時代,相比較現實社會而言,網絡傳播的時效性強和傳播話題的開放使網絡已經成為民眾發(fā)出自己聲音的首選陣地。高校學生正處在認知及情緒的快速發(fā)展期,更加容易對學校及社會的一些不公正的現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并不都是惡意的,相反,很多是學生對高?,F狀的現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解決就在網絡上找一個情緒的發(fā)泄口,或者他們也可能就某一事件希望集結群眾的力量尋找更合理的解決方式。但由于大學生的敏感意識不強,也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形成壓倒性的輿論。在高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發(fā)表輿論獲得關注,學??梢酝ㄟ^網絡與學生積極對話引導輿情。
議題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只要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公眾安排議事日程,那么就能影響公眾輿論,我們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是可以決定人們思考哪些問題。換句話說,設置議題誰就能引導輿論,議題設置的不夠,就會別別人策劃引導,這種被引導有很多時候信息是片面的,容易引起輿情事件。
目前高校開通的官網、官方微信微博等平臺,但這類平臺在日常運營中主要擔任新聞宣傳報道和通知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單向傳播為主,沒有反映學生民意的出口,如果學生的利益受損,通過正常的反映途徑,利益沒有得到維護,情緒及問題得不到解決,投訴無門才會在網絡上發(fā)表言論,一方面是為了抒發(fā)情緒,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通過此方式得以形成輿論,促進事情的解決。
媒介議程設置效果還要看公眾與媒介的接觸頻率、公眾對媒介的需要程度等。學生對議程設置是否做出回應,也是可以主動選擇的,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議題的真實性、和學生關注問題的相關性、解決問題的實效性等。如若不然,就可能會透支學生對學校的信任。高校要利用網絡媒體組織策劃活動,引導學生為學校的發(fā)展建言獻策,發(fā)表觀點、表達態(tài)度,互動,順勢引導、整合利益、調節(jié)矛盾,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不少高校成立了專門網絡輿情監(jiān)測部門,由專人負責對網絡輿情進行預測,做到“盡早發(fā)現、盡早控制”。這樣有利于爭取時間、爭取主動引導。相當一部分的高校網絡輿情反映了學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飲食、住宿等問題,只要關乎學生的利益,很容易在網上引起學生的共鳴而迅速發(fā)酵。例如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2015年5月校區(qū)布局調整事件,涉及到學??傮w規(guī)劃,一部分學生要由交通便利的老校區(qū)搬遷到較為偏遠的新校區(qū),不少學生覺得這種調整會給自己帶來相當大的不便,就是網上發(fā)表激烈言論,號召大家抗議搬遷。新老校區(qū)確實周邊環(huán)境與資源有很大差別,學生的意見也并不是毫無道理。此時若采取強壓的辦法不讓學生發(fā)聲,可能會導致學生更加積累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學校通過網絡初步了解了學生的真實訴求,幫助學生解決交通等問題,學生便接受了學校安排,不再繼續(xù)發(fā)表極端言論,事件平穩(wěn)過渡。2017年,甘肅女孩跳樓后大家對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做法存疑和譴責,讓人們不得不反思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保密原則為何一再被突破?促進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杭州西湖區(qū)人民檢察院、教育局聯合會簽出臺了《關于建立性騷擾未成年人處置制度的意見》。北大女孩王心儀“感謝貧窮”,在網絡上引起人們的熱議:“貧窮到底值不值得感謝?”。我們更應該感謝的是不屈的精神,而非貧窮本身,感謝貧窮,是為了不再貧窮。對于高校來說,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貧困生入學,如何做好這些學生的資助工作,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公平成長機會,收獲更順暢和出彩的人生,是高校管理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平臺的特征之一就是眾聲喧嘩。根據網絡輿情正常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人發(fā)表負面言論,就有人積極站出來去維護。剛開始積極維護的聲音可能比較弱,慢慢地就會加強。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多角度的呈現可以讓人們從中感知真實的社會情緒,在討論和爭論中漸漸達成某種共識。圍繞中山大學學生會關于學生干部聘任公告事件產生的輿論場,事實上也具有某種“自凈”的效應,經由眾聲喧嘩,進而過濾雜音、甄別是非,并最終向事實的真相靠近。先是網民一邊倒地批判學生會官癮大,任命那么多“部”級干部,再有網友出來澄清大學學生會的部門設置。在網民們的討論中,這些信息很快就清楚了。當然,暴露出的學生會干部的管理問題也引起了我們反思。
在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網民們圍繞輿情展開的爭論、認同、否定、辯解等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強大的糾錯機制。我們要利用并相信網絡輿論場的“自凈”功能,同時也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減少模糊地帶。
從社會公眾的參與主體來看,普通成員和意見領袖對輿論傳播的作用不同。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如加工與解釋、擴散與傳播等,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在高校,除了官網官微發(fā)出聲音,還活躍這大大小小的個人意見領袖。熱心的師生運維了一些微博、個人微信公眾號,在學校發(fā)生較大事件的時候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些個人意見領袖發(fā)布的內容風格輕松愉快,多以學生角度出發(fā),圖文相結合,制作相對簡單,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學校官微由于內容較為嚴肅,政治性較強,審核較為嚴格,發(fā)布往往沒有那么快,反而是這些個人意見領袖能夠快速反應,引起輿論熱點。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網絡輿論場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能夠有效對沖部分自媒體的雜音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