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情表》中李密對祖母的孝養(yǎng)之情一向被高度關注,并常被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細讀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李密情感的呈現(xiàn)不僅為“孝”情,也包括皇權之下屈辱降志的卑微怖懼之情。試從文本出發(fā),回歸歷史文化語境,圍繞李密寫作此文的基本動機和訴求,探究《陳情表》的陳請方式和言語風格。
關鍵詞:陳請方式;拒絕藝術;士風人格;變化
《陳情表》作為經(jīng)典名篇,在人教版、蘇教版等各版本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收錄,文中所表現(xiàn)出的孝養(yǎng)之情廣受贊譽。在教學過程中,以“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為切入點屢見不鮮,強調(diào)“孝”的情感內(nèi)容與感染力也常被作為授課的重點。在教學中關注“孝”,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的理念。 然而,孝養(yǎng)之情卻并非李密寫作此文的初衷,“表”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帶有較強抒情色彩的公牘類文體,其作用主要是臣子對君主陳說政治請求和愿望。達到讓晉武帝暫緩征召的目的是李密寫作此文的基本動機和訴求。因而,解讀《陳情表》應從文本出發(fā)來認識作品,作者圍繞寫作訴求的陳請方式、言語風格也不應被忽視。
一、屈辱陳說難掩卑微嫵順的姿態(tài)
李密之陳情,其情極哀,使人生憐,其請卻卑,令人生疑:在孝養(yǎng)的動人情懷之外,是貶己示弱的屈辱陳說所折射出的卑微心態(tài);其對當朝極盡稱頌之能事,難掩嚴厲皇權之下順媚的政治姿態(tài)及誠惶誠恐的怖懼之情。立足文本擇要簡析:通篇的語言以“臣”自稱,表達出君上臣下的等級觀念;稱憑謀權篡位得天下的晉朝為“圣朝”,稱晉武帝對自已的征召是“國恩”;自貶至“犬馬”的程度,并自言“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否定了昔日效忠的蜀漢朝廷;以“微賤”“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等詞語暗示自己在當朝尷尬低微的處境等。類此言辭,不勝枚舉,李密的寫作目的最終是達到了,然其為達目的不惜屈身辱志自降人格的言語風格、陳請方式,以今人的文化視角和審美立場觀之,恐其難以切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閱讀鑒賞的“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情感價值導向,就接受心理和情感反應而言,很難說服今天具有鑒別思辯能力的高中生。單純一味強調(diào)“孝”之感人,不但顯得單薄,而且難以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
消解此疑,應回到對此文的文化內(nèi)涵的把握之中,不但要從文本出發(fā),關注文本意義本身,而且要做好文本的“還原”工作,回到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具體語境,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來分析問題。
二、忠孝困鏡中委婉的拒絕藝術
魏晉之交,政治生態(tài)險惡,許多士人終日活在憂慮恐懼之中,為避害而大談玄學、沉迷藥酒,“竹林七賢”即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阮籍詩為證“終日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嵇康桀驁不馴,傲立于司馬氏政權之外,始終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終被司馬氏集團以“不仕不孝”“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為借口殺害;其余人大多在司馬氏集團取得勝利后由“不合作”“置身世外”而無奈轉向投入司馬氏的懷抱。李密所處年代政治現(xiàn)實的殘酷可見一斑。
司馬氏建立晉朝后,提倡名教,標榜綱常,核心內(nèi)容是“以孝治天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皇權放棄了對“忠”的價值導向和需求,在儒學倫理的辯證關系中,“忠”與“孝”緊密相聯(lián),互為表里,彼此轉化。晉朝大力倡導的“孝治”也包含了“移孝作忠”的邏輯,即以“孝治”獲得百官和人民的擁戴,進而更好地維護統(tǒng)治。因為憑謀權篡位得天下的晉是不能以“忠”明昭倡行于天下的。因此,在晉初“孝”幾乎成了最高的意識統(tǒng)治形態(tài),是判定一個人品德的關鍵準則,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為官的重要依據(jù),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思維內(nèi)核。李密是當時聞名于世的大孝子,晉武帝詔其出仕有利于在人心不穩(wěn)的歷史時期向世人彰示晉朝政權的合法性,本質上也是對“忠”的政治姿態(tài)的看中。
李密幼失怙持,長于祖母之手,親情之“孝”養(yǎng)是反哺情感的自然流露,橫在眼前的切峻詔書是皇權對“忠”的迫切要求。兩難困境于李密而言更多的是畏懼和無助。李密在《陳情表》之前,已多次拒絕晉武帝的征召,加之蜀漢舊臣的敏感身份,其極可能被懷疑為蔑視當朝,不服統(tǒng)治的“不忠”異已。如此境遇之下,再看《陳情表》的陳情方式有其合乎情理的歷史特殊性,是其于忠孝困境中用心良苦的策略選擇。卑微嫵順的姿態(tài)、退讓謙抑的言語實為對晉武帝委婉的拒絕藝術:自訴難于啟齒的坎坷經(jīng)歷以強調(diào)祖母對自己重如山的恩情,也不避諱“晚有兒息”,說明對“氣息奄奄”“朝不慮夕”九十六歲高齡的祖母,孝養(yǎng)一事自己責無旁貸且無法由子孫代勞;稱蜀漢“偽朝”,說自己“圖宦達” “不矜名節(jié)”聲明自己并非為不事二主追求名節(jié)之人,巧妙避開“不服統(tǒng)治”和“不識抬舉”的紅線。由此前提,再陳孝情,就將拒絕拉到人心所具有的最大的可通融性的層面上來表達了,無論身份地位,這種發(fā)自于心的憐憫情懷都能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一句“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知明見”,暗含潛臺詞“我的難處和心思,皇帝也一定能夠理解體諒”?!霸t書切峻,責臣逋慢”似有對皇帝的不滿,但緊接其后的“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司州臨門,急于星火”又將造成窘迫境況的原因轉至“郡縣”與“司州”。李密的陳情,在轉落承接之中,鑄成渾然之勢,歸于高妙的委婉文風。然而,這種拒絕雖在言辭上很委婉,但其內(nèi)在又是很堅決的,讓對方無法回駁:不應詔前往的理由正是晉武帝自己所倡導的“以孝治天下”。即便如此,這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據(jù)理力爭,李密依然處理得很委婉?!笆コ孕⒅翁煜?,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將拒絕的態(tài)度悄無聲息地融入到抒情式的頌圣感恩之中。
事真意切,理足情懇!李密富有智慧的拒絕策略使其與晉武帝之間的矛盾最終在堅守孝道的準則上達到了統(tǒng)一,并適時提出了解決辦法:先盡孝、后盡忠。理由亦經(jīng)得起推敲“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并附上“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的誠誓。然而,是否可以得到晉武帝“緩仕”的應允,李密在寫作此文時也許并無確切的把握,因而文章最后的“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就極有可能是李密真實的心情表露,而不僅僅是“表”這種文體的套話。怖懼之情的表達,讓這種拒絕少了生硬、多了彈性,給自身和晉武帝都留下回轉的余地。
在謹慎的試探中,李密一方面不惜筆墨地渲染悲苦之情,夸贊朝庭隆恩,另一方面又非常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在大力渲染與小心克制之間形成了獨特的含蓄委婉風格,頌揚與自辱、驕傲與謙卑交織統(tǒng)一。
三、士風轉變期的儒者尚柔人格
這種言語風格、表意方式是作者苦心孤詣經(jīng)營的結果,其所具有的超越歷史的說服力,源于儒家根植于人心的情感智慧,也源于李密對所處時代之脈搏的精準把握。作為當世儒者,李密的儒者“柔道”的人格氣質亦滲透至其陳情方式之中。
西晉政權建立伊始,司馬氏即以“以孝治國”為核心,企圖重塑儒家道德之權威,重建名教治世之功用。然而,立身不正的現(xiàn)實,使政權難以制定出有力維護君臣綱紀的思想準則,整個士人群體人生價值取向和是非取舍價值嚴重失據(jù),形成了不以忠節(jié)為念的道德環(huán)境。李密其時,“經(jīng)明行修、砥礪名節(jié)”之漢代士風正在向“浮華玄虛、率直自由”之魏晉士風轉化,在對待“忠孝”問題上,時人不必以“不忠”為恥,卻深以“不孝”為恥。司馬氏又缺少人格感召的力量和立身正統(tǒng)的心理基礎 ,因而在推行儒家這一思想體系時只能是重孝而不言忠。于是,不可避免地“家先于國,孝先于忠,親先于君”便成為西晉時代的儒學特征之一。正是這樣的士風背景和時代思想,李密上表向晉武帝陳請“緩仕盡孝,先孝后忠”順應了當時士風人心的特殊性。
此外,李密的儒者身份也是理解《陳情表》陳請方式、言語人格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儒家的尚柔文化、儒者的“柔道”人格氣質,在儒者群體中常常表現(xiàn)為遇事先退一步,把自己放在弱的一方的處世哲學。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董仲舒將陰陽剛柔加以人格化闡釋并推行,君臣之間被定義為陽與陰的關系,在“貴陽賤陰”原則的推動下,儒家的“尚柔文化”逐漸走上了主導地位。在這種文化的浸潤下,儒者群體的性格之中一定種下了抑守、恭順、隱忍、謙卑、退讓的因子。李密為當世大儒,在《陳情表》的行文中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謙低順媚、奴性懼威、抑守自貶,于今人視角觀之恐難以認同,然其置于當時、置于儒家的文化語境中則有其合乎倫理之必然。因此,如果一味鄙視文中的言語風格,抨擊文中的奴性順媚的人格姿態(tài),甚至于完全否定文章的文學價值,則不免又落入了另一種局限之中。
當我們以古代文學作品為依托,希望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來給予學生熏陶時,應充分挖掘蘊藏于作品中的文化精髓,同時也應認識作品背后作者的文化身份與其所處時代的歷史觀念,了解其歷史局限,從而在教學中作出適切的取舍,給予學生中正的引導。尤其面對今人觀點和歷史結論的巨大差異時,將古之人古之事置于歷史文化語境中,調(diào)和古今,不因視角僵化而終止探索,不因偏見無知而誤解苛求古人,以此消彌偏執(zhí)。
參考文獻:
[1]張海明.李密《陳情表》別解[J].求是學刊,2009,(5).
[2]吳靜濤.《陳情表》別有隱情[J].殷都學刊,1992,(2).
作者簡介:林君慧(1984—),女,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管理策略、教育文化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