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
我向來不是一個重視虛儀的人。每年生日,最多就是在家里晚餐做多兩個菜,跟老公對坐吃完,再牽手出門散個步。沒有燭光驚喜,也不呼朋引伴,因為我不覺得生日就一定跟其他尋常日子有區(qū)別。
反倒是小時候過生日要鄭重其事得多。雖然當年的中國小孩并沒有收生日禮物的待遇,大人做幾個小壽星愛吃的菜,煮一碗煎雞蛋壽面,已足夠讓小壽星歡天喜地,不過,在我的記憶中,我10歲之前,過生日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小小的儀式。
那時候我住在叔公家,每逢生日,叔公都會給我量身高。他戴上老花鏡,讓我背靠門框,“不許踮腳”,一只手壓住我的頭發(fā),一只手用一把小刀子把我的最新身高刻在門框上。然后,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鋼卷尺,拉出來,仔細地把我從頭頂量到腳底,把量出的數(shù)字寫在刻痕旁邊。隨著“嗖”一聲鋼卷尺縮回去,我的生日儀式宣告完成。
那是屬于我一個人的儀式。
長大后,雖然自己不在意,但長輩家人的生日,我每年都會匯錢或者寄禮物。對自己馬虎那叫隨意,對家人馬虎那就是不懂規(guī)矩了,不可以。同樣的,逢到我和老公過生日,我家二老也會早早地打來電話,寄來我們愛吃的家鄉(xiāng)美食。
前年,父親滿80歲。老家的規(guī)矩是男性過生日“做9不做10”,父親79歲那年沒有做大壽,我阿姨心有不甘,就一直張羅著要在80歲生日給他補上。我有一次在電話中和父親聊起這事,順口說:“辦壽宴太沒創(chuàng)意,不如你們二老去外面旅個游?”老地質工程師同志原本就是個熱愛四處游走的人,當即表示熱烈贊同。
可我們都沒拗得過阿姨。在她的堅持下,他們找了一家非常體面的酒店,辦了十幾桌酒席。但也沒有大肆聲張,請的都是家人和親戚。
壽宴上,爸爸特別開心。我后來在電話里聽著他喜悅雀躍的語氣,都有點詫異了,老人家不是和我一樣,最不愛這種繁文縟節(jié)庸俗熱鬧的場合嗎?直到放下電話,我左思右想,終于理解了這位老人家:事實上,他是享受這樣的儀式,或者說儀式感的。這一天,他滿80歲了,他邁過80年的溝溝坎坎來到今天,他收到了這么多愛他的家人親戚的祝福,他這80年過得滿足、幸福、值得……這次壽宴,就是他80年人生的一個紀念。
某次和父親一起看墨竹圖,有那么一瞬間,我仿佛心有所悟:生命與竹子,其實并無不同。竹子用一段一段的拔節(jié)來記錄生命的成長,人類用一場一場的儀式來確認生命由生向老的進程。滿月酒、周歲宴、生日……如果說儀式感能為生命的眾多瞬間增添幸福感,那么每一次儀式本身,都是生命的一道刻痕。
這些刻痕,記錄我們披荊斬棘、跌跌撞撞,遍嘗酸甜苦辣,有驚無險地活到此刻。
去年,我的小侄女滿周歲時,弟弟和弟媳為她搞了一個抓周儀式。
從視頻里看到,古靈精怪眼睩睩的小姑娘第一次抓起的是一只小提琴。按說抓周是只抓一次就好,可是小姑娘意猶未盡,眼疾手快地又抓起一支毛筆,玩味再三,放下,說時遲那時快,又抓起一只聽診器。
我看得笑起來。
小提琴,大概是今后要學音樂的意思?小姑娘的爸爸,我弟弟,讀大學時的專業(yè)恰好就是音樂。毛筆,是要學書法?小姑娘的爺爺,我父親,退休后一直在從事書法活動。聽診器?小姑娘的曾祖父,我的爺爺,雖說去世早,連我都沒有見過他老人家,可他生前的職業(yè)就是醫(yī)生??!
天意啊天意。
小姑娘現(xiàn)在快兩歲了,精力充沛,性格陽光,活潑好動。我估計她以后也不一定就會按照抓周的結果來踏上她的事業(yè)路??墒?,儀式的意義,大約就在于它留下了一份原始記錄,讓日后的你知道,自己的人生路曾經有過那么一個或者幾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