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 靜 陜西省審計廳
鄉(xiāng)村空巢老人竟然成了騙子眼中的“香餑餑”,他們敏銳地從中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商機”和市場,于是種種套路得以迅速從城市走向農村。
春節(jié)假期,我剛一回家就聽說姑姑病了,于是立即趕往醫(yī)院探望。許久未見,再加上病痛,姑姑更顯蒼老憔悴許多。一見到我,姑姑還未開口,淚珠兒先落下了。我趕緊一邊安慰老太太,一邊打聽原委。原來,幾個月以前,縣里新開了一家叫“XX人家”的店,該店顧客僅限50歲以上老年人,實行會員制組織老人們來活動,還時常給參與會員發(fā)放小禮品,有時候還組織大家免費旅游,平時也電話對老人們噓寒問暖,把老人們哄得樂呵呵的。之后,來了一位專家給老人們講課,大談公司的發(fā)展、未來的愿景、宏大的項目、超高的收益率,一切聽上去天衣無縫。在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套路之下,姑姑動心參與了投資,剛開始她還比較謹慎,只投入少量資金,果然公司信守承諾月月分紅,再后來姑姑終于沒忍住,逐漸將手頭積攢的20多萬元養(yǎng)老錢全部投入。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能猜到:過了不久公司就跑路了。后來姑姑經人指點到縣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下屬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投訴,然而中心的工作人員對于此類投訴也是束手無策,只能把案子移交給縣公安部門。公安部門對案情很重視,然而由于該案涉案金額巨大案情復雜,姑姑的錢要追回也是遙遙無期。她本來想參加投資為兒子減輕負擔,可是沒曾想,多年辛苦積攢的養(yǎng)老金全部都被騙光了。姑姑知道真相后,受不了如此打擊,一下子病倒了。我聽完姑姑哭訴,也覺得很難過:姑父早已去世,她唯一的兒子也遠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工作,姑姑之前在縣辦工廠以工人身份退休,現(xiàn)在獨身一人生活,每月退休金尚不足兩千元,平時省吃儉用,牙縫里省下來的錢,竟然全部被騙子騙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短短一條不到兩公里長的街上,竟然分布著四五家以姑姑這類空巢老人為目標客戶的店鋪,其中:有集資的、有賣凈水器的、有賣保健品的、還有兜售老年奶粉的……種類繁多,花樣也不斷翻新。所有我們能在城市里看到的類似店鋪,這里都能看到。通過只限老年人入會的會員制、以及專家講座大肆虛假宣傳、打親情牌、免費贈送小禮品、高息引誘等方式,設置消費陷阱,騙取老年人的信任和財產,種種套路屢試不爽,所有這些與城市里并無二致。
只是,相比城市空巢老人,身處人口流出地凋敝鄉(xiāng)村的空巢老人們更加弱勢:收入更低、認知能力更弱、維權意識更差、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更弱。然而,上述因素,使得鄉(xiāng)村空巢老人竟然成了騙子眼中的“香餑餑”,他們敏銳地從中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商機”和市場,于是種種套路得以迅速從城市走向農村。
無論鄉(xiāng)村還是城市,要使姑姑身上發(fā)生的悲劇不再重演,一是兒女不要回家哭窮,不要抱著啃老的想法對待老人,而應多花時間陪伴老人,鼓勵老人樹立起生活的信心;二是教會老人多花錢消費(如每周在外吃一頓飯),學會享受生活,讓老人重新感覺到自己存活的價值,過得更加溫暖和幸福;三是當地政府管理部門要關注老人的日常生活,對設局誘騙老年人錢財的非法行為,給予嚴密的監(jiān)管和有力的打擊,還老年人一個安心祥和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