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夢 薛秋 羅永成
摘 要:小學生人際交往情況會對小學生的在校生活和學習產生影響,甚至會影響其今后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本文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分析影響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設計了以培養(yǎng)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主題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為小學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提供參考,幫助提升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心理素質拓展活動 小學生 人際交往
一、引言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關系聯(lián)結,人們通過觀察學習、反思自我、完善自我來提高自我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又被稱為社交溝通技巧,是指在組織內正確處理內部和外部關系的能力。以往的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一個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他的性格也能夠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們需要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注重其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不僅涉及學生們的學習,還涉及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等多方面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夠熱愛他們的學生,他們就無法覺察到兒童和青少年的細微變化,不能全面地關注學生,就會影響到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又稱為素質拓展訓練、戶外拓展訓練、體驗式培訓、戶外訓練等,他的英文名稱是“Outward Bound”,意思就是“一艘孤獨的小船,離開平靜的港灣,去迎接暴風雨的考驗”。
心理素質拓展和體能素質拓展是不一樣的,心理素質拓展通過設計有針對性和挑戰(zhàn)性的課程,利用種種典型的場景和活動,讓團體和個體經歷一系列的考驗,磨煉克服困難的毅力、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增強團隊意識的一種體驗式訓練。通過素質拓展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活動主題,對學生的作用比只是用言語教導的方式更有效。運用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更加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更加有利于課程的開展。
二、研究目的
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分析影響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因,結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形成針對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
三、研究意義
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可以發(fā)展的,編制有針對性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對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干預,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通過參考相關文獻,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為活動的編制提供理論依據(jù)。
(二)觀察法
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反應及活動實施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活動存在的問題并做出修改。
(三)訪談法
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后,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活動內容的感想,結合成員的反饋及指導者自身的反思對活動做出調整。
四、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的設計
(一)方案的理論依據(jù)
1.發(fā)生認識論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fā)展受三個基本過程的影響:同化、順化、平衡。人類智慧的發(fā)展是通過人類主體的認知結構以及社會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經驗之間的“同化”與“順化”的相互作用(即活動)而實現(xiàn)的。他認為學習的結果是在經驗順化與經驗同化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中產生。在拓展訓練中體驗者要做的是解決活動中的各種問題,出于某種原因在各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各自的認知,這是個不斷同化的過程。在體驗后與大家分享,換位思考別人的認知與自己的差異,得到二次學習,這是適應環(huán)境并將外部活動順化為內在心理活動的過程,最終達到同化和順化的平衡。
2.群體動力學理論
20世紀30年代,群體動力學理論在美國創(chuàng)立,創(chuàng)始人勒溫認為一個群體無論哪一部分的變化都會引起另一部分的變化,因此它是一個動力整體。群體成員間的相互依賴是勒溫群體動力學的核心。勒溫的群體動力學是理論研究和應用的結合。依照研究工作得出的結果可以很好地應用于實踐,研究和應用相結合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提高。群體動力學理論意義在于研究群體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群體動力學研究為團體輔導中氣氛創(chuàng)造、群體凝聚力的形成以及教師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指導,為團體輔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二)活動方法
1.游戲法:主要為團隊游戲。團隊游戲是指團體成員共同協(xié)作完成任務的游戲。團隊游戲可以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幫助團隊成員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然后在游戲中展現(xiàn)團隊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能力。
2.分享法:活動開始前教師將活動的內容、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清楚地告知學生?;顒又薪處煴M量不講,不參與活動討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每次活動結束后,教師只對要點進行總結,主要讓學生自己來分享自己的活動感受,讓學生在分享交流中共同成長。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活動反饋法:可以通過學生填寫紙質反饋,或者在每次活動完成后,讓學生對活動的設置進行反饋,如活動的時間設置、活動內容、活動順序等,教師可以方便及時地對活動進行調整。
(三)團體目標
1.整體目標:培養(yǎng)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小學生人際交往情況,促進其自我成長。
2.具體目標: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自我能力的正確認知,幫助其學會合作交流、懂得尊重,提高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人際交往觀。
3.階段目標:第一次階段:使學生之間重新認識,介紹活動目標和活動規(guī)則,形成良好的群體契約;第二次階段:培養(yǎng)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成員正確自己,同時增強其自我開放的主動性;第三階段:完成團體的具體目標,促進成員相互溝通的程度,訓練其主動合作交流的能力,繼續(xù)鍛煉其人際交往的能力;第四階段: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觀,懂得人際交往既要重視他人,更要重視自己,找到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
(四)基本思路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之前,我們要先針對這一觀點,設計了“我是誰”“獨一無二的我”“我和我”“夢的我”這四個活動來幫助學生促進對自己的認識,深化對自我的了解,學會自我開放,更好地融入團體。其次,我們設計了“快樂其實很簡單”“交朋友的秘訣”這兩個活動來幫助同學們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培養(yǎng)同學們主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意識。最后,人際交往離不開互相尊重。但是由于小學生的發(fā)展不夠全面,他們還無法意識到什么是尊重以及如何尊重他人,所以我們設計了“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尊重”“尊重的力量”這兩個活動來幫助同學們認識到尊重對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五)具體的方案設計
五、結語
可以根據(jù)學生在活動期間的參與狀態(tài)對活動進行評估。如是否形成良好的團體契約、是否積極踴躍地參與活動以及學生對活動的反饋等,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觀察的結果評估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有效性,并及時進行調整。活動結束后,通過學生們對活動的反饋來進行評估:一方面,可以通過溝通、訪談和問卷的方式獲取反饋,包括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活動、活動的銜接過程、對活動的意見和建議、自己的改變及團體中其他成員的變化、自己的看法和體驗等;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標準化量表(例如人際調查問卷)對其進行評估,以衡量學生在事件發(fā)生前后的參與變化?;顒咏Y束一段時間后,可以通過后續(xù)調查進行評估。人際交往與團體凝聚力、心理健康水平等多方面密切相關,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最主要是看能不能將活動中所涉及的內容內化到學生的內心,并運用到生活中??梢栽诨顒咏Y束一段時間之后,通過學生自己及身邊同學的反饋,看看學生們有沒有正確地認識自我、其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人際交往狀況是否得到改善。
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是提高小學生的自我認識,發(fā)展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也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設計有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是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桑偉林.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大學,2010.
[2]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志輝等.論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拓展訓練[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1,18:136—137.
[4]黃大志.拓展訓練對大學貧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以廣西工學院貧困新生為案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
[5]張新奎.團體輔導對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