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通
大學生已是成人,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非常獨立的自我意識,但由于在體育知識方面的缺失,多半同學很難對自己的體質健康進行科學而有效的管理,甚至有些學生尚不能進行正確的歸因,在國家“健康中國”目標體系下學校體育仍然任重道遠。據(jù)此,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樹立鮮明的問題意識,以自身的體質健康與自我管理能力為導向,以相關理論知識學習與運動體驗為基礎,以長期的運動參與及習慣培養(yǎng)為手段,認清體質健康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嘗試以“運動處方”思想為指導,深入挖掘運動處方知識性、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精確性、靈活性、多樣性、思辨性價值,促使大學生進行辯證思考,進而實施科學的體質健康的自我管理。運動處方本身也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在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具有較高價值[1],其基本宗旨可理解為以處方的形式設計運動訓練活動中的量、強度、時間、節(jié)奏等要素,使之科學配置,實現(xiàn)教學訓練效果最優(yōu)化。據(jù)此,可以大學生體質健康處方化自我管理的主導思想、處方化自我管理的實施路徑及體育文化素質提升三個主要視角,實現(xiàn)大學生知識與運動技能學習、運動體驗、反思與提高三個緊密相聯(lián)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用運動處方思想將這些方面融合起來,科學運用到大學生體質健康處方化自我管理中去,發(fā)揮各要素的積極作用,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開辟新路。
眾所周知,西方運動處方思想源于上世紀50年代,我國運動處方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萌芽于原始社會,經秦漢兩晉南北朝,到宋元走向興盛,鴉片戰(zhàn)爭停滯,新中國成立后系統(tǒng)發(fā)展[2]。每一個運動處方都有其獨特的邏輯性和思辨性,都需要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其理解,符合大學生追求真知的心理特點,這些為運動處方思想走進大學生體育生活奠定了相對堅實的文化基礎。在此前提下,學校應加強相關課程建設,可嘗試把近年來比較流行的健身健美運動作為體能訓練項目基礎引入課堂,將其作為運動處方的載體,鼓勵學生在運動實踐的基礎上認識身體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多半在中學階段體育運動與健康常識就已有缺失的大學生而言,較能體現(xiàn)“真義體育”思想的健身健美訓練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實用性,能更好的完成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使命。以此為參照,嘗試用運動處方思想指導運動實踐,突出大學生體質健康導向的戰(zhàn)略地位,促使他們進一步強化體質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識。事實上,大學體育參與的內因及健身效果幾乎完全取決于學生自身,僅靠學校管理或者強制性要求很難發(fā)揮長效作用,所以大學生自身的健康觀念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識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而且每一個運動處方就是一個微型知識系統(tǒng),實用性和思想性兼?zhèn)?,很容易在運動實踐中運用,因此在大學生在體質健康的自我管理思路和策略上可從運動處方思想中尋求借鑒。
大學體育課堂應重點解決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指導思想、運動處方實施措施及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的問題,更是“健康中國”戰(zhàn)略在校園實施的重要保障。在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指導思想方面應清楚,大學體育是以中學階段體育教學為基礎,而中學階段是學生最繁忙最辛苦的階段,體育課作為非主干學科,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大學階段還要為之再“補課”,幫助學生完善自身體育運動知識、技能體系,提升他們的參與健身運動的自覺、自信。在課堂教學中還要目標明確,以問題為導向,重視大學體育的知識地位和育人屬性,實現(xiàn)運動處方理論與身體訓練實踐的結合,為學生確立多個適合他們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運動訓練模式。在育人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大學生基本生活節(jié)律的基礎上重視對他們內因的喚醒,充分調動他們探索意積極性。在運動處方的實施措施上,應深入解讀運動處方思想。運動處方思想體現(xiàn)了體育健身知識、運動體驗與心理教育的結合,每一個處方都是動態(tài)的可變化的運動健身模式,適合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采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運動處方庫建設??蓞⒖俭w育學、醫(yī)學的相關知識,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梳理一定量的體能、各專項技能訓練、放松、日常保健及不良心理現(xiàn)象矯正等類處方,進一步系統(tǒng)的總結最實用的知識點。此外,結合當前運動健身的休閑時尚化發(fā)展趨勢,采用全新的邏輯方式構建學生自身知識能力體系。突出知識點在處方中的內在邏輯性和運用的時序性,在教會學生反思的基礎上實現(xiàn)體醫(yī)結合,提升學生身體認知與自覺運動意識。在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方面應力爭實現(xiàn)體育運動健身知識的點、線、面、體的有機有序結合。使學生在運動實踐中嘗試采用運動處方思想,對運動的量、強度、實施步驟、技術細節(jié)等各方面都能做到較為精準的控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習習慣、方法培養(yǎng)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生知識、技能、能力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開放性。
在學校體育中,課外訓練與比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大學生也常將其作為休閑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為此學校體育應在多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在抓好校園體育社團建設方面,制定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重視大學生的運動體驗,引導他們重視反思和總結,提升對不同類型運動處方的認知水平。同時應注意社團組織結構、成立與審批制度、資金來源、社團活動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內容[3]。大學生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在繁忙的學習和生活中統(tǒng)籌好自己的時間,為社團活動健康開展提供重要條件。在引入時尚運動項目方面,應結合人的成長規(guī)律,在社會健身健美運動影響下強化大學生的頸部、腰部及下肢肌肉和力量訓練,并和學校體育中的大運動結合,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健身方案,塑造健美體型,因而,大學可認為是體質提升及終身體育體育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此外、還應針對性設立體能類運動項目。結合學生體質狀況及現(xiàn)階段的目標任務將長距離跑、短距離跑、拉伸運動、健身徒手操作為必修項目。從身體素質提升的角度講,這些包括速度、耐力、柔韌、力量、靈敏、協(xié)調等方面的素質,為運動處方思想的融入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在比賽方面,學校應協(xié)助組織好各類小型比賽。構建“以賽帶練、以賽促練”的長效機制,在球類、田徑、武術、舞蹈藝術類等項目上嘗試采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競技精神,并以此為載體塑造和傳播校園體育文化。
以人為本的大學體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一項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外活動中已是重中之重,運動處方思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體育專業(yè)知識相對較差的學生更好的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這就要求學校體育要宣講運動處方的意義。課外體育活動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學生體育素養(yǎng)主要包含學生的健身觀念、運動知識與技能、健身與生活習慣等方面,也直接學生課堂學習、課外訓練與比賽的效果,還能指導學生成為終身體育人口。終身體育與健康教育、技能教育、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有著密切聯(lián)系[4],運動處方思想也能和這幾方面很好的融合。在參與手段與考核形式上,要求學生自覺練習,采用定期抽檢、手機終端監(jiān)測、班級內部自查等方式,保障學生的參與率和出勤時間。當然,學校還應結合自身情況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與激勵機制,提升教師組織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健康中國”目標體系接軌。此外,還應鼓勵學生重視課外作業(yè),認真完成課外作業(yè)能促進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獲得科學的運動體驗,并自覺進行課外學習和交流,在反思中提高,在運動處方思想的指引下將各方面積極因素結合起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效果最優(yōu)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可參照文化的基本結構理論將其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態(tài)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就物質文化而言,應積極制作各類宣傳標語,營造物態(tài)的校園足球文化環(huán)境,重視場館器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凸顯大學體育在保障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基礎地位。在制度文化方面,美國大學可作為參考。美國大學體育主要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大學體育文化是組織文化的典范[5]。制定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做到獎懲分明,重點關注大學生體育健身運動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將運動處方思想寫進相關制度中,尊重學校體育的知識地位。結合多數(shù)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制定出相對具體詳實的目標體系,進一步完善實施方案,將各項目標措施貫徹到位,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立足行為文化,在運動處方思想指導下規(guī)范學生的課外訓練活動,強化他們的競技意識,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足球運動習慣,鼓勵學生在運動體驗中反思與提高。在心態(tài)文化方面,尊重并不斷強化運動處方思想的基礎地位,將其作為大學體育工作科學性、針對性、精確性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之一,在此基礎上重視相關理論及技能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足球運動思想。
在大學體育課程體系中,運動處方只是一個基礎概念,并未引起大學生的足夠重視,在當前“健康中國”戰(zhàn)略目標下但其實踐意義和思想價值不容小視。運動處方是一系列實用性很強的微觀的知識系統(tǒng),眾多運動處方的結合能構筑相對嚴整的知識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近幾年來,幾乎全國各地的大學體育都大大提升了以體質健康為主導的體能在學校體育中的基礎地位,在教學實踐中已取得較好的效果,學校體育人口迅速提升。在運動處方思想啟示下大學體育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值得期待,相關的研究與設計尚需進一步跟進,運動處方在大學體育中的運用仍需再接再厲,相關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思路與模式引起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