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杰
城鄉(xiāng)結合部流動人口的體育認知與健身參與度研究
孫錫杰
(蘇州科技大學 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5009)
流動人口的健身參與對國家實施全民健身工程具有重要意義。城鄉(xiāng)結合部流動人口的體育認知較淺,體育鍛煉沒有生活化,社區(qū)內體育健身設施不夠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影響力不夠,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調查分析,找到適合流動人口健身的對策,為流動人口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參考。
城鄉(xiāng)結合部;流動人口;體育健身;融合
蘇州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吸引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流動人口在城市中依據親緣、地緣和業(yè)緣集中在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形成流動人口聚居社區(qū)。流動人口作為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還引起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遷,流動人口對于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全局和順利推進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流動人口的健身問題成為新時期全民健身計劃推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流動人口的健身參與對國家實施全民健身工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研究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流動人口的體育認知以及健身參與,以此了解城市流動性人口體育健身的現狀,為加快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和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供參考依據。
閱讀國內外人口學、社會學、教育學、體育學、心理學等書籍和研究文獻,通過查閱國內外的有關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流動性人口的社會特征和健身需求,了解流動人口的心理和健身狀況。
通過問卷對蘇州市流動性人口進行調查,發(fā)放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86份,對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流動人口采取深入調研,了解流動人口體育健身狀況。
對政府行政官員、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工作人員等進行訪談,了解目前蘇州市流動性人口體育健身的意愿和存在問題。
對數據進行歸類,運用統(tǒng)計軟件對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全民健身不僅有利于人們形成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理,更有利于社會成員間的良好互動。在“體育健身對您生活質量有影響嗎”的調查中有32.6%的流動人口認為會有一定的影響,58.5%的流動人口覺得影響不大,8.9%的流動人口認為沒有影響。流動人口受自身文化素質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對體育鍛煉的社會價值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體驗,對體育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認識較淺。在“全民健身運動參與情況的調查中”,有7.5%的人表示經常參加當地社區(qū)組織的一些體育活動,有34.2%的人偶爾參加,45.6%的人根本沒有參加。流動人口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的流水線工作,工作強度大,作息不規(guī)律,下班后精疲力竭,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很難將體育鍛煉生活化和規(guī)律化,還有一部分流動人口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體育和健身的觀念相對滯后,來到城市受到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不能如愿進行體育健身活動。流動人口缺乏運動技能,運動參與較少阻礙了與社會成員間的交流和互動,延遲了對城市生活的融入。
調查中發(fā)現,在空閑時間“愿意接受免費健身指導”的流動人口占46.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觀念的影響,流動人口群體在城市健身氛圍的耳濡目染下,追求生活品質的意識在逐漸增加,對健身的理念和體育鍛煉的價值有了初步的了解,對自己身體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沒有必要進行體育指導”的占34.0%,“無所謂”的占19.6%,調查中發(fā)現,這部分流動人口群體剛剛步入城市,由于自身學歷層次較低和受地域、習俗方面的影響,長期的農村生活使其形成了一套較為穩(wěn)定的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價值觀念,認為勞動就是在進行體育鍛煉,影響制約了其對體育參與的觀念和行為,導致了其對體育社會價值的認識不足。
2001年8月7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yè)標準》,這一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是加強和規(guī)范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隊伍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全民健身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健身活動的組織者,在群體性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科學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對于社會體育的進一步社會化、科學化、產業(yè)化和法制化都將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發(fā)揮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體育發(fā)展的質量、深度與廣度。蘇州市非常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yǎng)工作,截至2017年6月,蘇州市已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5000人。但是在調查中僅有32.6%的流動人口知道自己身邊有健身指導員,47.2%的流動人口認為沒有社區(qū)體育指導員。體育部門為社會培養(yǎng)了很多的體育指導員,但在調查中流動人口卻覺得身邊社會體育指導員很少。主要原因有,首先,社會健身指導員大多數集中在城區(qū),流動人口居住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健身指導員的數量相對較少,另外,流動人口群體的作息時間不固定,經常是早出晚歸,平時很少到社區(qū)、廣場等健身場所活動,導致流動人口群體對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夠熟悉。20.2%的流動人口不知道自己身邊是否有健身指導員,說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影響力不夠,在社區(qū)中開展的體育活動較少,組織宣傳的力度不夠。
表1 社區(qū)體育文化發(fā)展情況
體育文化較好一般不好或沒有 百分比12.4%35.6%52.0%
體育文化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加快推進體育文化建設,對于深入宣傳落實黨和政府體育的方針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表4可以看出,流動性人口認為居住社區(qū)體育文化發(fā)展情況較好的占12.4%,一般的35.6%,52.0%的流動人口認為居住社區(qū)體育文化宣傳較少或者沒有。
由于流動人口居住小區(qū)大都屬于老舊社區(qū),公共活動空間少、社區(qū)管理不到位,體育宣傳設施較落后,體育宣傳內容更新慢,社區(qū)體育基礎設施的管理專業(yè)化不到位,對損壞的體育宣傳設施不能及時檢修,很多流動人口反映居住社區(qū)進行體育相關知識宣傳和培訓的活動較少。
另外調查中發(fā)現,流動人口文體娛樂生活匱乏,流動人口余暇時間大多選擇睡覺、聊天、打牌、看電視等消遣活動,對于其他文化休閑方式如讀書看報、體育健身活動等卻不能如愿參加。一方面由于流動人口工作時間長且強度大,作息時間不固定,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體育鍛煉,另一方面,流動人口缺乏體育文化的影響與熏陶,即使有余暇時間,也不會主動參與健身活動。
表2 企業(yè)開展體育活動情況
開展情況經常一般較少或沒有其他 百分比8.4%25.6%57.2%8.8%
從表2中可以看出,經常開展體育活動的企業(yè)僅占8.4%,25.6%的企業(yè)開展體育活動情況“一般”,57.2%的企業(yè)較少或沒有開展體育活動,可見,大多數企業(yè)開展職工體育活動情況很不理想,絕大多數用人單位組織體育健身活動,報名參加者多為有學歷、有運動技能的大學生,沒有將缺少運動技能的流動人口群體進行提供體育健身方面的培訓,對職工體育健身的宣傳、組織和引導沒有進行分層次等區(qū)別對待,健身體系不完善。由于得不到體育專業(yè)技術指導,大大降低了流動性人口健身的動機和愿望,鍛煉行為和鍛煉效果不夠理想。
表3 流動人口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障礙
參加體育鍛煉的障礙因素比例 沒有時間42.8% 缺乏場地設施24.3% 沒人組織17.6% 沒興趣11.0% 其他4.3%
影響流動性人口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中占第一位的是“沒有時間”占42.8%,流動人口和城市居民相比,還處于為生活奔波階段,流動人口大多從事臟、累、差等體力勞動,工作的性質以第二、第三產業(yè)為主,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較長,余暇時間相對不足,在政府監(jiān)管力度不夠的情況下,企業(yè)、雇主超時加班等侵犯流動性人口權益的現象仍然存在,時間的不確定性為參與體育活動帶來了諸多不便,嚴重制約了流動性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排名次之的是“缺乏場地設施”,除了工作壓力等生存條件限制外,體育健身資源缺乏和健身器材的單一、破舊也是影響流動人口參與體育的因素。在調查中,蘇州部分公共體育場所和學校正在逐步實行免費或低收費向群眾開放,但大型體育場館大部分位于市區(qū),距離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較遠,受距離和開放時間等因素影響,并不能成為流動人口日常健身的主要場地,流動性人口聚居地大都在城鄉(xiāng)結合部或老舊社區(qū),建設初期的規(guī)劃不合理,社區(qū)內健身設施缺乏或不夠完善,僅有的健身設施面臨著老化、維護不善等諸多問題。當流動性人口有健身需求的時候,卻苦于沒有健身器材和健身場所,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健身配套設施的短缺難以滿足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需求和激發(fā)人們鍛煉的欲望。
排名占第三位是沒人組織,占17.6%,因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體育健身指導員相對較少,流動人口作息時間不固定,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相對較難,流動人口缺少體育健身氛圍的熏陶,導致流動性人口鍛煉的積極性不高,選擇“沒有興趣”占11.0%,流動人口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體質處于最佳時期,他們因身體健康而覺得體育鍛煉可有可無,另一部分流動人口希望參加社區(qū)舉辦的各種體育活動,但卻找不到適合自己參加的項目,對社區(qū)僅有的少量破舊健身器材感到枯燥乏味,長此以往,會消弱流動人口鍛煉的積極性。
3.1城市體育職能部門應加大全民健身宣傳力度,創(chuàng)造良好的全民健身環(huán)境,不斷提高流動人口的體育鍛煉意識,引導流動人口形成積極、健康的體育鍛煉行為,實現體育鍛煉行為在流動人口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積極效果。
3.2建立、健全各級各類體育健身組織。組織人員對城鄉(xiāng)結合部社區(qū)流動人口進行調研,了解流動人口所需要的體育項目和適宜的活動方式,如可通過早晚鍛煉點、輔導站教授相應的體育項目,突出社區(qū)體育的科學性、趣味性、健康性和休閑性。
3.3 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力度,實行登記、掛牌、排課制度,對服務對象進行調查,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采用責任制和考核制,對開展好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表彰和大力宣傳。根據社區(qū)體育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體育指導員隊伍,不斷提高他們的指導水平,以適應全民健身活動不斷發(fā)展的需要。
3.4 城鄉(xiāng)結合部社區(qū)體育場地和設施的配套情況還不能滿足流動人口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城鄉(xiāng)結合部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短缺仍是制約其社區(qū)體育文化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
3.5 政府要加大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體育經費投放力度,加大高密度流動人口聚居區(qū)及社區(qū)的健身設施的建設力度。在新建場地上要考慮流動人口體育健身的需求,要利用好江、河、湖畔等自然資源,使之與群眾健身更好結合。
3.6 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應將外來流動人口納入城鄉(xiāng)體育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在流動人口中成立體育社團組織,調動流動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保障流動人口參加體育活動的基本權力。
3.7 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要因地制宜,多元化開展體育健身活動,體育活動內容應開展小型、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為主。
3.8 提升城鄉(xiāng)結合部流動人口聚居區(qū)公共體育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文化服務均等化。社區(qū)體育文化建設應當考慮流動人口的需求,流動人口缺乏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了解,社區(qū)應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活動中心、宣傳欄對流動性人口體育與健康知識進行宣傳和教育。通過舉辦體育講座、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墻畫、體育展板等形式引導城鄉(xiāng)結合部流動人口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體育運動參與目標,從而更加有效地參加體育鍛煉。
3.9 探索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新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增強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發(fā)展力量和創(chuàng)新運行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興建體育設施。鼓勵轄區(qū)內的企事業(yè)單位的體育健身資源進行開放,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等盡可能多的開放免費、低價的公共體育鍛煉場所,滿足流動性人口多層次的體育健身需求。
[1]段成榮.中國流動人口研究[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1.
[2]http://www.suzhou.gov.cn/zwfw/jycy_13174/zyjn_13274/201706/t20170623_881005.shtml.
[3]陳剛.重新確定新時期體育文化觀推動江蘇體育發(fā)展邁上新臺階[J].體育與科學,2016,37(1):1-3.
[4]代金明.城鄉(xiāng)結合部社區(qū)流動人口的體育管理體制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8,30(2):35-38.
[5]林晞.底層社會與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17(5):37-39.
[6]陳華,徐飛.安徽省城鄉(xiāng)結合部社區(qū)體育文化建設現狀調查分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1(4):79-83.
[7]http://news.youth.cn/gn/201511/t20151127_7354137.html.
On the Sports Cognition and Fitness Particip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N Xijie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china)
孫錫杰(1978—),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