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
2018年6月28日下午,邗江區(qū)新家庭教育實驗《家務勞動指南》發(fā)布儀式舉行,同時也給所有的孩子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假期作業(yè):做家務。我有幸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為我們分析了這樣一個現(xiàn)狀:30年前,孩子會做家務是最平常的事,而現(xiàn)在,孩子會做飯卻能上電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哈佛大學的學者經(jīng)過20多年的跟蹤研究也發(fā)現(xiàn):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后的失業(yè)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舍得用孩子,關乎孩子一生的成才與幸福,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按笕送艘徊?,孩子進十步,父母舍得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才會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歷練生活技能、生存能力,感受父母的辛勞,感恩父母的愛,更能在體驗中收獲成長,培養(yǎng)出終身受益的習慣和素養(yǎng)?!甭犃诉@樣的分析,對我的觸動很大,當時就在思索,我應該怎樣改變呢?回想孩子的成長過程,難道現(xiàn)在的孩子真的不想做家務嗎?其實不然。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會跟在家長的后面,家長做什么,孩子也會跟著做什么,比如家長在洗衣服,孩子也會興高采烈地過來一起幫著洗;家長洗碗,孩子也會跟著一起洗,可能當時在孩子的眼中,做這些事情更多的像是在游戲,可是家長們總會擔心孩子把自己的衣服鞋弄濕了,把碗打碎了,讓孩子離得遠遠的,就在家長這樣的“溺愛”中,孩子也就不會再來幫忙了,久而久之,也會自然的認為這些事本來就應該是家長做的事,跟我沒關系。有了這樣的感悟,回到家后,我做了這樣一個決定,讓孩子每天至少做一件家務活,比如晾衣服,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下面是孩子寫下的隨筆:
暑假開始了,我以為我又可以領到我的零花錢了,可這次老媽沒有直接給我,而是讓我每天負責把洗衣機里的衣服晾起來,原因是已經(jīng)放假了,零花錢不能免費給了我,得為家里承擔點家務來獲得報酬。好吧,反正假期在家也沒什么事,而且每天看老媽晾衣服速度很快,應該不難,于是我就爽快地答應了。誰知第一天就把晾衣服這件事忘的一干二凈,在老媽的提醒下,我才想起來,趕緊去洗衣機里取衣服。“衣服怎么這么多呀,要是只有一件就好了!”我在心里嘀咕著,我也不管晾的怎么樣,想著趕緊晾完就完事了。我胡亂晾了一通,衣服終于全部上架了。老媽過來驗收成果,一看到她的連衣裙就笑的合不攏嘴,我莫名其妙,一問才知道,原來我把老媽的連衣裙晾成了半截裙,我也忍不住笑了出來,還為自己辯解:“我又沒穿過連衣裙,不會晾?!崩蠇屨f:“不會晾不要緊,我們可以學呀?!庇谑抢蠇岄_始交我晾衣服的方法,比如內衣內褲該怎么晾,襯衫、外套、裙子怎么晾,開衫和套頭的晾法還不一樣,褲子又該怎么晾,有褶皺的要怎么辦……聽了老媽的話,我頓時蒙了,原來晾衣服也有這么多的講究呀,看似簡單的事情,想要做好還真不容易呢。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還是有時記得有時會忘記,有一次晚上準備洗澡了,我才想起來衣服還沒晾呢,趕緊去拿衣服晾起來,晚上老媽洗澡發(fā)現(xiàn)衣服還濕著呢,問我怎么回事???我只能老老實實回答“忘了”。沒想到老媽并沒有批評我,只提醒我以后記得就行,我頓時覺得輕松了很多。好在過了幾個星期我漸漸習慣了,晾衣服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老媽有時也會夸我做事更有責任心了,心中還是挺開心的。不過有時我也會覺得煩,每天晾衣服每天晾,都做一樣的事,真無聊,每當這個時候,老媽就會督促我去完成,沒辦法,誰讓這是我答應的事呢,我雖然不情愿,但還是去晾了。
每天晾下衣服,看著是件稀松平常、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可是經(jīng)過這一個暑假,我深切體會到想要做好一件事,看著再簡單的事也是不簡單的。要能持之以恒不放棄地做下去那就更難了。我每天就做了這么一件事,還經(jīng)常出狀況,更何況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每天要做家里的那么多事,還有條不紊,我要學的還很多很多。
對于孩子的教育,其實我們家長要做的還有很多,當孩子出現(xiàn)厭煩情緒不想做想偷懶的時候,需要家長的及時調節(jié),以幫助他們度過瓶頸期,比如這次孩子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有一天衣服很遲了都還沒有晾,提醒他幾次需要晾衣服了,可還是沒有動靜,總是以“等一下”為借口一拖再拖,我差點火冒三丈,后轉念一想,何不換一種方式呢?于是我說:“我?guī)湍悖湍阋黄鹆篮脝??”這話一出,孩子遲疑了兩秒,立刻放下手上的東西跟著我一起去晾衣服了,不但沒有不開心,反而跟我有說有笑,不一會兒,一盆衣服就在和諧的氛圍中晾好了。原本要展開的一場母子對抗戰(zhàn)就在這種春風化雨般的言語中順利規(guī)避了,效果出其的好,這也使我深思,對于孩子的教育,打罵雖然效果直接,但不能長久,培養(yǎng)不出孩子的責任感,有時反而會起逆反心理;對孩子太嬌縱,孩子一味想著接受,不懂付出,也培養(yǎng)不出責任感,正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所倡導的“和善與堅定同行”。
世上所有的事原理都是相通的,從孩子的文字中,我還是能體會到孩子的改變的,事情雖小,可卻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要改變我和孩子之間交流、溝通的方法,我們要培養(yǎng)的孩子是自律、有責任感的孩子,而不只是個學習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