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婷
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目標。所謂核心素養(yǎng)指的就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為他們的發(fā)展起到輔助作用的,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一個重要的品質。閱讀教學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探索出有效的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
閱讀是最基本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也是學習語言學科必須要學習的內容,可以說,每一次語文教學都要通過閱讀來輔助,要在閱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的增加了解、獲得感悟。例如在學習水滴石穿的啟示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文章中出現(xiàn)的滴水石穿這個成語,為學生們講解其中蘊藏的道理,告訴學生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應該輕言放棄,而是要持之以恒,只要能夠不斷的堅持,最后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在這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進行額外的拓展,延伸出許多相近含義的成語或是反義詞,例如,磨杵成針就是一個近義詞,半途而廢就是反義詞,這樣的延伸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當然,如果想讓學生完成更加有效地閱讀,那么就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變得愛閱讀,享受閱讀。例如在學習課文變色龍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變色龍,在不同的顏色背景下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變色龍的變化規(guī)律,讓他們明確變色龍的變色原因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來。在課下很多學生想了解變色龍的更多知識,并且還查閱了其他的一些動物資料,認識了更多與變色龍類似的,能夠通過改變自己顏色的形式來保護自己的動物。教學過程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就是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從而帶動他們的聽覺、觸覺、視覺,用多個感官來真實的感受,從而增強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
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于掌控文章的內容,明確這篇文章的含義和價值。但是對于小學生們來說,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不足,學習能力也不夠強,甚至憑借自己的能力完全了解文章的內涵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將課堂知識完全理解、內化吸收,積累自己的語感。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學生必須要背誦足夠數(shù)量的經(jīng)典詩文,其中包括了現(xiàn)代的、當代的、古代的、國內外的,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此在必要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背誦。但是如何有效的背誦才能夠確保這些閱讀的內容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真的了解其價值呢?關鍵的要素還是在閱讀,教師只有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語感,將自己代入到文章的情景中來。例如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一篇古詩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反復的進行閱讀,并且還可以將整篇古詩分為幾個層次,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學生自己心中的詩人想要傳遞的想法,以及他寫下詩時的心情,這為他們日后學習類似的古詩也有很好的幫助。通過語感的培養(yǎng)來帶動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這樣的方式需要長期堅持,不斷的積累,一旦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了,那么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自然就增強了。
對于小學生來說,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也是激發(fā)他們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要為學生合理的安排時間,不斷的激發(fā)他們閱讀的熱情。例如可以為學生制定一個朗讀計劃,計劃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安排的閱讀時間不要過長,低年級的同學閱讀的時間可以是每天十分鐘,二年級要略長一些,一直到高年級,每天必須要保證40分鐘以上的閱讀時間。其次,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閱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領悟經(jīng)典文化,古今中外名著的價值。閱讀其實并不是簡單的識字,正確的閱讀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對于閱讀的熱情,那么交給他們朗讀的方法就是水到渠成,順水推舟。小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較弱,因此教師可以先為他們示范,讓學生明確閱讀的時候首先要做到使用普通話,尤其是在一些方言使用較為廣泛的地區(qū),例如四川、重慶。其次,要讓學生在朗誦時帶有一定的感情,要做到聲情并茂,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要做到反復的朗讀,加強情感的共鳴和閱讀的體驗。這種誦讀與一般的朗讀有一定的差別,必須要建立在充分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細細的品味,有感而發(fā)。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在閱讀完自己最喜歡的片段或是文章之后,寫下新的體會,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獲得的體驗全都記錄下來,深化教學價值。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的利用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增強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