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佳 陳喜鳳
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2010年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顯示,至2010年11月1日畬族人口為708651人。其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 福建省寧德地區(qū),以及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區(qū)。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無文字,通用漢文。由于沒有形成自己文字,所以在古代時期,畬族在教育子女和傳承本民族文化時,有自己的獨特方式。
縱觀畬族教育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成傳統(tǒng)歌教、私塾教育、民國時期的教育和建國以來的教育。在下文中,將按照時間由遠及近對畬族的教育發(fā)展情況進行簡要介紹。
在明代以前,畬族一直過著游耕圍獵的生活。崖處巢居,耕山而食,率數歲而一徙就是他們生活的真是寫照。由于長期居住在邊遠山區(qū),交通不便,與外界聯(lián)系少,畬族雖然有形成自己的民族語言,但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盡管如此,畬族人也采用了其特有的方式來傳播知識文化和教育子女,并形成了這個民族的特色文化,如“歌教”?!案杞獭庇直环Q為“歌言”,是畬族傳播知識、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特殊手段。一直以來,正是靠著“歌教”肩負起民族傳統(tǒng)教育的功能。傳統(tǒng)畬族“歌教”題材主要分為宗教歌、講古歌、情歌、習俗歌、農事歌等幾大類。每到重要節(jié)日或農閑季節(jié),畬族人就會組織歌會,通過歌會進行交友及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故事。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歌教”內容有相當大程度的擴展,畬族的一些“歌教”創(chuàng)作群體將漢族的章回小說、評話唱本改編成了唱本,形成了本民族的“歌教”,這一新題材后來被稱為“小說歌”。
在明朝時期,畬族人口大量遷徙于閩東,到了清朝初期,朝廷開始采取了“編圖隸籍”、“編甲完糧”戶籍制度,才使畬族結束了過去的生活方式,逐漸穩(wěn)定了下來。隨著生活的日漸穩(wěn)定,財務的不斷積累,自身生活條件也不斷提高。在長期穩(wěn)定生活中,畬與漢兩族和諧共處,交往日益加深。在交往過程中,畬族的民族文化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其原有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等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出現(xiàn)了漢化現(xiàn)象,從原來獨立的文化整體變換為畬漢交融的文化體系。在這時期,畬族不斷向漢族學習,建祠、祭祖等漢族文化活動也出現(xiàn)在畬族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在這時期,畬族人也慢慢意識到了正規(guī)的、符合時代需要的教育對于促進家族昌盛,民族文化繁榮具有極其重要作用。這時期,家族教育的標志——私塾開始出現(xiàn)了。由于人口分布不同及生活水平上存在的差異,各個畬村開展私塾教育的形式也存在差異。有先生在自家設館招收學生;有一些富裕的畬族人士在請私塾先生到家教授其子女讀書的;對于人口數量少的村落,則是一村或一村聯(lián)合起來共同出資開辦村塾。私塾的大量出現(xiàn),逐步形成了與漢族鄉(xiāng)村相似的耕讀并舉文化。為了適應科舉制度,私塾的教材內容主要以儒家為主、畬族特有文化為輔。教材主要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論文》等。私塾教育為畬族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為畬族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對促進畬族教育發(fā)展和文化傳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清朝末年,隨著外國侵略者的入侵,國門被迫打開,國內有志之士為了抵御外強,迫切要求清政府變革。在這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清政府被迫廢除了科舉制度。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育內容,采用注入式個別教育的教學方式為主的私墊教育也與現(xiàn)代化教育脫節(jié)。因此,在這時期畬族的私塾教育不斷地走向沒落。學校教育形式開始逐步取代私塾教育。
畬族鄉(xiāng)村的學校教育始于民國初期,在1912年的民國元年,當時的中央政府相關部門提出要學校教育,認為私塾教育已經不符合時代需要,在小學發(fā)達以后,應該歸于消滅。在1914年相關文件草案中提出,對私塾要采取獎勵機制,以期望能慢慢轉變?yōu)閷W校。根據當時中央政府的指導思想,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確實可行的政策。如在民國16年,福建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全面整治私塾教育,對畬族私塾登記核對,對不合格的要給予取締,對于改良后的私塾則通過某種形式轉變?yōu)樾W。在政府的努力下推動下,畬族的私塾減少了,新式學校增多了,凡是有學校存在的地方,附近的私塾幾乎處于停歇狀態(tài)。在教學內容上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廢除了以前所教授的儒家內容,改為傳授國文、算術等。由于時局動蕩和勞動生產需要,各地的學校辦學時斷時續(xù),畬村的辦學情況也是如此。由于畬族人的生活相對來說也更加拮據,無力供子女上學,所以盡管學校教育符合時代需要,適應社會發(fā)展,但是畬民接受的學校教育的機會還是比較少,對畬民提高知識文化水平的作用還是有限的。
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采取不同以往的民族政策。在其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就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確實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在民族教育問題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多方面促進畬族教育的發(fā)展。具體采取的措施有:
A.開展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掃盲運動。在1949年,中國國民文化素質十分低下。為扭轉這種形式,黨和政府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確定開展掃盲教育。畬族人居住地區(qū)的地方政府嚴格貫徹落實了中央政府的決策,在管轄區(qū)域內大力開展掃盲運動,努力提高畬族人的知識水平。
B.為畬族村落合理配置教師數量。為了能盡快提高畬族的教育水平,首先,地方政府專門從漢族中選調一批優(yōu)秀教師到畬族學校從事教學。其次,開設畬族教師輪訓班,對其進行專門培訓,以提高其教學水平。再次,提供一些短期培訓機會,讓畬族教師可以進城學習,提高其教學素質和教學業(yè)務水平。最后,在經濟上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備。
雖然10年的“文革”內亂,極大地沖擊了畬族教育。但是在十一屆中全會后,我黨再次把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也非常重視少數民族教育問題,采取了多種形式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極大促進了畬族教育發(fā)展。政府在大部分畬村小學實行學費全免,大幅度地提高畬族學生上學人數。針對學生要從偏遠山區(qū)長距離到小學上學的問題,國家開始增設學校的布點,就近解決了學生上學條件艱辛、路途遙遠的問題。在師資方面,政府加大了經費投入,給予偏遠畬村任教教師—定金額補貼,改善教師待遇水平;并定期安排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和素質。以上這些措施都極大促進畬族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
盡管這些年來,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下。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教育上,畬族都實現(xiàn)較大程度的發(fā)展。但與漢族教育相比,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教育中也存在一些較大問題。
國家越來越重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就明確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按照相關課程計劃,學校和地方課程要占總課時數的的10%至12%。許多民族學校也慢慢意識到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自己辦學目標之一。但是由于上級過度重視升學率等升學考核指標,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授重視不足;學校也缺乏相關的人力資源和經費編寫校本課程。導致了民族學校開設的課程與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基本一致,教育內容與漢族學校的相差不大,缺乏民族特色,造成了民族文化缺乏傳承。
民族學校的教師大多是漢人,他們對畬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認識不足,因此在傳播專業(yè)知識過程中,教學內容幾乎不涉及畬族傳統(tǒng)文化方面。無法結合畬族祖先的事跡進行講解,這不僅導致了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無法傳播其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增加其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畬族由于歷史原因,大多生活在邊遠山村。交通閉塞,缺乏經濟來源,生活水平低下。為了能改變這種命運,讓子孫后代免遭同樣困境,他們一直給小孩子灌注著讀書是唯一出路,也特別支持孩子的教育,認為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然而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快速發(fā)展,交通越來越便利,越來越多的畬族年輕人走出鄉(xiāng)村,去城市尋求發(fā)展。而把自己孩子留在鄉(xiāng)村,交由長輩照顧。由于長輩的學識有限以及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往往導致了農村學童 “無人引導,自由發(fā)展”。
在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潮的不斷涌入,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們價值觀更加多元化,更注重了物質財富,過去所推崇的“書中只有黃金屋”已為人們所淡忘。越來越多被族人推崇敬仰的知識分子、精英紛紛遠離鄉(xiāng)村,去往他鄉(xiāng)尋求財富。文人精英的離去,導致了學生身邊可視的“榜樣”缺失,學生學習更加無法勉勵和嚴格要求自己,這對畬族教育影響是非常大的。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在考核民族學校的升學率等指標時,同時也要適當添加民族文化教育的相關考核指標,并提供適當資源,以推動學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真正落實。學校要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如通過編寫有關畬族歷史的校本課程,對畬族學生進行教育,使其對本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有個清楚的了解,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教師在學生認知活動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其對畬族文化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民族文化的學習效果。因此提高教師對畬族文化認識是及其必要的。為此,民族學校在招聘教師時,應優(yōu)先考慮畬族人,畢竟其對本民族的了解肯定多于外族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舉辦畬族文化展覽,增加教師對畜族文化的興趣;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畬族的民間活動,通過切身體驗,提高教師對民族文化的認知程度。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畬族人遠離故土去往城市尋求發(fā)展,而由于城市教育資源的緊張,導致了學生無法跟隨自己父母入城學習,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不僅關乎著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對提高居民素質形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政府在城市規(guī)劃過程中,需要加強教育資源的投入,合理布局教育設施。使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村學童能接受更優(yōu)質、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