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任志剛
于漪是語文教育改革先鋒、教書育人楷模,她堅持把做人、育人作為教學工作的制高點,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主張教師應“把從教出發(fā)的立足點轉換到從學出發(fā)的立足點上來”。具體應用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上,則是考慮小學生年齡智力、思維層次、興趣愛好和情感體驗等多個方面,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出發(fā),帶領學生認識自然和世界、仔細感受生活,從而于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對世間萬物的愛,并鼓勵和注重練習表達、記錄,在學做人中提高了寫作水平。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處在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充滿好奇心的小學生而言,吸引他們的注意、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尤為必要,因為他們也極易失去興趣、注意力分散。何況是寫作這類需安安靜靜坐下來乖乖握住手中的鉛筆一筆一畫去寫的“有悖于”他們天性的事情。于是我們的關注應當放在順勢而為上,利用孩子們活潑愛玩、喜歡自然的天性,在教學上,教師應從學生視角入手,幫助學生學習認識身邊的一切,使得學生主動地觀察留意生活,觀察得多學生自然就能心中有物、腦有所思。提高學生的熱情實際上就相當于破除其對寫作文的恐懼、拒絕和不情愿,而當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如此多“新鮮事”時,就會去想寫作文。
例如:于漪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學校的菊花開了,她要學生去看,把花開的樣子包括顏色、大小、姿態(tài)等描繪出來,學生寫道:“菊花開了一半,還有一半像是少女的手捂住臉害羞的樣子?!睆呐囵B(yǎng)學生對自然的感悟入手,以吸引學生的漂亮的花開為著點,順勢地使學生心有所感、出口成句。她還要學生觀察同學,有學生描繪一個男生聽課的樣子:手絹咬在嘴上,嘴半張著,人傾斜著聽得入神。還有一個學生描繪鄰居小孩的手上的肉堆積著,就像小象的腳一樣。這里從周圍的人和事入手,與學生生活貼近,觀察熟悉的人能夠使得他們的小小世界更有趣,因此,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細小的美,能提高其對自然、生活和世界的熱愛,言由心聲,自然能提高作文能力。
于漪說:“文章應該像汩汩的清泉從心坎里流出來。清泉來自何方?來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生活中源頭活水流淌,筆下的文章就會流長?!边@與大教育家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一致,都強調知識積累的重要性,而學生要寫好一篇作文,也不能是生拉硬扯、強行造句甚至是生搬硬套、全然背離寫作之義。必須通過課內外閱讀、大量積累知識、豐富內心情感才能打好寫作的知識基礎。教師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有意引導學生積累,并且一定是能使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吸收,這樣才算真正打基礎。
例如:于漪特別注重課外的積累:幫助學生訂書和雜志,鼓勵閱讀;開展課外閱讀交流和評論活動,策劃完全以學生為主,在寫主持稿、閱讀心得中就能無形鍛煉寫作能力;組織音樂會,在欣賞音樂的美感中讓學生抒發(fā)心中所感,既能豐富樂感、擴展知識面,又能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她認為口語表達和閱讀寫作是相通的,口語表達多就易形成語感,進而能更好地吸收文字內容、下筆成文。此外,還有別出一格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去杭州看景,同樣是一種積累:長見識、增體驗、豐情感。通過觀察和體驗生活,學習領悟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生在輕松愉悅有趣的活動中能不知不覺地擴大知識面,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升。
思維是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一個學生有足夠多的知識而不會加以分類、歸整、提煉和應用則變成一團亂麻。寫作文是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考驗,必須賦予所有感性的情感體驗和認知以理性,做到心中有數(shù)、邏輯清晰、有條有理、結構合理。于是教師應注意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練習是主要的方式。鼓勵、引導學生多寫,并作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評論文章的好與壞,當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使其既能提高寫作能力,又能虛心接受批評并有著越來越大的寫作熱情。
例如:于漪主張首先應從寫作的基本功——寫字開始,正確地書寫、理解和運用漢字能發(fā)展思維、增強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及豐富情感。其次要練習寫作的表達方式。小學生記敘文的寫作,在主題、開頭和結尾及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面都需要長期的練習,教師要有意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和口頭訓練時相機點撥,并要有計劃、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實踐。有趣訓練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限定或開放命題、片段或篇章寫作,有針對性且變化多樣,能有效鍛煉思維能力。最后鼓勵學生多寫日記,把每日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寫下來也有所裨益。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學生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弱、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問題,教師應拋開“填鴨”式的以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本,真正做到課本知識和課外實踐融會貫通、學生熱情和寫作能力相輔相成。學習于漪教師“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書育人”的使命擔當,應是每一名教師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