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①食,一豆②羹③,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④,行道之人弗受;蹴⑤爾而與之,乞人不屑⑥也。
(選自《孟子》)
【注解】
①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②豆:古代的一種木器,用來盛肉或其他食品。③羹(ɡēnɡ):用肉、菜等做成的湯。④呼爾而與之:(輕蔑地)吆喝著給他(吃)。呼爾,喊叫呵斥的樣子。⑤蹴:用腳踢著。⑥不屑:不愿意接受,認(rèn)為不值得。
【譯文】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huì)餓死。用輕蔑的態(tài)度,吆喝著讓人吃,過路的人不會(huì)接受;用腳踢著把東西送給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我來練一練】
1.解釋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
(1)一簞食,一豆羹。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的意思不同,讀起來輕重也不同。讀下面的句子,注意體會(huì)。
(1)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之:它,指食物。
(2)行道之人弗受。之:的。
3.這則小古文告訴我們一個(gè)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話寫一寫吧!
《魚我所欲也》參考答案
1.(1)食物(2)不
3.這段話告訴我們:每一個(gè)人都有自尊,即使是出于好心想要幫助別人,也要講究方式和態(tài)度。否則,別人是不會(huì)接受你的幫助的。
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中年級)201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