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帥
(山西晉環(huán)科源環(huán)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腳步不斷加快,為有效治理城市環(huán)境污染問題,我國實施“退二進三”的治理策略,大量的工業(yè)企業(yè)搬遷或退市,留下大量存在環(huán)境風險的舊址,但這些場地不可能永遠被荒廢,為了挖掘污染土地的剩余價值,需要對其進行二次開發(fā)。國家規(guī)定“在工業(yè)企業(yè)舊址開發(fā)利用前,必須要進行環(huán)境調查與評估,對污染場地進行有效的修復與治理,監(jiān)測達標后方可再次使用[1-2]?!?/p>
A工業(yè)企業(yè)有著悠久的生產歷史,污染場地曾經堆放大量的生產原料及輔料,由于直接與地面接觸,污染物質可以通過滲透融合等方式再次污染土壤,導致土壤內部重金屬超標,產生巨大的環(huán)境污染及傷害。為確認土地污染情況,責任單位需要委托國家專業(yè)機構進行環(huán)評審查,根據整改意見書進行土壤的修復治理工作。從質量驗收標準來看,完全達到國家環(huán)保標準要求,修復工程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3-5]。
A工業(yè)場地位于南方某城市西南郊區(qū),根據城市土地規(guī)劃使用方案,污染場地屬性將由工業(yè)用地轉變?yōu)楣灿玫?,預計使用土地面積達到16.7萬m2,場地上主要用于修建商務及商業(yè)設施,為周邊民眾生產、生活提供商業(yè)支持。
為確認作業(yè)場地環(huán)境健康情況,對土壤環(huán)境進行二次評審,按照相關標準和要求,上報市級環(huán)保部門備案。
1.1.1 土壤調查主要結論
通過對污染場地進行采樣分析,并對3次樣本數據進行均值處理,發(fā)現污染土地內鈹和砷污染物的濃度已經遠遠超過標準數值(鈹8 mg/kg,重金屬砷20 mg/kg)。檢測數據顯示,重金屬砷的最高值已經達到74.5 mg/kg,超標率為48.98%,超出預期篩選值的2.7倍;鈹最高污染值為16.8 mg/kg,超出篩選標準的1.1倍左右。砷主要分布范圍功能作業(yè)區(qū)為停車場、倉庫、生產車間等。
1.1.2 土壤風險評估主要結論
選擇美國RBCA模型對土壤風險進行評估,通過對場地污染參數進行測算與分析,找到存在的環(huán)境風險。結果顯示為重金屬砷和鈹兩種,其中,僅有砷會對環(huán)境產生危害,尤其會增加人體癌變的機率,但兩種重金屬的危害都低于評估值并在1以下,即存在危害但影響有限。
1.2.1 確認修復范圍(見第108頁表1)
土壤修復應當以第二層為修復目標區(qū)域,主要原因在于該區(qū)域重金屬砷處于超標狀態(tài),集中于東側綠化帶(污染區(qū)域1)與污水處理站北側(污染區(qū)域2),將上述區(qū)域作為污染土壤重點修復對象。
1.2.2 土壤修復標準值
1) 修復后,土壤重金屬砷含量≤60 mg/kg。
2) 修復后土壤pH=5.5~9.0,浸出液砷質量濃度≤0.05 mg/L。
1.2.3 土壤修復技術建議
本次修復工程選擇第二層土壤砷作為修復重點,由于污染區(qū)域土方量不大,建議選擇穩(wěn)定/固化
表1 重金屬砷污染土壤修復范圍
技術進行修復,在修復治理后,檢測達標后可進行場地的后續(xù)作業(yè),將土壤回填至挖掘部位進行如綠化或路基修建等。
在土壤修復方案確認后,經專業(yè)機構評審方可實施,實施前需上報市級環(huán)保部門備案,預計90 d完成工期,達到預期的治理目標。
針對土壤主要污染物質,選擇異位固化/穩(wěn)定技術作為主要方法,由于砷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和不可降解性等特征,當其積累到一定比例后會降低土壤活性,造成土壤功能性退化。選擇該修復技術的治理原理是向土壤釋放穩(wěn)定化劑/固化劑,通過外在手段進行充分混合,確保藥劑與污染物產生化學和物理雙重作用,從而將污染土壤固化為低滲透率的結構或將其轉化為不活潑狀態(tài),從而降低其擴散遷移的能力,達到有效治理的目的。
經美國環(huán)保署確認,固化/穩(wěn)定化技術為成熟的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2014年,該技術被我國環(huán)保部門列入污染場地修復名單中,2014年-2018年間,我國共有1 973個重金屬污染項目中,有56.8%的項目選擇此治理技術。
1) 基坑清挖→運輸→破碎→混合藥劑→堆置養(yǎng)護→檢測驗收→回填凈土
①對照坐標標識、定位、清挖,根據定位標識對區(qū)域土壤進行分層挖掘、分類處理。②將清理土壤運送至修復區(qū),采取機械與人工相結合方式進行裝車,及時清理灑落殘土,避免出現二次污染。③應用移動式篩分破碎斗對土壤進行破碎處理,根據處理污染土量投入適當的藥劑,必須要保證比例適配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才能夠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④在添加藥劑后應當對修復土壤進行堆置養(yǎng)護并覆蓋選氈蓋,定期進行補水操作;檢測污染土壤的重金屬毒性,達到修復標準后可暫時存放于安全區(qū)域待處理。⑤將修復土壤重新填回坑內,分而夯實。
2) 治理修復→驗收檢測→回填作路基
在固化/穩(wěn)定化處理后,可以將堆置的土壤用于道路建設,如用于路面的穩(wěn)定基層建設,一般填筑30 cm~80 cm厚度的修復土壤,上面覆蓋20 cm瀝青層,防止因覆蓋過薄造成二次污染。
在污染土壤修復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周邊區(qū)域安全管理,防止因滲漏或揚塵出現新的危害。一般情況下,在防滲地坪周邊設置相應的排水和處理系統。另外,針對修復中可能出現的固廢、噪音、揚塵等危害,必須要應用有針對性的措施,要確保整個修復過程中無二次污染、無安全事故。
為確認污染土壤修復效果,應當依據《場地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導則》(HJ 25.2-2014)相關標準,對修復工程進行檢測驗收,確認污染土壤清挖效果和修復治理效果。前者以修復土壤采樣浸出值為檢測依據,后者以遺留污染土壤采樣數據為基準。
3.1.1 分析項目
1) 分析現有基坑清挖效果,并對土壤中砷含量進行檢測。
2) 對浸出液中砷含量與pH值進行檢測。
3.1.2 布點原則
3.1.2.1 基坑
對基坑側壁及底部進行檢測布點,基坑底部主要采取網絡法進行采樣,為提升清挖的效果和質量,采樣以20 m×20 m規(guī)格為主,將底部分成均勻的區(qū)域,每塊面積控制在400 m2以內,同樣選擇每塊9個樣本進行檢測。側壁一般使用等距分層方式進行監(jiān)測,根據污染強度對其進行分塊分段,每段控制在40 m之內,每區(qū)段取9個樣本進行檢測。當基底面積不足400 m2時,可以選擇定點檢測方式進行處理。
3.1.2.2 異位治理修復后土壤
對已經修復后的土壤進行采樣檢測,每個采樣點位僅能夠代表500 m的區(qū)域,一旦超過此范圍則數據會出現偏差。
3.1.3 布點方案
3.1.3.1 基坑
選擇混合采樣法,對基坑底部及側壁進行檢測,分析重金屬砷的含量(見第109頁表2)。
基坑土壤采樣布點見第109頁圖1。
3.1.3.2 異位治理修復后土壤
將待檢土壤分為12個區(qū)塊,在12個區(qū)域內分別取樣進行pH檢測和浸出液砷含量檢測。取樣間隔至少間隔1 m,深度至少4 m。即,按照表層土、1 m、2 m、3 m、底部等5層進行樣本采集,而后制作混合標準送到檢測中心進行檢測(圖2)。
表2 布點方案
圖1 基坑土壤采樣布點圖
圖2 異位修復后土壤采樣布點圖
從土壤修復的布點、采集、分析等過程來看,要有著極為嚴謹的操作流程,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組織實施,實驗室在獲取樣本后應當按照有關要求,認真做好分析和檢測工作,確保檢測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3.3.1 基坑土壤
為達到檢測要求,必須對2個污染區(qū)域基坑底部及側壁進行取樣,在清挖后選擇8個點位進行初檢;1Z-03區(qū)域再二次清挖及檢測(圖3)。
圖3 基坑土壤砷檢測結果
3.3.2 異位治理修復后土壤
對修復土壤進行布點檢測,重點檢測其浸出毒性。通過對12個樣品進行第一次檢測,并對局部二次清挖的1個樣品(編號013)檢測。檢測結果見圖4、圖5。
圖4 異位修復后土壤浸出液中砷檢測結果
圖5 異位修復后土壤浸出液pH檢測結果
4.1.1 驗收對象及標準
根據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門相關規(guī)定,對照環(huán)評方案明確土壤修復及治理標準和對象(表3)。
表3 驗收對象與標準
4.1.2 數據分析評價
4.1.2.1 基坑清挖效果
針對確定的8個取樣位置進行重金屬砷標準檢測發(fā)現,區(qū)域11Z-03區(qū)域現有砷測量值為118 mg/kg,該數據目前已經超出標準值0.97倍,遠遠超出預期的修復要求。另外,其他7個點位的檢測結果完全符合修復目標值。對超標點位組織二次挖掘,挖掘區(qū)域:40 m×0.5 m×4.7 m(長×寬×深),整體挖掘土方量控制在100 m3左右,將挖掘污染土壤進行固化/穩(wěn)定化處理,處理完畢后堆置待檢區(qū)。污染土壤二次清挖檢測,發(fā)現土壤砷含量為8.00 mg/kg,達到修復標準。數據顯示,修復工程2次挖掘土壤達到4 500 m3,大于原方案的4 300 m3,檢測結果符合修復標準,說明污染土壤已經完全修復完畢。
4.1.2.2 土壤修復效果
污染土壤在異位固化/穩(wěn)定化修復后被堆置于待檢區(qū)域,根據治理面積設置13個取樣點,2次檢測分別取樣12份和1份(編號013),按照規(guī)范標準進行存儲,送至檢測中心作為待檢樣品。經過化學檢測發(fā)現,送樣樣本浸出液砷質量濃度≤0.05 mg/L,浸出液pH=5.5~9.0,數據檢測效果良好,達到修復目標值標準,說明污染土壤經過修復治理,能夠有效控制污染情況。
文件審核能夠確認污染土壤修復是否嚴格按照操作標準及流程執(zhí)行,通過對場地記錄文獻進行搜集查閱,并對照記錄與現場作業(yè)人員進行交流,經過多方數據匯總,對文件進行審核。
1) 土壤修復工程方案、評估報告中預計的范圍與目標一致,數據具有較強的統計學意義,能夠用于數據分析與決策。
2) 環(huán)境監(jiān)測數據及監(jiān)理記錄齊全、連續(xù)、有效,說明修復治理工程方案得到較好落實,能夠將環(huán)境保護放在首位,未對周邊環(huán)境產生任何影響。
3) 通過將監(jiān)理記錄、施工登記與監(jiān)測數據進行逐一對照,確認污染土壤修復效果基本達成預設的修復目標。
1) 通過對污染現場進行現地勘測,對照報告記錄的坐標點與修復資料,對污染土壤的修復深度及范圍進行檢查,確認其基本符合修復標準。
2) 通過實地勘測現場土壤修復情況,數據顯示未發(fā)現任何的污染問題,治理效果良好。
通過項目申請、現場勘測、檢測分析、樣本對照等流程,對污染土壤治理情況進行調查,確認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基本達標。數據顯示,污染土壤經過反復清挖與治理,發(fā)現檢測數據結果超出國家規(guī)定標準,確認該治理項目效果良好,達到預期的治理目標。選擇將固化/穩(wěn)定化處理的土壤用于道路路基施工使用,并使用一定厚度的瀝青層覆蓋及封閉路面,并對使用修復土壤的區(qū)域進行登記建檔管理,并指定專人進行負責,防止再次開挖產生的二次污染,確保修復治理效果的長期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