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偉
腰椎間盤突出癥行腰椎內鏡治療后發(fā)生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FBSS),是指經(jīng)腰椎手術治療后未達到預期效果,患者仍出現(xiàn)復發(fā)性或持續(xù)性、慢性腰腿痛及其他不適癥等,部分患者還伴有放射性神經(jīng)痛的一類癥候群。目前,F(xiàn)BSS的原因尚難確定,在行腰椎手術的患者中約有10%~50%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FBSS,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關FBSS的治療方法較多,西藥的治療效果均不理想,而手術治療的創(chuàng)傷較大,多數(shù)患者有抗拒心理[1-2]。有學者認為,硬膜外纖維化是導致FBSS的主要原因。中醫(yī)認為,F(xiàn)BSS的發(fā)生與腎精虧虛、督脈痹阻密切相關,氣血不足,不通則痛。因此,本研究以補腎、活血、化瘀、通絡為治療原則,對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行腰椎內鏡治療后發(fā)生FBSS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自擬中藥方劑進行治療,效果顯著?,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FBSS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術前CT或磁共振(MRI)及腰椎內鏡手術證實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確診為FBSS,診斷標準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3]中相關標準;就診距手術時間≥1年。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者,惡性腫瘤患者;其他原因導致FBSS臨床癥狀者;入組前1個月內服用過影響本研究藥物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嚴重感染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例,兩組性別構成、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觀察組給予西藥聯(lián)合自擬中藥方劑治療,具體如下。
1.2.1 對照組 給予甲鈷胺聯(lián)合依托考昔治療,具體如下:依托考昔口服,60 mg/次,1次/d;甲鈷胺肌內注射,0.5 mg/次,1次/d;用藥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2.2 觀察組 西藥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同時給予自擬中藥方加減治療,方劑組成:杜仲、骨碎補、延胡索、黃芪各15 g,鹿角片、獨活、澤蘭、丹參、赤芍、桃仁、淮牛膝、紅花、白芍、茯苓各10 g,黃芩、木香、澤瀉、甘草各6 g,當歸5 g。辨證加減:病程長者加三七粉;瘀血重者重用桃仁、紅花;氣血不足者加黨參、白術、當歸、雞血藤;麻木嚴重者加天麻。藥物加500 mL水浸泡30 min,煎煮至150 mL,煮取2次共300 mL,混合后分早晚2次溫服;服藥 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治療1周和結束時觀察并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治療1周及結束時腰椎功能及疼痛情況。
1.4 評價標準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患者癥狀和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85°,無活動功能障礙,能正常工作、生活為優(yōu);治療后患者癥狀和體征得到改善,直腿抬高試驗>70°,偶有不適,能從事較輕體力工作為良;治療后患者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直腿抬高試驗有所改善,但常有不適,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為可;未達到以上標準為差。總有效率=(優(yōu)+良+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疼痛評價標準: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進行疼痛評定,得分范圍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腰椎功能評價標準: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學會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進行腰椎功能評價,包括臨床和主觀癥狀及生活能力3個維度,得分范圍0~29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4]。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1周:觀察組優(yōu)4例、良8例、可6例、差3例,總有效率85.71%;對照組優(yōu) 2例、良4例、可6例、差9例,總有效率57.14%;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為4.200,P<0.05)。治療結束:觀察組優(yōu)8例、良10例、可3例,總有效率100.00%;對照組優(yōu)4例、良6例、可4例、差7例,總有效率66.6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為3.860,P<0.05)。
2.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周和結束時疼痛及腰椎功能比較治療1周及結束時兩組VAS及JOA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治療結束時兩組VAS及JOA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1周時,觀察組治療1周及結束時VAS和JOA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西醫(yī)認為FBSS發(fā)生的原因主要為:術前診斷不充分,對患者病情診斷及評估有偏差,導致手術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手術操作失誤或不當;患者有硬膜外瘢痕增生、疾病復發(fā)及椎間盤炎癥等[5-6]。
甲鈷胺為治療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維生素B12類藥物,別名甲基維生素B12,該藥通過促進神經(jīng)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以及神經(jīng)髓鞘的合成,從而修復受損傷的周圍神經(jīng),目前該藥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改善疼痛、感覺異常等神經(jīng)癥狀。依托考昔是一種選擇性環(huán)氧化酶-2抑制劑,為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抗炎、鎮(zhèn)痛和解熱作用,可減輕FBSS引起的疼痛。
FBSS屬中醫(yī)“痹證”“腰腿痛”等范疇,其發(fā)生機制為手術造成機體局部出現(xiàn)“瘀血”,導致經(jīng)絡痹阻不通、瘢痕粘連形成,同時,手術引起機體腎精虧虛,而腎精不足則導致氣血運行無力,各種因素最終導致氣血虛弱、瘀血阻滯,淤阻脈絡,不通則痛,從而引發(fā)本病。因此,對于FBSS的治療,中醫(yī)以補腎、活血、化瘀、通絡為原則。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及治療1周和結束時VAS及JOA評分比較(分)
本研究自擬中藥方劑以補腎、活血、化瘀、通絡為主,其中杜仲、淮牛膝,調補肝腎、引藥歸經(jīng);骨碎補,補腎強骨、止痛;延胡索、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黃芪,行氣、補氣、行血;鹿角,強筋骨、溫腎陽、行血消腫;淮牛膝、獨活,補益肝腎、除痹痛、祛風濕;澤蘭,行氣止痛、活血破瘀;赤芍,散瘀止痛、清熱涼血;白芍,通絡解痙;茯苓,利濕、消腫、增強免疫力;黃芪,補氣;木香,行氣;澤瀉,利濕、利水、滲濕、消腫;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本研究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自擬中藥方劑治療FBSS以探討其效果,結果顯示:加用中藥治療的觀察組在治療1周和結束時總有效率、VAS和JOA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采用西藥聯(lián)合自擬中藥方劑治療FBSS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
綜上所述,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自擬中藥方劑治療FBSS,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