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平
【摘要】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使用,古代經(jīng)典詩文的篇目明顯增多了,這次教材編寫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以古詩文教學為切入點,以課本中的古詩為例,通過讀、悟、畫、改四個步驟,逐步開展品內(nèi)容、品藝術(shù)、品詩境、品詩情等“四品”活動,探尋古詩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古詩;語文素養(yǎng);品內(nèi)容;品藝術(shù);品詩境;品詩情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學習一直都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為學習古代經(jīng)典,不但可以使學生從中學習到文化知識,提高品德修養(yǎng),還可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增加他們的智力。而小學古代詩歌是小學生學習經(jīng)典的重要陣地,我們要好好引導學生,利用古代詩歌這樣的經(jīng)典學習,從“四品”做起,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讀——品內(nèi)容
小學詩歌的學習首要的工作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可見讀詩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大意內(nèi)容,粗略了解基本知識,所以我們在引導小學生學習古代詩歌時,要好好讓小學生讀詩,如齊讀、分組讀、默讀、美讀,有初讀、熟讀、誦讀,或按照閱讀的進程來讀,不一而足。不過不論如何誦讀古詩,只要是在讀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小學生結(jié)合重點詞語的意義品味到詩歌中的美妙,幫助小學生理解每個詩句的內(nèi)容,基本了解古詩的大意,就是做好閱讀詩歌的第一步,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可以好好利用“讀”來實現(xiàn)對內(nèi)容的解讀。筆者讓小學生先初讀古詩,把這里面的難懂的詞句畫下來,結(jié)合詩句或字典,來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尤其是“絕、滅、蓑笠”等詞語意思要搞清楚。然后再結(jié)合詩歌的語句,讓小學生在讀中想象詩歌的意義,也可以結(jié)合課本的插圖來理解古詩的意義。筆者又布置了學生分組讀,讓學生根據(jù)小組的理解進行討論,在自主理解的基礎上統(tǒng)一語氣、語調(diào),進行分組朗讀,以促進學生對于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所有的山都沒有了鳥兒的身影,所有的路上都沒有了人的足跡。一個老翁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在一條孤獨的小舟上,冒著寒冷的風雪,獨自一人在江上釣魚?!崩斫饬嗽姼璧囊饬x,最后熟讀成誦,為下面品味詩歌內(nèi)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悟——品藝術(shù)
讀古詩是閱讀詩歌的第一步,是鑒賞詩歌的初步工作,也是重要的一步。新課標指出,“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nèi)容”。而品味古詩,初步領悟詩歌的表達藝術(shù),也是鑒賞古詩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它是提高小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品味,從而初步領悟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小學期間對古詩歌的鑒賞主要看簡單的修辭手法運用,比如比喻、擬人、夸張等,其他一般不做鑒賞要求。
如學習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這首詩把李白的浪漫主義非常痛快淋漓地表現(xiàn)出來。當然這里我們不讓小學生品味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畢竟太抽象,難度系數(shù)大,不是小學生這種閱讀水平可以達到的。但我們可以讓學生品味詩歌的夸張和李白奇特的想象力,這也是小學生讀詩時更喜歡的。由于小學生已經(jīng)知道夸張的手法,所以引導學生找出詩句并品味這種手法的效果。奇特的想象可以讓小學生試著想象“三千尺的瀑布”從哪里流下的,然后再引導學生看詩歌,小學生就能品味到詩人奇特的想象力了。再比如學習《古朗月行》一詩,筆者讓學生思考,這里的“白玉盤”和“瑤臺鏡”指什么?為什么這么說?有什么共同之處?弄清了這些問題,不但理解了“盤”“鏡”作比的原因,也理解了“白玉”“瑤臺”作為修飾詞的意義,更好地領悟了比喻修辭手法運用的妙處。
三、畫——品詩境
從小學心理學來看,小學生形象思維方式占主導地位,他們往往更喜歡具體形象的東西,而古詩學習不但不具體形象,而且內(nèi)容上也和他們的生活體驗相去甚遠,他們閱讀時很難能有多大的興趣?;诖耍P者經(jīng)常會讓小學生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古詩的語言轉(zhuǎn)化為圖畫,把古詩中描繪的景象或記述的情景畫下來。因為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非常喜歡在課本的圖案上或空白處偷著畫自己喜歡的圖畫,既然他們這么喜歡畫,何不給他們制造這樣一個良好的機會呢?這樣小學生就可以利用觀察圖畫來實現(xiàn)了解古詩內(nèi)容,從而理解古詩的意境了。
如學習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一詩,這首詩描寫了蓬勃的春景,但“紅杏出墻來”讓人知道其實園里的風光詩人并沒有看到,“春色滿園”的景色是詩人想象的,而這些景色就需要小學生自己按照合理的想象補充。為了讓小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幽美、蓬勃的意境,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展開繪畫,這首詩的前兩句繪畫出的是“蒼苔”“園門”“小徑”和失落的詩人,可能傳達最多的是不能到園中欣賞的失落、幽靜;而下面兩句的“院墻”“出墻的一枝紅杏”讓小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紅杏的美,可能會想到更多的如柳樹、桃花、迎春、油菜花等春意盎然的美麗春光,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春色,意境是蓬勃的。這樣從具體形象的繪畫中,就可以讓學生品味到詩歌中的美妙意境。
四、改——品詩情
要想讓小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領悟詩歌的情感,還有一個很好的措施,這就是詩改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把古詩的語言改成現(xiàn)代漢語,這樣小學生就可以通過改過的現(xiàn)代語言來領會古詩的情感主旨了。古詩的語言非常簡潔精悍,跳躍性很強,改成現(xiàn)代漢語還是有點難度的。古詩轉(zhuǎn)換成現(xiàn)代漢語,需要小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把古詩中需要添加的合理內(nèi)容添上,有些東西可以加上小學生合理的創(chuàng)造,在細節(jié)處理上、修辭手法的運用上、結(jié)構(gòu)安排上等,都需要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寫作能力來處理。在這些問題處理上,需要首先理解整首古詩的主旨情感,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關系到整首詩歌的改寫方向。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好好領悟古詩的主旨情感,在了解古詩主旨的基礎上,完成古詩改成現(xiàn)代文的轉(zhuǎn)變。
如學習《清平樂·村居》一詩,這首詩歌特別富有生活氣息,如果把它改寫成現(xiàn)代漢語,小學生一定會更加深刻地品味到詩歌的情感。小學生最初詩改文不能放開手腳,怕出現(xiàn)問題,但當從詩歌的情感中細細品味時,結(jié)合詩歌的季節(jié)、意境等,就可以把文章寫得有聲有色了。如有的小學生這樣開頭,“一個夏日的午后,詩人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耳邊傳來了一聲聲南方軟語,原來是一對老夫妻在一座茅屋下快樂地邊喝酒邊聊天。茅屋雖小,但收拾利落,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彎彎曲曲地流向遠方……”你看“快樂”“茅屋、小溪”等意象,很明顯小學生已經(jīng)品味出了詩歌的閑適、喜悅,這樣改寫的文章就會非常準確,再加上語言表達上的修飾,小學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改寫任務了。
我們在學習古詩時,能夠引導小學生運用“讀、悟、畫、改”等手段,來品味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進而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這樣才能在古詩的學習中,不斷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巧亮.古詩吟誦的“三重境界”——古詩《池上》教學例談[J].華夏教師,2018(4).
[2]楊德鳳.入畫? 悟情? 感思——小學古詩教學探微[J].小學教學參考,2017(33).
[3]阮育青.優(yōu)化古詩教學? 培育核心素養(yǎng)[J].當代教研論叢,2019(4).
[4]胡曉燕.“三單四步”學古詩遵循規(guī)律促傳承——以《小兒垂釣》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