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摘要】新課改提倡一種新的教材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蔽沂终J同這一觀點。教師要“授人以漁”,首先要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使學生“得法于課內”。作文教學,亦應如此。語文教材可以說是學生信手拈來的寫作源泉,因此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要重視語文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在此,結合中學語文教材的相關篇目,談談我的些許做法。
【關鍵詞】語文;教材;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刻畫人物
很多學生喜歡寫記敘文,尤以記人、敘事類的記敘文常見。無論是記人抑或敘事的記敘文,都離不開對人物語言的描寫。恰當?shù)恼Z言描寫,能夠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直接鮮明地反映出某個人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正如魯迅所言:“人物語言的描寫,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倍鴮W生在寫此類記敘文時,多采用傳統(tǒng)平鋪直敘的寫作方式,如通過外貌、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一些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并呆板地平實敘事,毫無新意。
為此,我們不妨借鑒語文教材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手法,寫好上述記敘文?!拔匆娖淙?,先聞其聲”,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種介紹人物出場的寫作方法,就是采用“先聲奪人”的方法制造懸念,避免了直接介紹出場人物的平淡,從而給讀者鮮明的印象,激發(fā)強烈的閱讀興趣。
例如,魯迅在《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的出場描寫就是一個典型:“我”和宏兒正在閑話,沉重的心情剛趨于平靜。這時,突然間傳來楊二嫂尖利的怪叫——“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在楊二嫂未顯廬山真面目之前,這一聲尖利的怪叫,使得一個沾染許多銅臭的市井潑婦的鮮活形象就先奪得了讀者的注意。再如,《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的出場,用的也是“先聲奪人”的筆法。文中賈母安排下人為林黛玉配人參養(yǎng)榮丸,在眾人“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正”時,一聲高叫:“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就即刻把讀者的注意力從林黛玉和賈母等人身上轉移了,并急于想知道這“放誕無禮”的來者是何方神圣,從而突出“潑皮破落戶兒”“鳳辣子”——王熙鳳在賈府的特殊地位。此外,《琵琶行》(并序)和《李憑箜篌引》兩篇課文中,作者白居易和李賀也沒有直接從細節(jié)描寫出場人物,而是通過天籟般的樂聲,引出技藝超群的琵琶女和李憑,其表現(xiàn)效果與《故鄉(xiāng)》《林黛玉進賈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藝術實踐告訴我們,在作品中描寫人物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作手法用得恰當,就可以有著一筆拘定人物“三魂六魄”的力量,不僅能夠迅速抓住讀者的心弦,而且能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
在作文訓練中,彭燕麗同學在《家庭趣事》一文中寫下這樣一段話:“爺爺,我們全家最開心的是你啦,就你最多名字,阿爸、外公、爺爺、舅爹、姐夫、海伯、海叔、亞?!l的名字都沒你多啦?!狈艑W回家還沒跨進家門口,就聽到大廳傳來趣稚的童語,不用說,又是我那可愛的“話癆寶寶”小外甥女來啦。“未見氣人,先聞其聲”,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童形象立馬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二、“巧妙設喻,側面說理”——論證觀點
在考場作文中,議論文是眾多學生選擇的文體。而議論文重在通過闡述事理來論證論點。但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寫議論文時運用的論證方法單一呆板,寫作形式難有新穎之處,讀起來索然無味。其實,中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議論類文章,其論證方法不落窠臼,很是值得我們寫作時借鑒。其中,設喻論證法就是一種極好的借鑒手法。
所謂設喻論證,就是通過打比方來論證論點。它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設喻,也可以引用寓言故事來從側面講述道理。運用設喻論證法,可以把抽象深奧的道理講得具體形象、通俗易懂,使讀者易于接受作者所持觀點。
譬如,魯迅在他的《拿來主義》中,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并且用對待宅子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分別比喻對待文化遺產的逃避主義、虛無主義、投降主義。這樣說理,形象生動,讓人折服。再者,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亦是運用設喻論證進行說理。“好戰(zhàn)”的梁惠王自認為“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深知若直接向梁惠王提出以仁政治國的主張,斷然其不易接受。故孟子在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這個問題前,先側面用“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的方式啟發(fā)梁惠王,接著水到渠成地引出“施仁政”“行王道”是解決“寡人之民加多”的唯一途徑,自然能使梁惠王心悅誠服地接受其主張。還有,荀子的《勸學》也使用了設喻論證法。如先用“積土成山” “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 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讓人易于信服。
縱觀上述,學生寫議論文時運用設喻論證的方法,能使原本抽象的說理淺顯易懂,更具說服力,讓讀者心服口服。
專題寫作中,羅高榮同學在論證道德與素養(yǎng)的關系時,就作了很形象的設喻。“人是一棵樹,而道德是樹的根,素養(yǎng)是樹之果”, “一棵樹的存與亡,在于它的根部;一棵樹的成與敗,在于它所結的果實,才能引以為榮,成為一棵有用的樹!”這樣,巧妙的設喻道德對于一個人的重要作用,沒有道德,就談不上素養(yǎng);只有讓道德之根扎得深入,才能結出素養(yǎng)之果。
三、“情景交融,理趣合一”——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又叫借景抒情,是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段。它是以具體事物為寓情物,表達作者內心豐富而復雜的情感態(tài)度。此寓情物,可以是日月星辰,也可以是花草鳥獸,等等。這些自然之物,被作者攝入文中,并賦予其人格化的特點,通過對其細致臨摹,來傾注作者情感,表露心跡,達到理趣合一的藝術效果。
一枝一葉總關情。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托物寄情類文章,無論是古文,還是現(xiàn)代文,都占有相當?shù)谋戎?。文以載道,教材中高明作者筆下的寫景狀物文字,無不蘊含著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因此,分析這類文章的基本特點,探尋它們的一般寫作技巧,對提高學生這方面的寫作水平有極大幫助。
例如,周敦頤在他的《愛蓮說》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勾勒出蓮的君子形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蓖ㄟ^對卓爾不群的蓮的特點描繪,凸顯了作者對君子剛正不阿的高潔人格的渴慕與敬仰。再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于大革命失敗后不久。嚴酷的斗爭現(xiàn)實使朱自清極度煩悶不安,自然“心里頗不寧靜”。 通過荷塘月色多處美麗景象的描寫,不斷地反襯心里的 “不寧靜”,之后含蓄而深切地點出“不寧靜”的原因。作者追求寧靜,卻難得寧靜,于是荷塘月色就成了他達觀恬淡心性的寄托及表白。
由此可見,寫好一篇托物言志類文章,關鍵在于選擇合乎典型,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物象,來挖掘其內在含義,從而闡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我曾讓學生選取生活中的某一物,寫一篇托物言志作文,其中不乏喜人佳作。劉少云同學寫的《牽?!罚⒁鈩e出心裁,發(fā)人深省?!霸人皇且恢晔萑醯男∶纾怀蓺夂?。那時,它成天裝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于是,憑著這副嘴臉,它欺騙了一株青竹,開始悄悄地向上長”,“它爬上了最高端,地位穩(wěn)固了,于是便置自己的恩人于不顧……密布的葉子擋住了每一絲溫暖的陽光,發(fā)達的根須貪婪地搶著養(yǎng)料”,“牽?!@個貪婪的壞家伙忘了一點:自己是靠竹子扶持的”,“昨夜的一陣好風,吹倒了逐日枯朽的竹子,也扯下了這可惡的牽牛”。文章極具理趣,含義深遠,讀起來別有一番味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使用教材,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尋找教材中的“源頭活水”,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最終寫出“清如許”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