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中生論述文寫作存在的諸多問題,本人嘗試從搭建支架重力度、層層推進重梯度、人文關(guān)懷顯厚度三方面入手,結(jié)合論述文寫作教學的相關(guān)案例,以期對論述文寫作如何去淺表化有所借鑒。
【關(guān)鍵詞】論述文寫作;思維;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題對論述文寫作的關(guān)注,高中生的思辨性閱讀和寫作得到了空前的關(guān)注和重視。寫作是個人生命體驗的書寫,也是一種責任,表現(xiàn)為對時代和社會的思考和洞察,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質(zhì)疑、批判到融通的過程。但是讓學生在寫作中直面現(xiàn)實做客觀、冷靜、理性的思考絕非易事。當下學生論述文寫作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論述文或化身為舉例文,例子一站到底;論述文或化身為文藝腔的雞湯文,辭藻堆砌,重感性輕理性,疏于邏輯思辨。很多學生的論述文寫作只在一個平面簡單地滑行,不具備論述文寫作的基本范式,不知道如何展開自己的思維。下面我將結(jié)合作文教學中的案例做一些相關(guān)的思考。
一、搭建支架重力度
作文占據(jù)了語文考試的半壁江山,但是我們的作文訓練卻相對原始,停留在強化審題、讀讀范文的層面。在王榮生教授的《我國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一文中指出中小學的作文教學主要在兩個階段:一是在寫之前指導學生審題,或使學生進入寫作的情景,或有構(gòu)思地激發(fā)乃至訓練。二是寫之后,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講評,介紹作文的評分標準,展示好的作文。這兩個階段分別主要解決“寫什么”和“寫得怎么樣”的問題。對于學生該怎么寫,老師通常缺少估計,更缺乏有效的指導。因此中學階段的寫作教學需要老師給學生搭建支架,讓學生沿著老師搭建的“腳手架”不斷向上攀爬,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充滿邏輯力量的思辨語言是思維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的重要支架。語言是思維的外現(xiàn),同樣論述文的語言有自己的規(guī)范和樣式,掌握基本的語言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提出觀點時嘗試從材料中導引,注意表達個人的態(tài)度和傾向,句式上采用“在我看來(我認為)”;在承認對立一方的合理性時,可以用“的確、誠然、也許有人會說”等;在揭示其存在的弊端時,加入一些轉(zhuǎn)折詞如“然而,但是,相反地”等。使用這樣一些句式可以讓學生在論述時跳出以往的“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自圓其說”的論證模式,培養(yǎng)思辨性的思維習慣。在論述時兼顧雙方,盡量把雙方的優(yōu)劣都考慮到。
如學生在寫作文物時就應該開放式地共享還是封閉式保護這一問題做了如下的思考:
在我看來,歷史的美麗需眾人欣賞,文化的芳香也應彌漫人間……面對社會輿論的指責,有些單位用“保護”二字為自己開脫。誠然,無論是博物館還是考古者,保護文物永遠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僅僅保護文物就夠了嗎?我看未必。試想,若是將所有的文物都以保護的名義封進倉庫,那么還會有多少人了解這些瑰寶?這樣作為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又該從哪里找尋自己的文化根基呢?……因此,文物應在保護的前提下“重見天日”,文物應從塵封的歷史中回到人們的視線。
——《讓文化散發(fā)芬芳》
在這一語段中學生用了“誠然,但是”等詞,將文物到底該以何種方式進行保護說得更為全面,運用了具有思辨力量的語言,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句式,走出單向度的思維,考慮反面意見,以退為進,從而讓論述的語言富有波瀾,搖曳生姿。
思維導圖,如魚骨圖等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考的有力支架。議論文寫作不在于教給學生太多的概念和知識,也不在于積累大量的素材和名人名言,而在于給學生提供分析和思辨的圖式,這才能讓學生作文擺脫單一、局限的毛病,借助魚骨圖這種可視化的邏輯分析的工具,實現(xiàn)低起點小坡度的跨越。在分析時考慮內(nèi)在、外在的原因,主觀、客觀原因,歷史、社會、現(xiàn)實等原因,讓思維不斷地向更深漫溯。如學生在分析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引發(fā)爭議這一問題做如下分析(見圖1所示)。
思辨語言指向外在的語言形式,思維導圖指向內(nèi)在的邏輯和思考,兩大抓手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瓶頸,從而將寫作能力內(nèi)化為學生的能力。當然這種訓練不能停留在知識傳授上,而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真正培養(yǎng)出生命的舞者、思想的旗手。
二、層層推進重梯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就像欣賞山景,移步換景,曲徑通幽,時時處處都有風景。論述文的文體特點體現(xiàn)了論證時需要不斷地推進和深入,體現(xiàn)思維的梯度和深度。什么是思維梯度的掘進?在筆者看來,就是思維由淺入深,逐層遞進。從寫作的普遍性來講,從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入手,不斷挖掘現(xiàn)象背后的精神實質(zhì),指明產(chǎn)生精神實質(zhì)的原因,最后回歸到當下,提升精神境界。特別是在對問題進行因果分析時既可以有橫向的各個角度的分析,也可以是縱向的歷史的分析,從而讓思考縱深。在寫作中體現(xiàn)作為主體的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形成“思維流”。“思維流”即在文章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出思維本身的流動狀態(tài)。思維由何處出發(fā),到何處結(jié)束,其間歷經(jīng)一番迂回曲折。簡而言之,就是闡述、推理和論證的過程。
在向往瞻仰文化與美、沒收隔絕文化與美這道淵塹中,我們追問究竟是什么鍛煉熔造了這樣一把不近人情的鎖。誠然,保護文物以避免造成損失是相關(guān)單位最冠冕堂皇的說辭借口。但是,展出的風險并不等于不展出的風險,而這恰恰反映了相關(guān)單位對承辦展出活動、開放文化歷史遺跡及最重要的監(jiān)管能力、維穩(wěn)能力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對于文物展出、遺跡開放游覽等相關(guān)制度的不完善。
——《莫去鎖文化春色》
這段出自學生的文字揭示了如何保護文物問題上的思考和分析,既有表面原因又有深層原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式的思考。
層層推進重梯度還體現(xiàn)在教師的寫作教學上。論述文寫作教學還需序列化,針對學生在實際寫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展開。比如針對審題,對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把握如何精準到位的問題;比如針對論證,解決例不會選、引而不證、過程偏離等等問題。思想不可教,也很難教,但是作為一個思考者的思維方式、態(tài)度和習慣是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熏陶和浸潤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激情。
三、人文關(guān)懷重厚度
論述文寫作因為強化理性思辨,常常給人以冷冰嚴肅的感覺。但是一篇優(yōu)秀的論述文不僅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力量、層層深入的能力,更需要體現(xiàn)的是人文情懷,也就是公民意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說理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復旦大學陸谷孫先生有言,寫作遠不是一個章法和技巧問題,而是氣之所形——獨立的人格、健康的情緒、敏慧的資質(zhì)、素心爛讀的積累、對清濁巧拙的判斷、獨特的手法、強烈的表達沖動和創(chuàng)作快感。在這個資訊發(fā)達、自由開放的時代,每個人對人對事都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常??吹揭恍┱搲系奶涌雌饋頍崆檠笠?,實則只是簡單的情緒宣泄,或抱怨,或辱罵,或人身攻擊,絕不是我們倡導的論述文寫作。有溫度、有情懷的論述文寫作不是批判一切、懷疑一切,而是一種樂于質(zhì)疑、精于思考、勇于表達的態(tài)度,不人云亦云,有禮有節(jié)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我想這也是陸谷孫先生的言中之義。
比如在思考娛樂圈男明星形象“娘炮”成風現(xiàn)象時,既要看到這是一種寬容的社會審美標準的體現(xiàn),也要看到健康陽剛的體魄并配以充足的內(nèi)在美才是真正富有魅力的男性氣質(zhì);比如思考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我們既要看到歌與詩同源,他的獲獎是文化多元背景下諾獎與時代的接軌,也要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鮑勃·迪倫的獲獎是否稀釋了諾獎的含金量,是否是對嚴肅文學的侮辱。
就像王尚文先生在《作文:日記的延伸》中提到,高中階段是公民自由寫作,通過小學和初中的寫作實踐,高中生對寫作中的“必然”應當已經(jīng)有所感悟,可以進入“自由”狀態(tài),高中要突出作為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可以期許,在未來的實踐中,我們的論述文寫作教學一定會繼續(xù)前進,不斷完善。基于高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基于課標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的要求,基于說理風度的要求,教師會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學習和展現(xiàn)有溫度的說理,從而獲得教養(yǎng)和實現(xiàn)自我啟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胡勤.論述類文章及其寫作探析[J]. 語文學習,2016(10).
作者簡介:吳圣龍,1988年生,浙江省臺州市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