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學生小教師”模式旨在賦予學生以“教師”的角色功能,并在該角色的職責驅動下,完成備課—講課—課后反思等教學流程。 ?這一模式的意義在于它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獲取知識。幫助學生從教學行為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訉W習者、探索者和傳播者。學生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不斷突破“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升學習了學科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本文擬從“學生小教師”模式的意義與實施保障兩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1. “學生小教師”模式的角色意義
1.1角色引領———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生小教師”是指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賦予教師的角色,代替教師行使其教學功能,完成教學任務。具備雙重身份的“小教師”們,一邊要學習知識,以輸入足夠的知識儲備,一邊要充分醞釀、思考、反復推敲、論證以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輸出,完成“備——講——批——輔——考”中部分流程。因此,從任務與行為二者的辯證關系來看,“小教師”角色是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動力源”,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觀能動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2角色倒逼——-突破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
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指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nèi)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毫無疑問,從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規(guī)律及教師角色所需的能力與素養(yǎng)來看,“小教師”的角色對學生有一定的沖擊與挑戰(zhàn)。學生必須在自身已有的素養(yǎng)基礎上,克服困難,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團隊互助等方式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換言之:“小教師”角色倒逼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1.3角色成就感———榮譽感催生學生的使命感
“學生小教師”模式形式新穎、接地氣,深受學生歡迎。講課的小教師娓娓道來,引經(jīng)據(jù)典,有板有眼又“有范”;聽課的學生頻頻互動共鳴,不吝掌聲。臺上學生教有所獲:收獲知識與能力;臺下學生學有所思:有反思,有榜樣。躍躍欲試,同時立下“下次我也上講臺”的目標。
1.4角色互換——“假”教師推動“真”教師的教學思考與改革。換言之:教學相長。
2. “學生小教師”模式的“育人”功能與意義
2.1助推了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養(yǎng)成
(1)小教師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強化了自主、自覺、自律、自強、自信等意志與品質。
(2)對個人與團隊、分工與合作;人際關系構建、有效溝通等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思考,為今后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3)小教師角色促使學生換位思考,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互相理解。如:學生在課后小結時寫道,“我在備課的時候,已經(jīng)在心中組織好了語言。可一站上講臺,腦子空空如也,結果講話緊張,語無倫次。做一名老師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p>
2.2助推了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
(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2)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 “學生小教師”模式推行前,指導教師要做好足夠的準備
3.1充分的心理準備。
首先,為了保證“學生小教師”模式的順利推行并取得預定的成績,教師要及時跟蹤學生動態(tài),隨時啟發(fā)、引領、輔導、鼓勵、督促學生認真落實相應工作,視實際情況調整工作進度、內(nèi)容、方式等。工作量遠大于常規(guī)課堂教學的工作量。
其次,學生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必然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工作繁瑣或某些不被預見的困難,中途放棄已經(jīng)開始的教學改革。
最后,“小教師”任務完成后,教師要對其工作表達認可或贊賞,并就某些部分加以小結、提點,同時鼓勵學生自我總結、反思,為下一堂課提供良好的參照與借鑒。
3.2足夠的素材準備。
指導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有可開發(fā)的能力,并著眼于促進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研究。做好文獻資料、教學案例、研究報告的搜集、整理與篩選工作,隨時為“小教師”提供援助。
4. 指導教師要為“學生小教師”工作模式提供可操作的工作指引或范例
指導教師應圍繞“學生小教師”人選、教學內(nèi)容、備課內(nèi)容、教學方式和流程等方面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
4.1推薦原則
采取由點及面的推薦方式。先由少數(shù)學生代表為試點,在取得初步經(jīng)驗之后再在班級范圍內(nèi)逐步推廣,爭取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充當小教師的機會。。
4.2推薦方式
以學生自主報名、民間推薦、指導教師指定相結合的方式,選出一批英語成績較好(含英語口語較好)、表達能力較強、表現(xiàn)欲和表現(xiàn)力較強的學生。對于整體素質較高的班級,可以形成“學生教師庫”,以備隨機選擇。
4.3小教師分工:可以按照教學任務將學生小教師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內(nèi)再進行分工。組內(nèi)成員按照職責又可分為主講人和旁講人。主講人負責對整個題型和難點的全面解讀,旁講人負責課堂觀察,判斷主講人課堂效果后隨時補充信息。主講要求英語功底好,做事嚴謹細致;旁講除了有不錯的英語基礎外,要求反應能力強。
總之,“學生小教師”教學改革模式因其具備“可操作性”的特點,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面具備一定的借鑒與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