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丁丁
摘 要:新形勢下,藝術作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科目,在高校藝術教育當中展現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美術在教育科目當中可以起到智力開發(fā)、審美提升、思維能力擴散等重要的作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提升人文素養(yǎng)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高校美術教育當中的教學理念,也開始向當代藝術潮流的發(fā)展方向靠攏。在此種趨勢的影響下,有的學生受益匪淺,但是還有的青年藝術家過早“夭折”。當代藝術與美術教育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借鑒。因此,這個時候,高校美術教育就需要秉承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思想,深層探究當代藝術所具有的美術價值與社會價值,以此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對應的精神動力支持與智力支持。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當代藝術
一、無法阻擋的潮流——高校美術教學中
當代藝術的介入
從一定程度上看,中國高校美術教育,不僅需要承擔培育學生美術技能的重任,還需要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承擔起傳授藝術理論知識與知識結構的重要作用。另外,還需要塑造學生的藝術審美心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不少優(yōu)秀的美術學院開始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經驗,接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專業(yè)分類較為細致、技術基礎較為扎實、地域性較強的辦學特征。這樣一來,在老一輩的杰出藝術家的藝術建設中,培養(yǎng)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藝術從業(yè)者。
從當代藝術的角度看,中西方的劃分不盡相同。1989年西方學術界大部分認為:“當代藝術是全球化時代的藝術?!敝袊敶囆g開始的時間雖然無法明確,但是對研究它的歷史脈絡展現了重要的價值。另外,當代的藝術對傳統(tǒng)藝術產生了重要的沖擊性,并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了質疑?!爱嬍裁础焙汀霸趺串嫛背蔀樾枰鉀Q的重點。然后,在內容與形式上也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藝術裝置、行為、影像、聲音、多感空間等形式的理念不斷被更新。[1]在現代化各大美術院校當中,當代藝術的氣息也開始不斷延伸,跨媒體藝術工作室、實驗藝術工作室、視覺傳達工作室等呈現在大家的視野當中。接著,向著市場化與國際化方向進行發(fā)展,藝術家的群體也開始趨向年輕化。
美術教育的當代性當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沿襲了俄國美術教育一整套美術教學方式,重點內容主要是按照標準進行臨摹;第二個階段,在外界政治體系的影響下,美術課變得可有可無;第三個階段,在素質教育的需求下,美術教育開始在各大高校當中得到恢復與開展;第四個階段,受到多元化的影響,美術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方法都開始發(fā)生轉變,更加強調的是美術教育的智力價值,重點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動手能力。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在文化背景、社會經濟、歷史條件的影響下,展現了較強的時代特征。[2]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與美術教育之間存在很大的聯系,中國的新潮美術在短短的十年當中,將西方藝術中近百年的現代藝術演示了一遍。現當代藝術與美術教育存在很大的共性。后現代也開始闖入本不平靜的文化格局當中。
二、不可忽視的問題影響
從當代藝術對高校美術教學的影響可以發(fā)現,高校美術教學逐漸向當代藝術的方向靠攏。但是,靠攏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出現了一些突出性的問題。從信息化社會的角度看,在新鮮藝術潮流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少美術學生的浮躁心理開始浮出水面。這部分學生急于求成,過渡地追求信息的時效性與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很難將自己的心沉淀下來。這樣一來,缺少個人情感和創(chuàng)造經驗的作品變得毫無生氣,長久下去,就會忽視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學習。這部分學生在踏上職業(yè)道路之后,就會發(fā)現傳統(tǒng)藝術文化成為短板,短期效益雖然明顯,但是卻阻礙了長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外,緊跟當代藝術國際化的路徑,也很容易導致不少學生忽視民族文化底蘊的沉淀與積累。[3]
高校美術教學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模式在融入當代藝術之后,主要尋求的是藝術創(chuàng)新精神。但是,在此種思想的影響下,不少青年藝術家也開始丟失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將本土化的藝術拋到了九霄云外,曲解人性的問題也開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另外,還有不少青年藝術家在此種思想的影響下,養(yǎng)成了盲目偏執(zhí)、玩世不恭的習慣,用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藝術,長久下去,就會造成藝術水平偏低的局面,創(chuàng)新性也會隨之消減。[4]高校美術教育在此種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會反過來牽制當代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也影響了經濟與社會的共同進步,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模式。
三、當代藝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積極影響
(一)增強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性
當代藝術也就是當今的藝術,飽含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特征和生活體驗。從目前的形勢看,當代藝術通過高校課堂,以獨特的表現形式沖擊大學生的眼球。當代藝術具有一種創(chuàng)新性比較強的表達。可以通過創(chuàng)意、設計、制作、表達、交流等形態(tài),轉換視角,賦予學生聯想的創(chuàng)造空間。當代藝術讓藝術散落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生活中感知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增強審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另外,當代藝術與社會戰(zhàn)爭、種族歧視、生態(tài)、環(huán)保、弱勢群體等問題有機結合,在此種創(chuàng)作形式下,不少學生就會受到影響,并投身到相關的研究當中。[5]
(二)提升道德情操和審美素養(yǎng)
第一,需要引入當代藝術的理論,讓大家通過思考之后,確定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可以通過現代化的藝術作品,感知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第二,需要把當代藝術引入美術課本當中,延伸學生的認知渠道,提升學生的藝術底蘊與審美境界。第三,美術教學需要與當代藝術有機結合,提高教學的靈活性,以最為豐富的形象呈現在大家眼前,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三)推動學生審美取向的轉型
從目前的形勢看,當代藝術教育審美的轉型已經成了世界性的焦點問題。藝術不僅會影響藝術家的審美素養(yǎng),同時也會影響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社會的焦點問題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表達形式。因此,不少社會性的問題都以不同的方式走向藝術的舞臺。第一,人類文化較高的藝術表現形態(tài)就是文化發(fā)展與思想交流。第二,審美取向的轉型可以很好地促進共同發(fā)展。
(四)促進大學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形成
從思維的角度看,創(chuàng)造之初就是要超脫邏輯的羈絆,偏離思維常規(guī)。在現代化的藝術作品當中就可以發(fā)現這個問題。例如,西班牙畫家達利《時間的永恒》這個作品,就是轉變了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想象,最后在本質的基礎上展現較強的表現力。另外,荷蘭石版畫家埃舍爾的《瞭望臺》就是打破了視角的限制,打破了生活的常規(guī)。[6]印象派畫家的藝術探索成果也比較自然地融入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理念當中。當代藝術立足于迅速變化的生活和公眾的時候,就會賦予作品更多的關注度,揭示當前的精神困擾。因此,這個時候,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的藝術,根據歷史背景的不同,闡述新的表達,進行跨專業(yè)的學習和交流。
(五)開拓學生視野、理解生活真諦
當代藝術展現了強大的包容性,在傳統(tǒng)藝術的繼承上,展現了較強的推動力。不僅需要展現傳統(tǒng)藝術基本形式,同時還需要在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將當代藝術引入高校美術教育當中之后,學生接觸的藝術形態(tài)就會提高,學生的藝術視野也會不斷延伸。傳統(tǒng)藝術與當代藝術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適當把握一個適合的尺度,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性素質。
另外,藝術不僅來源于生活,藝術與生活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從另外一個層面上看,藝術是對生活的基本認識也反映了生活的真實面貌。當代藝術的介入,讓人們對藝術有了不同的理解。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載體,在歲月的痕跡當中,不斷積累和沉淀。讓學生重新回到生活,增強對實際生活的理解能力。
四、進退之間尋未來
新形勢下,高校美術教育的理念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藝術形勢,提高對應的審美素養(yǎng),完成對應的傳承問題。當代藝術的理念與高校美術教育的理念不盡相同,當代藝術的理念主要是在反叛西方傳統(tǒng)藝術的理念中形成的,需要把藝術史的發(fā)展軌跡進行不斷推進。[7]因此,這個時候,高校美術教育就開始思量這個問題,對當代藝術的動態(tài)做出快速的反應。當代藝術介入高校美術教育是一個好事,但是,這個好事需要謹慎地對待。高校美術教育和當代藝術教學之間存在很強的互動性,在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同時,還需要適當地保持合理距離。
從目前的形勢看,高校美術教育相比之下,比較重視當代藝術,尤其是在專業(yè)的美術院校當中,需要對當代藝術材料媒介進行研究和探究,這樣,不少工作室就逐漸建立起來。還有不少學生,在較短的基礎教學之后,開始對聲音、影像和綜合材料等內容進行探究。[8]過早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并不是一件好事,缺少基礎支撐與社會經驗的藝術創(chuàng)作,很難找到自己的靈魂。僅僅依靠較短時間的創(chuàng)作沖動與空洞的藝術觀念是不能保障長久的發(fā)展的。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需要回歸基礎,在溯本求源的過程中,等一等自己的靈魂。學生有效學習到新知識的同時,還能為學校的美術教學走在全國前列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積極向上、正確科學的藝術觀。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校美術教育不可以過分地追求精英藝術家的培養(yǎng),還需要在傳統(tǒng)美術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傳達優(yōu)秀的藝術審美思想。在多元化思潮的沖擊下,毅然堅持屬于自己的傳播特征,再延伸其他的藝術形態(tài)。高校美術教育者也應該秉承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思想,展現出學術的姿態(tài),不忘初心,不盲目跟風。將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載體,在當代藝術引入高校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在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當中,吸收更多的藝術形式,豐富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高校通過積極推進教學模式,讓當代藝術發(fā)展與高校美術教育改革呈現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章凱.淺析高校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04-105.
[2]解榮昌.淺談博物館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118.
[3]李琰錚.試論高校美術教育中創(chuàng)意練習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164-165.
[4]王瑞.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美與時代(中),2018(12):84-85.
[5]薛佳輝.探究茶文化與高校美術教育的融合[J].福建茶葉,2019(1):183.
[6]丁忠明.當代藝術對高校美術教育的啟示[J].大眾文藝,2019(8):178-179.
[7]楊奕.新時代高校美術教育的文化底蘊研究[J].藝術教育,2019(6):120-122.
[8]馮程程,郭勝武.基于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高校美術教育研究[J].才智,2019(16):152.
作者單位:
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