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gòu)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而《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感悟積累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再者,中國的古典詩詞含蓄凝練,意蘊豐富,更能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所以,帶著學生走入詩詞文本,展開對話,實踐有效的古詩詞教學活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相見歡》為例,淺談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種策略。
【關(guān)鍵詞】愁;意象;意境;意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特級教師陳日亮說:“現(xiàn)在主張不論教什么課文,先‘整體感知,但整體感知卻并非一定從‘整體入手不可,有時從一個字詞,一截短語,一個句子,也可以感知整篇文章,甚至把握全文的主旨?!倍潭桃皇住断嘁姎g》,寥寥數(shù)語,最能直接感知并切入的詞眼便是“愁”。于是,本堂課以“愁”為眼,以情為線,結(jié)合詩詞鑒賞的方法與活動,展開教學。
一、誦讀詩詞,引入愁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誦讀詩詞,可以體味其中的情思、韻味、意境。課堂上,通過自由朗讀、同桌對讀、聽名家朗讀等形式,學生能夠抓住詞眼——“愁”。詞牌名為“相見歡”,卻滿是詞人之“愁”,這一反差牽引學生進入文本,深度思考。
二、品析意象,感受愁
讀一首好詩詞,我們往往會感受到“妙不可言”。但放在考試中,不僅要求我們探尋其妙在何處,還要言之有理。筆者認為,品讀詩詞還是應從意象入手。
(一)還原解讀—有些意象有其固定的文化內(nèi)涵
有些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表達的意蘊固定。如“楊柳”“落花”等等,常常表達離別傷感之情。在本詞上闋中,學生在把握“西樓”這一意象時,略有困難。于是筆者引入西樓出處“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西樓就是高樓,古人登樓遠眺思故鄉(xiāng),思故國,難免生出愁緒。而“梧桐”呢?梧桐葉落而知秋,心上秋,便組成了愁字。該意象代表了愁苦相思。加之“鳳棲梧”一說,讓梧桐帶有富貴的象征,本詞更是隱含家國之悲。再加上“寂寞”一詞的修飾和深院“鎖”字,好像把全世界秋季的悲涼寂寞痛苦全落在詞人眼前的梧桐樹上,讓人讀來倍覺傷感。
(二)組合拓展—不同意象的組合更能表情達意
單一的意象能夠讓我們感知到詩人的情感,而意象與意象的組合,更能體現(xiàn)詞人內(nèi)心的波瀾。從一個意象到另一個意象的組合,從一首詩詞到另一首詩詞的比較,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領(lǐng)悟作者的情感。
屏顯:下列詩句中的西樓是個怎樣的地方?為什么?
1.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2.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李益《寫情》)
3.無言獨山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如果說西樓代表的是思鄉(xiāng)的愁緒,那么西樓與月的組合,更是將主人公心有所想,徹夜難眠的情態(tài)刻畫出來。夜已深,月已斜,人未眠,心中滿是惆悵。第一句是“遙望愛人的傷心地”,第二句是“排遣憂傷的傷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樓呢?那里空蕩寂寞,孤獨冷清,那是遙望故國的傷心地。所以,把握好意象與意象的粘連組合,才能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三)回憶比較—同樣的意象有著不同的意蘊
在講到“月”這一意象時,學生憑以往經(jīng)驗,便想到月代表的是思鄉(xiāng),是團圓。殘月便是不圓滿,便成愁。于是筆者設計了“飛花令——月”的活動,讓學生展開回憶,背誦帶有月的古詩詞,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后提出,為什么是“月如鉤”,而不是“月半輪”?意圖從比喻和諧音的角度再品其妙。最后口風一轉(zhuǎn),三度追問:“為什么‘月如鉤便一定是‘殘月而非‘新月呢?”當筆者拋出這一問題,學生沉思。最終引導學生:這是無言獨上西樓所見的“月如鉤”。結(jié)合“無言”和“獨上”兩個表達痛苦內(nèi)心的語言與動作,再加上這樣的殘月相伴,更能體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憂愁。
當然,除了意象,詞的上闋還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字詞,如“無言”“獨上”“鎖”等等。品味這些詞語,能讓我們咀嚼到更深的愁情。
三、描繪意境,體味愁
單一分析意象以及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還不至于讓我們對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筆者設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上闋四種景物所構(gòu)成的畫面。學生能夠抓住景物,寫出景物的特點,將意境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這樣既加深理解,又證明在彼時彼境中,自己對詩人內(nèi)心之愁的感同身受。這個環(huán)節(jié)重在書寫、展示、點評。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寫作與語言表達得以展示碰撞,同時更要體現(xiàn)老師的教學機智與評價素養(yǎng)。
四、把握意脈,理解愁
這首詞的意脈是起伏波動的。起初,詩人懷著孤獨壓抑的情緒“獨上西樓”,或許是想登樓遠眺,寄以排遣。但不料看到如鉤的殘月,想到自己一如寂寞深鎖的梧桐,更是憂愁。但他想消滅這種離愁,粗暴剪斷不行,冷靜梳理卻更亂,這讓他在狂躁與沉靜之后,面對現(xiàn)實時“別是一般滋味”。
此處筆者追問了三個問題:下闋的“一般滋味”是什么?為什么在心頭,能否說出口?“別是”二字妙在何處?
第一問,通過引入詞人前半生的詞作來了解詞人當下處境。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浣溪沙》)
這首詞中,不動聲色的幾句描寫,包藏著一個帝王前半生的任性和奢華,更能對比出后半生淪為亡國奴的內(nèi)心世界: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被囚之愁,糾糾纏纏,說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何種滋味。
第二問,通過視頻資料《李煜之死》來理解詞人無處傾訴之痛。他不能訴說也無人可說,說了會招致殺身之禍,所以“無言獨上西樓”。
第三問,通過借用沈際飛的評論“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句妙絕”,理解“大悲無言”“欲哭無淚”的極致心痛。簡簡單單的“別是”二字,微言大義地收斂起滿腔愁情,在低落無奈的掙扎中將意脈的起伏恢復,拉為直線。這種愁情似長長永無盡頭的絕望,可謂“緣愁似個長”。
我們一望而知的是“離愁”,我們二探究竟的背后,是那些引人愁緒的意象與意境,我們?nèi)硪饷}的發(fā)展,在情感的躍動中,理解詞人的終極悲涼。
最后,筆者發(fā)問:如果李煜當了皇帝,沒有亡國,你會記住他嗎?學生認為,李煜未必能夠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好皇帝。所以有評論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語到滄桑句便工”。亡國之痛,成就了千古詞帝?;貧w現(xiàn)實,到底是什么成就一個人?未必一定就是你所認為的對的東西。也許絕望代表了希望,也許挫折磨難代表新的機遇。借此,用他人的故事,給學生心靈的滋養(yǎng)。
總之,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應該扎實文本,歸納鑒賞方法,把握意象、意境和意脈,引入課外資料,開展豐富的活動,繼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汲取中國古典詩詞的精華,不斷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之擁有博大的心胸與情懷。
參考文獻
[1]李新艷,岳磊.獨上西樓,處處皆愁——簡析李煜《相見歡》[J].文學界(理論版),2010(7).
作者簡介:邵華,女,1985年生,江蘇太倉人,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