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禧子
在川西平原上,有一塊神奇的土地,千百年來流傳著一種聲音——川劇。
昆高胡彈燈,生旦凈末丑,演繹多彩人生。
川劇起源于乾隆時期,距今大約有250年歷史,以前叫川戲。它似乎離我們很近,近到家喻戶曉。但似乎又離我們很遠,很少聽到年輕人口中能蹦出川劇一類的詞兒。大家對川劇的認知基本上只有“變臉”,對于川劇,覺得就是咿咿呀呀,甚至覺得聒噪。
本次接受采訪的是藝術傳承人、青年川劇琴師——董斌杰。作品有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川劇《白蛇傳》《天衣無縫》以及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富貴榮華》《目連之母》《慶云宮》《陳麻婆傳奇》等等。
“在這個快節(jié)奏、多元化的時代里,不僅僅是川劇,整個傳統(tǒng)藝術慢慢地在走下坡路了。后繼乏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正在逐漸失傳。我們懷有一腔熱血,新時代傳統(tǒng)戲曲文藝工作者應該振作起來,讓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揚光大,讓年輕人也喜歡川劇,熱愛這塊藝術瑰寶?!?/p>
從小和戲結緣
“我叫董斌杰,今年23歲,是成都市川劇院的一名青年琴師?!?/p>
董斌杰是一名琴師。2012年考入成都市川劇院川劇少年班(團代班)。
“因為父輩是從事川劇的文藝工作者,再加上我從小就喜歡這行,所以在初中畢業(yè)那年我選擇了川劇?!?/p>
說起川劇,董斌杰從小就和戲結緣。
“七歲那年,隨父親到成都演出,在四川省川劇學校的劇場里看過一出戲,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川劇,現(xiàn)在都記得清清楚楚,是楊昌林先生的《投莊殺奢》?!?/p>
由于從小耳濡目染,董斌杰并不覺得無趣,反而看得很入迷。
“我小時候幾乎不看別的(電視),家里播得最多的就是央視的戲曲頻道?!?/p>
12歲小升初那會兒,董斌杰接觸到了京劇,對戲曲的熱愛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戲曲四功)唱念做打(唱功、念白、形體、武打翻跌)、手眼身法步(手勢動作、眼神表情、身段工架、各種形式的臺步)全沒落下,跟著角兒們的磁帶學唱,反復聽反復唱,跟著電視里學身段,那段時間很充實?!?/p>
董斌杰開始接觸琴師這一職是15歲。
“青春期都會經(jīng)歷換聲,內話這叫倒倉?!辈粌H高音上不去說話都會破音,但董斌杰并沒有因此放下自己的愛好。
唱不出來了怎么辦?好!那就拉胡琴。2015年成都市川劇院全省招生,董斌杰如愿以償?shù)乜歼M了成都市川劇院的團代班,開始了琴師之路。
馬不停蹄、多才多藝的川劇琴師
“上到音樂廳,下到田間地頭,只要有活兒就接?!?/p>
2006年,川劇被列入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爺爺奶奶、太爺爺太奶奶那一輩,知識分子很少,許多人連基本溫飽都解決不了,更別提讀書認字了。但是他們卻能通過看戲、聽戲,來獲得認知,通曉歷史故事、民間趣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風華。川?。òㄋ袘蚯┦沁^去喜聞樂見的文藝娛樂方式。
只是如今時代變了,娛樂圈當?shù)?,戲曲漸漸淡出舞臺。民間戲曲家處于一個不尷不尬的境地。許多民間藝術家的收入低到無法想象。
“我收入也就基本維持房租和一小部分生活開銷。靠這行發(fā)財那是瞎了心了?!?/p>
董斌杰除了劇院的工作,平時也會接一些商演。表示自己上到音樂廳,下到田間地頭,只要能賺錢,都會接活。
“看起來這行文藝,實際上下的功夫一點不淺,每個琴師背后都有一個不為人知刻苦勤奮學習琴技的經(jīng)歷?!?/p>
有別于其它劇種的琴師(只負責拉琴),川劇琴師的本門功課就有四樣樂器:京胡、蓋板、笛子、嗩吶,除此之外還要會拉京二胡(原來叫“胖筒筒”,使用于川劇的燈調,后來失傳就用京二胡代替)。
加上川劇包容性很強,在幾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借鑒了昆曲、江西弋陽腔、漢徽二調、北方梆子以及四川本土的民間小調燈調(又名燈戲)而形成的一個以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大聲腔融合的多聲腔劇種,這便對川劇琴師的要求更高了。
董斌杰稱川劇琴師就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比如說今天這出戲是昆腔,琴師就要吹笛子;如果是高腔,那么就要吹嗩吶曲牌;這出戲是胡琴(皮黃),就得拉京胡;如果是彈戲,就要拉蓋板;如果是燈調,就拉京二胡(胖筒筒)?!?/p>
每出戲、每首曲子到了手里也都要做足功課,反復看詞看旋律,體會詞里的喜怒哀樂怎么處理,才能對曲子理解透徹?;旧弦粓鰬蚶聛?,衣衫濕透。
一個饃饃吃不飽,一個老師教不好。不僅要集師廣藝,還要觸更多的藝術,而不是局限于川劇。
董斌杰表示自己對京劇的感情也非常深。
“小時候也學過(京?。?jīng)常的一個人在琴房里自己拉自己唱自己給自己吊嗓,唱的時候用錄音機錄下來,自己聽,自己欣賞?!?/p>
當然,學藝的幾年里除了川劇京劇以外,還學習并了解了其它的一些藝術,比如昆曲、河北梆子、評劇、四川清音、京韻大鼓、江浙的評彈、相聲、歌劇、話劇以及中國的民族音樂、西方的交響樂。
想要在藝術上有造詣,一定要馬不停蹄地學習、練習,去背,去記。
在熱愛中堅持,在迷茫中前進
董斌杰算是出生于“戲曲世家”,從川劇上手,到京劇琴師、昆曲司笛、傳統(tǒng)嗩吶,除了川劇,也沒有接觸過其他行業(yè)。自己也并不向往其他行業(yè),比如辦公室一類,認為過于死板的工作形勢不利于藝術的生產(chǎn)。
“我喜歡跟大家一起排戲,一起玩新的音樂,一起搞藝術。靜下來的時候,就喝茶聽戲看書,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挺無趣的。但我一點也不向往辦公室生活?!?/p>
藝術是活的,并不是在工作時間才去創(chuàng)作,藝術來源于生活,更多時候,靈感就來自那么一瞬間。
對藝術的熱愛,讓董斌杰堅守川劇,但他也有迷茫的時候,不過不是對自己未來的迷茫,董斌杰的目標很清晰,迷茫來自于對工作的責任、對藝術的態(tài)度。
“(戲曲藝人)未來的路該怎么走?這行是不是氣數(shù)將盡了?現(xiàn)在這個假繁榮會持續(xù)多久?傳統(tǒng)戲曲以后的路又該怎么走?如果要就這一行,那該如何去救?這條路我在摸索,卻依舊沒找到?!?/p>
在這個快節(jié)奏多元化的時代里,不僅僅是川劇,整個傳統(tǒng)藝術慢慢地在走下坡路了。
“我們懷有一腔熱血、新時代傳統(tǒng)戲曲工作者應該振作起來,讓我們的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揚光大,而不是任其沒落?!?/p>
這也是困擾董斌杰的問題,該如何“復興川劇”?是在旅游景區(qū)、飯館酒店滿大街的變臉吐火?是在大學中學小學的校園里演《皮金滾燈》?還有的是安排幾個演員或者幾位藝術家以宣傳川劇的名義到各種學校去演講去講學,打著“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口號進校園演出?
這樣別人就會真正的喜歡川劇愛上川劇嗎?
當然不可能。
“我們這輩熱愛川劇的年輕人又有誰是通過這樣的形式而喜歡這門藝術的呢?一些小節(jié)目又怎么能讓人喜歡這門藝術。川劇的戲迷觀眾都愛戲也都懂戲,唱腔身段的好與不好他們都明白、都能辨別,這些觀眾也不是單看川劇的變臉吐火而喜歡川劇的?!?/p>
就變臉吐火而言,這是傳統(tǒng)藝術中的快餐文化,人觀眾看一次看兩次還行,三次人就不看了。
“川劇有很多好戲,你要宣傳的不是這種熱鬧的曇花一現(xiàn),而是一種美,一種永恒的美,看完一出戲得到的是一種享受,戲完之后還要津津樂道,三五戲迷互相討論今天這出戲這個演員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舞臺上那些美的畫面還要在腦海里反復地回味?!?/p>
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原來那個車馬很慢的時代了,戲曲也與時俱進,去適應大多數(shù)人的喜好和審美。
“我想讓更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欣賞,喜歡川劇這種古老的舞臺藝術?!?/p>
相聲成功了,話劇成功了,董斌杰認為川劇也會成功的。
“這條路一定是很坎坷的布滿荊棘,但我依然會盡我最大努力來讓這門藝術充滿蓬勃的生機,發(fā)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