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斷崖殘石到山水畫卷
      ——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采石場花園設計

      2019-12-03 11:30:32王向榮林箐
      風景園林 2019年4期
      關鍵詞:采石采石場博園

      王向榮 林箐

      設計南寧園博園采石場花園區(qū)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也是一項非常有挑戰(zhàn)的任務,這個設計還是我們所有的實踐中過程最為艱辛的一個。

      2015年剛開始進行南寧園博園概念性規(guī)劃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場地上還有采石場的存在。甲方初步劃定的研究范圍有620hm2,面積非常大,許多地方道路不通,難以到達。第一次看現(xiàn)場時陪同人員帶我們考察了這塊淺丘陵地的核心區(qū)域,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田園牧歌式的鄉(xiāng)村畫卷:邕江的支流八尺江從地塊中穿過,兩岸大部分是農(nóng)田,一些水塘零星分布在農(nóng)田之中,山丘上生長著茂盛的鄉(xiāng)土植物,八尺江兩岸棲息著白鷺,水牛在江邊悠閑地吃草。在江的東岸有一顆高大挺拔的鳳凰木,樹旁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地層上堆積著原始人食用螺螄遺棄的螺殼。八尺江的西岸有幾個村莊,而東岸僅有一座水廠和一些零星村舍。整個環(huán)境寧靜潤秀、舒緩柔美(圖1)。

      我們第一稿概念規(guī)劃的核心目標主要有3個方面:首先是劃定280hm2的園博園范圍,其他地方為配套服務區(qū)域及園外的田園風光區(qū);二是保留保護占園博園面積約43.4%的河道、池塘、山丘、樹林、白鷺棲息地、貝丘遺址及重要的視景線,在園博園中構建一個由山丘、水面和樹林等自然元素組成的結(jié)構骨架;三是依托這個自然骨架,合理安排所有功能和展覽設施,讓園博園在容納了必要的建設內(nèi)容之后,整體上仍然能夠保持恬靜的自然氣息。我們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以山水為骨架、人工與自然很好地銜接、展覽融入山水的園博園。

      在規(guī)劃和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場地東南角一片區(qū)域的地形圖等高線非常破碎,我們判斷這里不是自然地貌,一定是人工影響的結(jié)果,并極有可能是采石場。第一次現(xiàn)場考察陪同人員并沒有帶我去這片區(qū)域,也許是因為當時園博園的范圍還沒有最終劃定,大家也不清楚這片區(qū)域是否會在園博園之內(nèi);也有可能工作人員認為應該更多地讓設計師看到場地的有利條件和美麗的風景,而有意回避這片區(qū)域;還有可能是他們也不掌握場地的全面情況。

      1 2015年園博園用地狀況Site situation of Nanning Expo Park in 2015

      2 正在開采中的采石場狀況A quarry under mining

      3 停采一段時間后的采石場狀況Situation of a quarry after stoppage of mining for a period of time

      4 采石場花園設計的空間模型Spatial model of quarry garden design

      一個月以后,我們第二次去園博園現(xiàn)場勘察,并將重點放在用地的東南區(qū)域。這里果然是一大片采石場,有些已經(jīng)廢棄,有兩個采石深坑還在開采之中,眼前的景象讓人吃驚。由于采石區(qū)域的地質(zhì)構成為石灰?guī)r,中間夾雜著黏土,石料只能用作道路基石,所以開采企業(yè)采用的是低成本爆破方式,對原有的丘陵地貌和植被造成了粗暴的破壞,崖壁破碎又危險。采石坑底部忙碌工作的挖掘機和卡車在采石場巨大的尺度面前仿佛兒童玩具一樣渺小。現(xiàn)場運送石料的重載大卡車頻繁進出,在崎嶇的開采坑面上搖搖晃晃地行駛,讓人不敢接近。站在采石坑底部,仰望高大破碎的開采面,仿佛落入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周圍是被撕裂的世界(圖2)。

      區(qū)域內(nèi)另外幾個采石場似乎已停采了一段時間。有的留下了深坑,地下水和周圍的匯水在坑內(nèi)形成了深潭,有的是采石開挖山坡留下的崖壁,地下滿是渣土和渣石。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經(jīng)歷風吹雨打,這些采石場的巖壁已較為穩(wěn)定,有一些植物從破碎的巖石縫中萌發(fā)出來,形成一種與原有的田園丘陵完全不同的景觀面貌(圖3)。

      無可否認,不論是開采中的采石場,還是停采后留下的采石坑,都是對這片丘陵風景的極大破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所展現(xiàn)出來的奇特、險峻、異樣和荒涼的景觀卻是獨特的,是在這片田園詩畫風景中出現(xiàn)的一種異質(zhì)性的介入。采石場的確是對地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但它也給未來的園博園帶來了意外的機會,多樣化的基址和新的不同的生境條件。在當今國家從上到下強調(diào)生態(tài)建設和城市雙修的背景下,如能將一大片采石場轉(zhuǎn)變成園林博覽會的生態(tài)修復展示區(qū),無疑會增加規(guī)劃方案的特色,并增大南寧園博會申辦成功的機會。

      于是我們調(diào)整并深化了概念規(guī)劃方案,在園博園的東南部設置了一個面積約35hm2的采石場花園區(qū)域。根據(jù)當時了解的現(xiàn)場情況,將這些采石場設計成不同的公共空間或花園,如室外劇場、活動場、叢林園、水花園、巖石園等。我們甚至還設想,在4號采石坑的上空覆蓋一個鋼結(jié)構薄膜屋頂,將采石坑改造成綜合展館建筑。采石場花園不僅使得園博園概念規(guī)劃的內(nèi)容飽滿和豐富起來,而且也由于增加了生態(tài)修復的內(nèi)容,使得園博園具有了更深刻的示范意義。

      2016年,南寧最終從8個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了2018年園博會的舉辦權。隨后由崔愷院士領導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贏得了南寧園博園規(guī)劃以及重要公共建筑的設計招標,成為園博園規(guī)劃設計的總承包機構,我們也獲得機會進行采石場區(qū)域的深入設計。

      帶著新的任務和目標,我們對采石場區(qū)域進行了進一步的現(xiàn)場勘察。在已經(jīng)劃定的采石場花園區(qū)內(nèi),一共有6個采石場,其中4個已廢棄一段時日,2個在南寧園博會申辦成功之后才停止開采。1號坑和2號坑底部有水,3號坑和6號坑沒有水,4號坑和5號坑面積最大,且剛停采,停采之后坑底有不少水,但不知道是地下水滲出還是雨水蓄積。與之前相比,這兩個采石坑又經(jīng)過數(shù)月的開采,開采面更大、深度更深、崖壁更加破碎。從安全性和積水的角度看,原來設想的利用這兩個坑做展覽建筑和露天劇場及游戲場都不太現(xiàn)實。不過,在停產(chǎn)不久的采石場周邊,我們看到鄉(xiāng)土的先鋒植物頑強地從碎石縫里鉆出來,這說明當?shù)氐臍夂蚝椭参飾l件對于采石場的生態(tài)修復是非常有利的。如何合理利用這些采石場,將其轉(zhuǎn)變?yōu)榭梢杂斡[欣賞的園博園景區(qū),還要依據(jù)每個采石場的具體條件,重新研究和思考。

      處理沒有積水的廢棄采石場底部相對容易,可以通過多種措施,在裸露的巖面上創(chuàng)造植物生長的條件,配合園博會的園林和園藝主題,將其轉(zhuǎn)變?yōu)楠毦咛厣膱@藝花園。而常年有水的采石坑則比較復雜,需要根據(jù)水位高低、水深、崖壁狀況、坑表與坑底的高差及整體景觀面貌采用不同的設計策略。

      5 采石場花園區(qū)設計總平面圖Master plan of the quarry gardens

      水位變化是困擾我們的最大問題,尤其是最后停采的4號坑和5號坑,水位一直在持續(xù)上升。園博園開幕日期已定,必須倒推設計和建設的時間節(jié)點,設計不能等水位穩(wěn)定了再進行。因此,我們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一些豎向數(shù)據(jù)和多次勘察的水位情況,對有水的采石坑做出基本的分析和預判,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構思,同時還要留有一定的彈性和冗余,以確保即使穩(wěn)定后的水位與我們的判斷有出入,設計方案也不至于徹底推翻重來。與此同時,我們還委托當?shù)赜嘘P部門每半個月記錄一次每個坑中水位變化的情況,以便我們能及時調(diào)整設計。

      在采石場上做設計的難度非常大,這些采石坑的地貌極其復雜,然而測量圖上呈現(xiàn)的僅是一組亂線,依據(jù)這樣的地形圖根本無法著手設計。為了獲得準確的采石坑形態(tài),我們通過無人機航拍掃描,得到了整個采石區(qū)域非常準確的三維空間模型。這為我們精準地研究現(xiàn)場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更讓我們有條件從方案到施工圖的整個周期都從空間上而不是從平面上來思考和設計。從始至終,設計就一直是依據(jù)這個空間模型和現(xiàn)場調(diào)研而不斷推進的(圖4)。

      采石場花園區(qū)的設計雖然困難重重,充滿挑戰(zhàn),但也充滿了機遇。由于國內(nèi)外將采石場轉(zhuǎn)變?yōu)閳@林的案例并不多,現(xiàn)場情況又是一片狼藉,大家都不確定該如何處理這片采石場,這其實是給予我們一個很大的設計自由度,來充分地表達我們對場地的感悟、景觀的理解和設計的態(tài)度。而且采石場多達6個(后來又增加到7個),設計師也就有了更多的空間,針對每個采石場的具體條件,采取恰當?shù)脑O計策略,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和體驗。我們希望能夠借此機會,在這片破碎的土地上,創(chuàng)作一個生態(tài)修復與景觀藝術互相結(jié)合的作品(圖5)。

      1 1號采石場(落霞池)

      這個面積約1hm2的采石場幾年前就已停采,隱藏在周圍的農(nóng)田中,地下水位的上升讓它成為一個被巖石包圍的池塘,附近村民利用水面,設置了不少養(yǎng)魚網(wǎng)箱??辈楝F(xiàn)場的經(jīng)歷讓人難忘,從鄉(xiāng)間道路分叉的一條小路逐漸下降,通向巖石中間一個隱秘的豁口,池塘水漫到豁口的盡頭,讓人無法繼續(xù)向前,但能看見里面有一大片水面和對面高大漂亮的巖壁。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桃花源記》中描寫的空間:“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雖然因為水位的關系,當時無法從這里進入采石坑,但我們已決定這個采石場花園的入口一定要設在這里,要利用這個豁口所產(chǎn)生的強烈的內(nèi)外空間對比,通過設計加強并提升人們的空間體驗,讓人感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變化(圖6)。退出豁口,繞過山石,從一側(cè)的巖石上方也能夠看到整個采石坑。它被400多米長的巖壁環(huán)繞,空間內(nèi)向封閉,具有遠離塵世、寧靜平和的氣氛。由于時間的流逝和雨水的沖刷,石壁上留下斑駁的印記,紋理蒼勁有力,表面高低不平,猶如一幅筆墨雄健的天然山水畫卷。場地獨特的氣質(zhì)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們相信它可以被塑造為一個具有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空間。

      因為坑內(nèi)的水深不可預測,我們打算把設計重點放在山石的豁口和水面的邊緣,這里是原來采石場的運輸通道,水位會相對較淺。雖然豁口已經(jīng)足夠狹窄,但為了加強空間的戲劇性變化,我們在垂直方向上加上一個屋頂,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隧道般的內(nèi)向封閉的空間感覺。屋頂一直延伸到豁口盡端的池塘邊緣,屋面逐漸延展擴大,籠罩在寬大的水上浮平臺的上方。游客順著狹窄的走廊來到浮平臺,空間豁然開朗,可以環(huán)視整個水面和環(huán)繞的石壁。

      這組建筑被命名為“水竹居”,其屋頂采用木結(jié)構支撐,形成一個不規(guī)則形狀的廊亭結(jié)合的建筑。建筑密集的柱網(wǎng)和斜向支撐體現(xiàn)出木結(jié)構體系清晰的力的傳遞關系,同時在形態(tài)上又呼應了當?shù)氐泥l(xiāng)土建筑傳統(tǒng),建筑的地面、柱子和折板屋頂構成了一個寬闊的框景,將對面整個雄渾厚重的石壁納入其中。在一側(cè)崖壁的凹處設計了一處瀑布,潺潺的落水聲在石壁環(huán)抱的水潭中回響,更增添了寧靜悠遠的氣氛(圖7)。從水竹居側(cè)面引出一條小棧橋,連接水岸。沿岸前行,有隱藏在植物叢中的4處不同標高的平臺,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巖石、瀑布和建筑。水池周邊種滿了紅色的三角梅,蔓藤順著巖壁懸垂下來,倒映在水中,如同晚霞一般美麗。

      6 1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池塘的水漫到隱秘豁口的盡頭Situation of the No. 1 Quarry before design, the water of the pond reached the end of the opening

      7 水竹居的地面、柱子和屋頂構成寬闊的框景,將石壁和瀑布納入其中See the Rock Wall and waterfall through the frame formed by the ground, columns and roof of the water pavilion

      8 明代畫家仇英的“臨溪水閣圖”Water Pavilions by the Stream by Qiuying, a painter of the Ming Dynasty

      9 水竹居、瀑布和環(huán)水石屏共同構成了一幅當代水墨畫卷Water pavilion, waterfall and cliff wall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scroll

      落霞池是觀賞巖石和瀑布的佳處。中國古代繪畫中常見以觀瀑為主題的畫作,觀瀑人或坐于巖石之上,或立于橋頭,而最愜意的莫過于坐于亭中觀瀑。明代畫家仇英的《臨溪水閣圖》,描繪的就是兩位高士對坐于溪畔水閣之中,邊談邊賞對岸瀑布跌水的場景(圖8)。其妙趣正如清代詩人袁枚所云:“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研,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旎[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彼窬?、瀑布和環(huán)水石屏共同構成了一幅當代水墨畫卷,再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圖9)。

      2 2號采石場(水花園)

      這個面積僅為0.4hm2的采石場四周被巖壁環(huán)繞,只有一個隱藏在茅草叢中的豁口可以進入坑體內(nèi)部??拥纵^平緩,自東南向西北方向下傾,地勢低處積水為塘,水位變化在2m左右,漲落間也帶來水陸比例的改變。西側(cè)崖壁高24m,巉巖峭壁,影映水中,在這個小尺度空間中顯得頗為壯觀。因廢棄已有些時日,所以在坡度較緩的巖壁和坑底一些地方生長著不少鄉(xiāng)土草本植物和灌木??觾?nèi)的水塘已成為周圍村莊家養(yǎng)鴨子嬉戲的樂園(圖10)。

      由于坑底較平緩,常年有水,且大部分區(qū)域水不深,這樣的環(huán)境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將其設計為特色水花園。首先在南側(cè)崖壁前方筑兩層毛石擋墻,覆土用以恢復植被,通過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精心搭配,遮擋部分破碎的巖壁,也為花園整體景觀創(chuàng)造背景。在平緩的坑底巖石上覆土,形成緩坡入水的土地,為濕生和水生植物的種植創(chuàng)造條件。幾十種具有良好觀賞性的水生植物成片錯落地種植在濱水坡地上,它們的線性葉片和星點的小花能夠為水畔營造出婆娑自然的意境。之字形棧道從入口沿著水岸通向采石坑內(nèi)部,用通透輕盈的鋼格柵材料作為面層,水生植物可以從棧道兩側(cè)甚至從棧道下方穿插出來,讓人工與自然交融在一起。

      10 2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Situation of the No. 2 Quarry before design

      11 高低曲折的路徑帶給游人豐富的體驗Zigzag path brings a rich experience to the visitors

      12 水面、棧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巖壁及水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The pond, boardwalk, stairs, wooden box in the air, rocks and th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make up a perfect picture

      為了將游線串聯(lián)起來,不走回頭路,通過對場地的反復研究,我們在南側(cè)山崖上方設置了另一個出入口。山崖與采石場底部原有10m左右的高差,毛石擋墻抬高地面之后,兩者之間還有7m左右的高差,只有通過很高很長的階梯才能將崖頂與花園內(nèi)部連接起來。為了弱化階梯的感覺,也為了保證游客安全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空間變化,我們設計了不同的景觀構筑物,將7m高差的連接轉(zhuǎn)變?yōu)橐幌盗械挠斡[和空間體驗(圖11)。整個高差被分成3段,最高的一段設計成封閉的木盒,內(nèi)部空間與山崖頂部開敞的觀景平臺形成對比,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可以庇蔭休息的小建筑。木盒的盡端開敞,設玻璃欄板,成為一個空中的觀景臺,人們可在此欣賞巖壁,俯瞰花園。第二段是曲折的臺階,采用較封閉的木質(zhì)欄桿,下降到一個較大的觀景平臺上,這是花園中人們主要的駐足點,可以欣賞濱水植物景觀。第三段是從觀景平臺引出的長坡道,采用輕質(zhì)欄桿,連接濱水的棧道。這樣的處理使得原本連接崖頂和山腳的階梯成為采石坑內(nèi)重要的景觀要素,成為從入口進入花園后視線的對景。在入口一側(cè)的水邊,一個小觀景平臺坐落在自然的芒草叢中,與對岸的大平臺互為呼應。在這里可以欣賞整個花園的景色——水面、水生植物、棧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巖壁及它在水中的倒影等,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圖12)。

      3 3號采石場(巖石園)

      這是一個山坡露天采石場,面積約0.4hm2。采石活動將山體開采成了大半個碗狀的空間,三面環(huán)繞巖壁,一側(cè)地面平坦,作為堆放渣石和渣土的場地。采石場約1/3面積是凹陷區(qū),雨后有積水。由于已經(jīng)廢棄了一段時間,開采面的巖石縫隙里長出很多鄉(xiāng)土草本植物(圖13)。

      13 3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Situation of the No. 3 Quarry before design

      14 種植仙人掌和多肉多漿等沙生植物的臺地The terraces for psammophytes like cacti and succulent plants

      15 蜿蜒的路徑吸引人們漫步在花園中The winding path attracts people to wander through the garden

      16 人們可以在凹陷區(qū)邊緣的平臺憑欄觀賞溪水和崖壁Visitors can watch streams and cliffs on the platform at the edge of the delle

      因為采石坑尺度很小,并且具備植被恢復的基礎條件,所以我們設想將它設計為一個精致的園藝花園。周圍嶙峋的巖石與石縫中的植物啟發(fā)了我們,花園的類型被定為巖石園,著重展現(xiàn)那些在瘠薄土壤上頑強生長的植物的景觀。

      設計保留了原有的渣石渣土,經(jīng)過整理后在上面覆蓋種植土。整理場地的同時塑造微妙的地形變化,通過地形高下的設計,不僅可以把場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處,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出干燥、濕潤等不同的生境,為不同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入口高于公園主路,我們設計了幾層尺度親切、變化豐富的紅色砂巖臺地,利用臺地種植仙人掌和多肉多漿等沙生植物,營造極富特色的沙漠植物景觀,面向園路展現(xiàn)給游客(圖14)。雖然游人在路上看不見花園的內(nèi)部,但精致的臺地景觀卻能夠吸引人們進入花園。當游客拾級而上,穿過跨越溝谷的一座小橋,可以來到花園的主體部分。這里是以低矮匍地植物和巖石、礫石為配景形成的荒原植物景觀區(qū)。尺度精巧的園路吸引人們漫步在花園中(圖15),細細欣賞別具一格的植物群落,路邊的小場地安置了花園長椅,歡迎人們安靜小憩。采石場凹陷區(qū)被設計為濕生巖石園,展現(xiàn)在溪邊、石灘和池塘環(huán)境中生長的特色植物。溪水順地形從高處層層跌落至最低處的池塘,既形成濕生和水生的生境,也豐富了景觀。這個區(qū)域不能進入,只有兩個在不同標高上的位于凹陷區(qū)邊緣的平臺,人們可以憑欄觀賞溪流跌水,俯瞰低處的濕生巖石花園(圖16)。

      4 4號采石場(峻崖潭)

      初次看到4號采石場時它還正在開采,現(xiàn)場荒涼而破碎,滿目瘡痍。由于停采之后滲透出來的地下水不再被排走,水慢慢積蓄在坑內(nèi),不斷上升,匯成一個面積約1hm2的大水潭,潭水碧綠澄澈,仿佛九寨溝的五彩池。有了水之后的采石場與先前完全不同,碧水映襯著土紅色的巖石,巨大的開采巖面倒映在水中,干枯荒涼的采石坑變成了波光粼粼的水潭(圖17)。

      從北側(cè)鄉(xiāng)間道路順坡登高幾米,就來到了采石坑邊緣。對面險峻的石壁聳立在眼前,崖頂高出水面40多米,猶如一座突兀聳立的危峰,氣勢雄偉。而俯視水潭,因上下十幾米的高差而感覺驚險,深不可測。采石坑北側(cè),巖壁呈緩坡狀,其余巖壁都是70°以上的陡崖。南側(cè)坑體外有渣石和設備堆放區(qū),場地較平整,從這里通過運輸坡道可以下到坑體內(nèi),在水邊仰望巖壁,氣勢逼人。但運輸坡道靠近巖壁,有落石危險,而且路線過直,如果在其上布置游覽道路,既不安全,空間也過于直白,缺乏趣味。在現(xiàn)場勘察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運輸?shù)廊肟诒眰?cè)有一處崖壁的豁口,如從這里進入坑體,再將道路轉(zhuǎn)接到運輸坡道上,路徑會經(jīng)過幾度轉(zhuǎn)折,空間變化將更豐富,體驗也有趣得多。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測,坑內(nèi)的水位已經(jīng)比較穩(wěn)定,一個雨季的水位升降變化在2~3m之間。但這樣的水位波動已經(jīng)使得原來設置浮橋進入水面的想法變得不太現(xiàn)實。我們放棄了早先在坑內(nèi)設置連續(xù)路徑的設想,而是通過在兩側(cè)主要觀賞點設置平臺達到體驗采石坑景觀的目的。最終的方案是北側(cè)從高處眺望懸崖、俯瞰水面,南側(cè)從水邊觀賞水景、仰觀崖壁。兩條路線,創(chuàng)造兩種觀景方式,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互為呼應,相得益彰。

      17 4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Situation of the No. 4 Quarry before design

      18 觀景廊的遮擋使得道路上的游人看不到深潭和對面的峻崖Visitors can’t see the deep pool and the steep cliff, as the pavilion blocks the sight of visitors on the road

      19 水平向的觀景廊及垂直的杉樹更襯托出崖壁的險峻Horizontal pavilion, vertical fir trees and precipitous cliffs

      20 楔形平臺懸挑在嶙峋巖石環(huán)繞的碧水深潭之上The wedge-shaped platform is cantilevered over the deep-pool surrounded by rocks

      北側(cè)的觀景臺是一個耐候鋼長廊,踞于公園主路旁的高地上,平行于道路布置,形態(tài)簡潔、材料粗獷,具有后工業(yè)沉穩(wěn)和力量的感覺。它阻擋了道路上游人的視線,讓游人看不到深潭和對面的峻崖(圖18)。一段轉(zhuǎn)折階梯引導人們進入長廊,內(nèi)部空間相對封閉和幽暗,廊子內(nèi)側(cè)打開了一長條帶形窗,移步窗前,對面高聳險峻的山崖?lián)涿娑鴣?,令人震撼。長廊在南端向采石坑內(nèi)部旋轉(zhuǎn)了一個角度,懸挑在巖壁上,盡端打開,朝向下方十幾米處的深潭,人們站在玻璃欄板內(nèi)側(cè)可以俯瞰腳下的一池碧水和對面的濱水平臺,驚險刺激。長廊內(nèi)側(cè)的開口引向懸崖邊的平臺,這里更能感受到高大險峻的山崖和深不可測的碧綠潭水帶來的視覺和感官的沖擊。北側(cè)的斜坡底部通過覆土,種植了南洋杉和一些鄉(xiāng)土灌木草本,使坑體內(nèi)有了一些生機。垂直線條的杉樹位于山崖的腳下,更襯托出崖壁的險峻(圖19)。

      南側(cè)坑體外的渣石和設備堆放區(qū)用覆土種植的方式進行植被恢復。折線型耐候鋼擋土墻從覆蓋的土層中切割出了一條之字形逐漸下降的通道,一頭連接園路,另一頭引向山崖。順路行進,斷崖前道路忽然轉(zhuǎn)折,從兩側(cè)山石間的豁口探出去形成一個楔形平臺,嶙峋巖石環(huán)繞的碧水深潭豁然呈現(xiàn)在眼前(圖20)。平臺的側(cè)面連接了一條曲線的棧道,沿著它緩緩下降,可以來到坑底水邊的平臺。站在這里,腳下是碧波蕩漾的潭水,仰頭望去,右側(cè)是高崖峭壁,左側(cè)是懸在崖壁之上的銹紅色的觀景長廊,甚至可以看見廊子盡端眺望的游人。

      5 5號采石場(飛瀑湖)

      5號采石場是7個采石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約3.2hm2,開采深度也最深,達28m。這個最后停采的采石場基本挖空了整個山體,只留下兩處巖石岬角,將坑體分隔成不同的空間層次,岬角最高處與坑底最低處高差有30多米。采石場底部高下不平,被采成了好幾層巖臺。由于規(guī)模大,采場一周崖壁環(huán)繞起來有900m長,大部分極為破碎,有些地方還有坍塌的危險。隨著停采,地下水逐漸蓄積。但由于停采時間短,水位還在不斷上升,未來會穩(wěn)定在哪個位置還是未知(圖21)。

      21 5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Situation of the quarry No. 5 before design.

      22 不同高度的棧橋穿越水面和樹林.引導人們進入采石坑內(nèi)部The bridge across water and woods guides people into the quarry garden.

      23 跨越水面的棧橋The bridge across the water

      但水位的高低決定著采石坑最終展現(xiàn)出來的水面形態(tài)和景觀特征,對于設計來說水位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需要有一定的預判。綜合八尺江水位和周邊幾個采石坑,尤其是相鄰的4號坑水位,我們經(jīng)過分析,判斷水位大致會在63~65m之間。如果這樣的話,采石坑北側(cè)兩片開采深度相對較淺的區(qū)域也將沒入水中3~5m,整個坑體將成為一片湖面。

      這種情況下常規(guī)的設計是沿湖設置一些觀景平臺,讓游人從各個方向觀賞湖面,但我們認為這樣實在是索然無味,對于這個面積最大的采石場來說也體現(xiàn)不出場地的特色。我們希望人們能夠進入采石場內(nèi)部空間,而不僅是在周邊環(huán)繞。因此,我們通過覆土,將采石坑底部兩片開采深度相對較淺的區(qū)域抬升到水面之上,再種植耐濕高大喬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叢林,為荒涼破敗的坑體內(nèi)部帶來綠色和生機。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棧橋引導人們進入采石坑內(nèi)部(圖22),穿越水面和樹林(圖23),通往岬角高處的觀景臺(圖24),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體驗空間和景觀的變化。為了增加景觀的豐富性,我們還利用采石坑南側(cè)崖壁設置了幾道瀑布,作為北側(cè)棧橋的對景,人們可以在橋上觀賞到從崖壁頂端飛流而下的壯觀的瀑布(圖25)。

      6 6號采石場(臺地園)

      位于5號采石場南側(cè),為山坡露天采石場,面積為0.7hm2。其西側(cè)和南側(cè)是開采面形成的半圍合的崖壁,東側(cè)則是水塘。由于內(nèi)部地面平坦,它被用作周圍采石場的加工場,還保留著制砂生產(chǎn)線的料倉、破碎機、傳送帶等全套設備,代表著場地采石工業(yè)的歷史,這些設備使得6號采石場獨具特色(圖26)。在勘查現(xiàn)場第一次見到這些機械設備時,我們就請求甲方務必將其保留,希望修復后的采石場花園能夠?qū)⑺鼈兘M織到未來的景觀體系中,保留場地原有的特色和采石工業(yè)的歷史。

      24 通往岬角高處的棧橋The trestle guiding to the cape top

      25 棧橋的盡端的懸挑平臺正對著對面的懸崖和瀑布Overhanging platform on trestle

      26 6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Situation of the No. 6 Quarry before design

      27 臺地園是一個以南寧特色花境植物景觀為主的園藝花園The terrace garden is a horticultural garden featuring Nanning characteristic floral plants

      因采石場底部沒有凹陷,既無地下水滲出也無積水之虞,因此植被修復條件相對較好,我們希望將這里塑造成以南寧特色的花境植物景觀為主的園藝花園(圖27)。沿南側(cè)崖壁設計了層層升高的石籠擋墻,形成階梯狀的臺地,以滿足從花卉、灌木到喬木等種植土層厚度的要求。最高的臺地靠近崖壁,可以種植大型喬木,形成花園的背景,中間層臺地喬木、灌木和花卉相互穿插,最下層臺地植物以花卉為主(圖28)。

      粉砂機械大部分被置于綠地中,當?shù)靥厣呐示壷参镯樦饘贆C械構架生長,生機勃勃的植物與銹跡斑斑的機械形成有趣的對比。一部分道路和場地穿插在原有高架傳送帶的下方,使花園與機械形成有機的整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臺地花園中蜿蜒穿過,階梯提供了平臺之間的垂直交通。路邊不時布置一些休息區(qū),設置了愜意的木質(zhì)靠背椅供人休息,盡顯花園輕松休閑的氣氛。

      按照不同的區(qū)域我們分別設計了以一二年生花卉、觀賞草、多年生花卉、灌木花卉和多肉植物為主題的花境區(qū),并且按照色系分區(qū)布置,形成不同色調(diào)的花卉景觀區(qū)。東側(cè)臨水布置了親水休息平臺,可眺望水面和對面的丘陵景觀。通過設計,這個荒涼破敗的采石場轉(zhuǎn)變成了面崖臨水、具有后工業(yè)氣氛、以花境景觀為主的浪漫絢麗的花園(圖29)。

      7 7號采石場(雙秀園)

      最初園博園南端有一片土地并未納入園區(qū)范圍,后來出于各方面的考慮,將這塊地劃到用地內(nèi),并設置了園博園的南入口。在南入口西側(cè),有一座小山,東西兩翼分別被挖了兩個小采石坑,一個較深,終年有水,被周圍村民用作養(yǎng)鴨場,水質(zhì)污染嚴重;另一個較淺,有季節(jié)性積水。這樣,在其他采石場花園的設計已經(jīng)完成的情況下,我們又增加了新的任務,設計第7個采石場和南入口的景觀。

      這個采石場的兩個坑規(guī)模都很小,每個只有1 000m2左右,因為廢棄了若干年,植被恢復情況較好,幾乎覆蓋了所有崖壁(圖30)。我們認為這里已不太適合進行過多的人工干預,也無須進入游覽,最好從坑體周圍遠觀,讓人們了解在采石場修復中自然的過程、力量和作用。因此,我們在兩個坑體中間未被開采的山坡上設置了一圈環(huán)形棧道,可以俯視兩側(cè)的采石坑。在西側(cè)坑體的豁口處設了一個臨水小平臺,可以體驗水石相映成趣的景觀,也與山上的環(huán)形棧道相呼應(圖31)。棧道和平臺都采用鋼格柵的材料,透光透水,不會影響這些游覽設施下面的自然植被恢復。山頂采用了人工噴播先鋒植物種子的方式,加速植被恢復的過程。在東側(cè)季節(jié)性積水坑中人工增加了一些耐水濕植物,即豐富了內(nèi)部的景致,也使得從環(huán)形棧道俯瞰花園的游人能感受到兩個坑體景觀的差異。

      8 水渠棧橋

      離1號采石場不遠的八尺江邊有一口清水泉,水質(zhì)優(yōu)良。這里原來建有一個水廠,通過水渠將泉水自流引到供水點,供村民飲用和農(nóng)業(yè)灌溉。這條水渠正好從1、2 和4號采石場邊穿過,在山坡上是沿等高線蜿蜒轉(zhuǎn)折的一道水溝,跨越山間谷地時變成高架渡槽。

      這條水渠是原來鄉(xiāng)村土地上獨特的景觀要素,是場地農(nóng)業(yè)歷史的一個見證,并且它將幾個采石場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成為連接相對獨立的1號坑的紐帶。我們在采石場花園區(qū)的設計中保留了水渠,將它作為該區(qū)域幾個水面的補水來源,繼續(xù)發(fā)揮它原有的功能。在山坡上,順其走向設置步道,在兩山之間,于其上方架設高架步行橋,并與相鄰的采石場花園的游覽路徑連接起來(圖32)。這樣,游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采石場花園,欣賞到更豐富的景觀層次,獲得獨特的游覽體驗。

      9 信息亭

      28 層層升高的臺地滿足從花卉、灌木到喬木等種植土層厚度的要求The step-by-step elevated terraces meet the planting soil thickness requirements from flowers, shrubs to trees

      29 荒涼破敗的采石場轉(zhuǎn)變?yōu)榱死寺k麗的花園The desolate quarry is turned into a romantic gorgeous garden

      30 7號采石場設計前狀況Situation of the No. 7 Quarry before design

      31 在臨水小平臺上可以體驗水石相映成趣的景觀Vistors can enjoy the rock and water on the waterside platform

      整個采石場花園區(qū)一共有7個采石場,在設計中我們采用了不同的干預和修復手段,形成的景觀特色和風格也不盡相同。我們希望能有一個空間,展示采石場生態(tài)修復的理念和方法,讓更多的公眾和專業(yè)人員了解這些采石場生態(tài)修復的過程,這也是園林博覽會應有的責任和功能。再者,這個區(qū)域面積有35hm2,也需要一個綜合服務建筑,為游客提供納涼休息、補充水和食物、購買電瓶車票、問詢等服務。南寧地處亞熱帶南端,一個遮陰且通風良好的半室外空間比起封閉的建筑物更適合當?shù)氐臍夂驐l件,也更加環(huán)保,更符合公園的氛圍。因此,我們在水花園和峻崖潭之間臨近公園主路的山腳下,設計了一個600m2的信息亭。

      信息亭是一個高大寬敞的不規(guī)則雙坡屋面亭,與落霞池水竹居的設計思路一致,采用膠合木材料。這種材料可以獲得比普通木材更大的跨距和更穩(wěn)定的性能,同時,木結(jié)構體系下的柱子和斜撐構件增加了建筑的細部,使得亭子內(nèi)部顯得空間豐富且尺度宜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呼應了當?shù)剜l(xiāng)土建筑的傳統(tǒng),并能夠很好地融合到園博園的環(huán)境中(圖33)。亭子兩端屋檐下是2個封閉的功能體塊,用作電瓶車售票和小賣。亭子中部布置了幾組展架,用以展示采石場的原狀、修復過程和花園完成后的情況,向公眾普及生態(tài)修復的知識。亭子內(nèi)設置了許多休息座椅,可供游客休憩小坐。信息亭的屋頂植草覆綠,這樣,無論是從附近的山頂觀景平臺還是高架棧橋俯瞰,建筑都能很好地融入青山綠水之中。

      10 南入口廣場

      由于新設置了園博園南大門,需要設計南門內(nèi)外廣場作為人流集散和引導的空間。南門外城市道路的標高比內(nèi)部園路高5.6m,這意味著南門內(nèi)廣場必須是一個斜坡廣場。園博會這樣的大型展會入口需要容納大量的人流,因此入口內(nèi)外空間要求比較寬敞。同時南門建筑的寬度達到74m,綜合以上考慮,內(nèi)廣場總寬度不宜小于60m。從南門建筑到主園路的距離是110m,如果設計一個60m寬、坡度5%的直坡道,可以解決高差的問題,但這樣的廣場將極為單調(diào)丑陋,過長的坡道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另外,南入口內(nèi)廣場正好處在6號采石場與7號采石場所在山丘之間的谷地上,無論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的直線設計都會與場地原有的自然地貌格格不入。而且,南寧一年大部分時間天氣炎熱,陽光毒辣,場地需要遮陰,為游客提供舒適的游覽環(huán)境。從多個方面考慮,我們決定設計一個融于環(huán)境的、人性化的、又有獨特景觀效果的入口廣場。

      首先,在豎向上,我們在坡道中間增加了兩段水平的區(qū)域,讓坡道呈現(xiàn)斜坡段和平地段相間的豎向形態(tài),這樣對于輪椅和嬰兒推車來說更加安全。然后,在平面上,用4條綠帶將60 m寬的廣場切分為5條不同寬度的坡道,綠帶中種植高大喬木為游客遮陰,并加強景觀的引導性(圖34)。接著將5條坡道前后錯動,使相鄰坡道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最大達到1.5m。并將坡道和綠帶的輪廓調(diào)整為柔和的有機形態(tài),既適應于高差的變化,也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這樣,坡道之間的綠地成為空間中三維變化的表面,在園博會展覽期間,種植在綠地上的各種花卉將形成非線性的色彩區(qū)塊,凸顯景觀的流動性和趣味性。廣場的鋪裝延續(xù)了有機曲線的設計語言,帶來視覺美感的同時加強對人流的引導。內(nèi)廣場的設計元素也運用在外廣場上,使大尺度的集散廣場盡可能獲得更多的綠色空間和人性化的細節(jié)。

      11 結(jié)語

      采石場花園區(qū)一共有7個廢棄采石場,看起來都一樣的荒涼頹敗,似乎沒有什么差別,但實際上每一個采石場的尺度、形態(tài)和特征都不相同。針對各個采石場不同的特征,我們在設計中采用了不同的植被修復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但在設計語言和建造材料上又限定于幾種適合于場地和地域的類型,形成統(tǒng)一中又有豐富變化的景觀。

      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因此墊土和覆土是采石場生態(tài)修復的關鍵。在不同的采石坑中,我們盡量利用相對平緩的區(qū)域墊土種植,恢復植被,為采石坑帶來綠色和生機。沒有積水的坑體通過植被恢復完全可以轉(zhuǎn)變成美麗迷人的花園;季節(jié)性積水或者水位不深的坑體,可以墊土種植濕生和水生植物;深坑的坑底標高已低于地下水位,因而常年有水,可視為湖泊,我們通過在水體邊緣或水淺處設置路徑和觀景臺,讓游人欣賞山水之色,并在可能的情況下想方設法進行局部的植被修復。

      32 水渠棧橋?qū)讉€采石場聯(lián)系了起來The bridge on the canal connects several quarries.

      33 信息亭內(nèi)部細節(jié)豐富且尺度宜人The interior of the information pavilion is rich in detail and pleasant in scale.

      34 南入口廣場被綠帶分隔為不同寬度的坡道The south entrance square is divided by the green belt into 5 ramps of different widths

      7個采石場花園的設計也是場地空間的再設計和再組織。每一個花園都充分利用場地原有條件,通過人工的介入加強空間的戲劇性,強化游覽的空間體驗。如落霞池,從入口到水竹居的空間變化,體現(xiàn)武陵桃花源的意向。而峻崖潭觀景廊內(nèi)外的空間變化,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處理類似。這些空間的變化強化了人們對采石場險峻、荒涼、雄壯景觀的感受,體驗到一種獨特的美。

      每一個采石場都是不同的,采石場花園的設計是完全契合場地地貌和場所精神進行的設計,因此每一個花園都不可能復制到別的地方。但是它們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對于廢棄采石場的態(tài)度、對各種景觀要素利用的方式、以及各種植被修復的手段,仍然具有廣泛的示范意義。

      項目名稱:2018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采石場花園設計

      項目地點:南寧市邕寧區(qū)

      設計時間:2016—2018年

      建成時間:2018年

      面積:35hm2

      主持設計:王向榮、林箐

      設計團隊:李倞、張詩陽、劉通、李洋、張銘然、鄭小東、華銳、韓宇、許璐、金佳鑫、趙真真、王譞、常弘、杜紅娟、崔慶偉、張雪葳、王越、李恒、王晞月、譚立、張雨生、滿媛、李雯

      植物景觀:董麗、郝培堯、王美仙、李慧

      攝影:孫國棟、李嬋、林箐、王資清、韓宇

      猜你喜歡
      采石采石場博園
      采石磯茶干
      馬鞍山市采石小學
      家教世界(2022年34期)2023-01-08 13:52:58
      南京園博園悅榕莊酒店
      鄭杰
      文史雜志(2022年3期)2022-04-29 21:53:44
      隧道工程采石坑段施工技術及注意事項
      居業(yè)(2021年11期)2021-12-28 03:08:16
      采石場大變身
      天天愛科學(2021年2期)2021-09-10 21:24:27
      Dyeing a “Blue Lagoon”black
      飲水思源話閔行 水博園里游馬橋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4
      參觀園博園
      某采石場職業(yè)病危害評價探討
      东莞市| 蒲城县| 永平县| 女性| 邵东县| 葵青区| 东丰县| 洞头县| 千阳县| 合山市| 巴林左旗| 喀喇沁旗| 常山县| 丘北县| 长武县| 隆安县| 苍南县| 忻城县| 镇安县| 清新县| 闵行区| 左云县| 元朗区| 疏附县| 富源县| 上栗县| 宜宾县| 射阳县| 喀喇沁旗| 灌云县| 河津市| 怀集县| 靖安县| 乾安县| 蕉岭县| 科尔| 秦皇岛市| 镇坪县| 沭阳县| 陈巴尔虎旗|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