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沒進食的冼星海背著小提琴,手提一只行李箱,流落在阿拉木圖街頭,拜卡達莫夫一下子就留意到這張瘦削憔悴的東方面孔……
——這是電影《音樂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畫面。這樣的場景,曾真實存在過。故事從抗戰(zhàn)時的延安說起。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延安,譜寫了《黃河大合唱》《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抗戰(zhàn)歌曲的冼星海聞名遐邇,聲震一方。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團長、攝影家吳印咸等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導演袁牧之點名要求冼星海為影片配樂。但當時的延安缺少設備,不具備影片后期制作所需的條件。不得已,1940年5月,中央委派冼星海等人遠赴莫斯科為這部紀錄片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然而1941年6月,德國突然進攻蘇聯(lián),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延安與八路軍》的制作被迫中斷。冼星海等人啟程回國,但選擇的幾條途徑都因種種原因無法成行,回國的希望化為泡影。因此,冼星海等人還在蒙古的烏蘭巴托滯留了一段時日。
1942年初冬,冼星海又經莫斯科輾轉來到哈薩克斯坦的首府阿拉木圖,混亂中,膠片也已遺失。初到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居無定所,食不果腹。下班后回家的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發(fā)現(xiàn)了這個流落街頭的東方同齡人。時值12月,阿拉木圖的氣溫已降至零下30℃,而冼星海衣衫單薄,困頓不堪。
或許是天意注定,或許是冼星海身后的小提琴吸引了拜卡達莫夫的目光,于是,即使語言不通,無法交流,拜卡達莫夫仍然將這個東方青年帶回了自己的家。見冼星海穿得太少,拜卡達莫夫的母親甚至連夜找出一件舊衣服,將衣服的舊里料換成新的,為冼星??p衣御寒。那位慈祥的母親花了一宿時間完成縫制,手上都扎出了血泡!隨后,拜卡達莫夫把這位名叫“黃訓”的東方青年留在自己的樂隊當了小提琴手。
當時的蘇聯(lián)正搞“肅反運動”,“未經安全審查私留外國人”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拜卡達莫夫一家冒著受處罰的危險,給予了冼星海極大的庇護和溫暖,甚至因此改名換姓。拜卡達莫夫全家有8口人,條件不佳,尤其在戰(zhàn)時,政府實行食物配給制,拜卡達莫夫家仍把冼星海當成自家的一員,從“每天總共600克黑面包”的口糧中勻出一部分,供給冼星海。
在拜卡達莫夫家,冼星海常給拜卡達莫夫4歲的女兒拜卡達莫娃吹口琴,拉小提琴,或者用紙筆寫寫畫畫。冼星海還曾幫拜卡達莫夫的姐姐達娜什照顧其年幼的女兒卡利婭——達娜什的丈夫上了前線,一個人獨自拉扯孩子,需要幫襯。兵荒馬亂的日子里,冼星海教卡利婭唱中文童謠,小女孩則教冼星海說哈薩克語……冼星海在拜卡達莫夫家住了整整一年,與拜卡達莫夫結下了深厚情誼。
寄住于拜卡達莫夫家時,冼星海還與拜卡達莫夫一道,根據(jù)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共同創(chuàng)作出了交響樂《阿曼蓋爾德》,激勵哈薩克斯坦人民抗擊法西斯。《阿曼蓋爾德》首次公開演出時,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分別充當二號小提琴手和鋼琴手,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
1944年,古道熱腸的拜卡達莫夫推薦冼星海到新成立的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科斯塔奈州音樂館擔任音樂指導。此后,冼星海迎來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作高潮。盡管環(huán)境艱苦,在科斯塔奈十月大街的旅館里,冼星海仍勤奮地搜集和整理了以哈薩克民歌為基礎的22首作品,激情迸發(fā)地譜寫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戰(zhàn)》《滿江紅》《中國狂想曲》等漢語交響樂和組曲。表現(xiàn)中國民眾抗戰(zhàn)意志的《中國狂想曲》是冼星海生平最后一部作品,是歷經磨難的人民音樂家留給世界的堅韌背影。
由于長期的奔波和勞累,冼星海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肺病。1945年10月30日,因醫(yī)治無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yī)院,年僅40歲。滯留哈薩克斯坦的兩年半時間,成為冼星海生命的最后歲月。
然而,直至冼星海逝世,拜卡達莫夫一家都不知道這個東方青年的真實身份。后來,拜卡達莫夫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中國偉大的音樂家冼星海(黃訓)于莫斯科病逝”的新聞,才恍然大悟。
1998年10月7日,阿拉木圖市將市內的弗拉基米爾大街更名為“冼星海大街”。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圖市東區(qū),毗鄰一條繁華的主干道,綠樹成蔭。街頭拐角處立著以荷花為造型的冼星海紀念碑,碑體下部荷葉層疊,上部荷花綻放,荷花純潔高雅,寓意東方文化。碑上用中、哈、俄三種文字鐫刻著這樣一段話:“冼星海用音樂在中哈兩國人民之間建立了一座友誼的橋梁,讓我們永遠銘記這個杰出的名字,愿中哈友誼世代相傳?!背速呛5纳剑线€刻有《阿曼蓋爾德》的第一行樂譜。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阿曼蓋爾德》已成為哈薩克斯坦最廣為流傳的交響樂之一。
昔人已去,往事未遠。1940年,冼星海離開延安時,其唯一的孩子冼妮娜只有6個月大,關于父親,冼妮娜的記憶近乎空白。20世紀80年代,通過哈薩克斯坦有關部門和中國駐哈薩克斯坦領事館,冼星海的親屬才得以知曉這段湮沒于歲月塵煙中的珍貴過往。
1990年,到阿拉木圖尋訪父親生前足跡的冼妮娜第一次見到了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此后,兩人一直以書信保持聯(lián)系,情同姐妹。1998年7月,阿拉木圖市將當年拜卡達莫夫家舊宅的一處設立為“冼星海故居”,并舉行揭牌儀式,冼妮娜應邀參加儀式。
2018年6月13日是冼星海誕辰113周年紀念日。拜卡達莫娃應中國有關單位邀請來華,參加在廣州舉辦的冼星海音樂紀念活動,并趕赴杭州看望了術后康復中的冼妮娜,親人重逢。廣州番禺是冼星海的故鄉(xiāng)。番禺區(qū)相關負責人披露,作為中哈友誼的永恒見證,番禺將同時設立“冼星海大道”和“拜卡達莫夫大道”,兩條大道正在選址、規(guī)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