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霖
胃食管反流病屬于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是指胃和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反流到食管所引發(fā)的以反酸和燒心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綜合征[1]。傳統(tǒng)的西醫(yī)治療通常應用抑酸劑以及促胃腸動力藥物進行治療,花費較高,遠期療效相對較差,易復發(fā)。中醫(yī)藥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療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本院應用小柴胡湯加減方進行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診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以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1.7±0.6)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病程(2.9±0.2)年。對照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0.8±0.4)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2.6±0.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療,即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作為患者臨床治療基本措施。①通過抬高床頭約15 cm,確?;颊咴谒哌^程中通過重力的作用強化胃酸清除的能力,降低夜間胃酸反流;②避免應用相關藥物,例如抗膽堿能藥物,避免進食含有脂肪和巧克力等食物,避免吸煙等,以防降低患者食管括約肌張力;③應防止運用可能引發(fā)胃酸分泌的食物或藥物,例如咖啡和酒精等;④避免患者睡前3 h內飽食,以此來減少其夜間的反流;⑤應保持治療期間患者心情舒暢。
對照組患者采取嗎丁啉+奧美拉唑治療。嗎丁啉,口服,10 mg/次,3次/d,每餐前20~30 min內口服,連服2周;奧美拉唑,口服,20 mg/次,2次/d。
觀察組患者應用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方進行治療。中藥組方:柴胡12 g,黃岑10 g,半夏10 g,人參3 g,甘草5 g,生姜10 g,大棗10枚。針對反酸嚴重者可加用浙貝母10 g以及海螵蛸10 g;針對噯氣頻繁者可加用沉香6 g;針對干嘔者可加用炒竹茹10 g;針對惡心嘔吐者可加用代赭石20 g;針對胸骨后側及劍突下側灼熱者可加用黃連6 g以及蒲公英20 g。以水煎至150 ml,1劑/d,分早晚2次服用。
兩組患者均以2個月作為1個療程,患者療程間息時間為1周,共計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后胃食管反流癥狀發(fā)生次數。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食管鏡等檢查均提示正常;顯效:癥狀及體征均顯著改善,實驗室檢查趨于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所緩解,實驗室檢查結果改善;無效:臨床癥狀仍未改善??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6/6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33%(17/6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后胃食管反流癥狀發(fā)生次數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癥狀發(fā)生次數為(1.03±0.22)次/d,少于對照組的(3.54±0.36)次/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患者胃與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反流到患者食管后所引發(fā)的食管黏膜的綜合性炎癥,即為消化道動力功能障礙疾病。其病因在于患者抗反流的防御機制減退,以及反流物對于患者食管的黏膜產生攻擊作用而共同產生的結果。該病臨床表現(xiàn)變化多端,分為典型癥狀,如患者胸骨后側的燒心及泛酸;非典型癥狀,即食管外癥狀,包括慢性哮喘、聲音嘶啞以及非心源性胸痛,部分患者可能并無臨床癥狀。因此該病癥無一項檢查能夠提供其病癥的全面信息,而臨床診斷及治療中應該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等檢查結果實施全面、綜合分析。目前西醫(yī)治療方案中常應用抑酸劑,包括H2受體阻滯劑以及質子泵抑制劑等,以及促胃動力藥物進行聯(lián)合治療,但很難徹底治愈,且復發(fā)率高,影響治療效果。
中醫(yī)學將胃食管反流病納入到“吞酸”、“胃脘痛”以及“泛酸”等范疇。認為人體的食管是由胃所主,也是人體納受食物的主要通道,與人體的脾胃功能存在密切相關性。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兩者之間的關系互為表里,對于人體的飲食消化和吸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人體的飲食精微輸布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4]。脾氣宜升,若人體飲食精微則可達到順利輸布之效。而胃氣宜降,人體所進食的水谷、糟粕均可下行。升降互助、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了人體的飲食消化和吸收的整個過程。若出現(xiàn)脾胃升降功能異常后,由于中焦氣機、阻滯不暢,是引發(fā)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病因機制。若人體的飲食失調,多食油膩、肥厚食物,或暴飲暴食、恣食生冷,則使得脾胃內傷而升降失序,患者胃氣不降反而上行,因此使得胃與十二指腸的內容物無法順利下行,上逆反流進而引發(fā)該病。肝臟的疏泄功能對于人體的脾胃運化發(fā)揮著主要的調節(jié)性作用,若人體七情內傷,則容易引起肝失疏泄而膽失通降,因此更容易引起肝胃不和,也可能引發(fā)胃氣上逆,最終引起胃食管反流。因此治療中主要原則在于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以及健脾清胃。本文應用的小柴胡湯加減方中,柴胡具有疏肝理氣之功效,而黃岑可發(fā)揮清熱燥濕之功效,半夏可達到調中降逆之功效,而人參、生姜及大棗聯(lián)用可發(fā)揮益氣扶正之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諸方合用,可共奏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功效。而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柴胡具有良好的抗病源微生物的作用,柴胡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5-7]。
綜上所述,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療中通過運用中醫(yī)藥小柴胡湯加減方治療可取得良好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癥狀,且安全性較高,該治療方案可作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優(yōu)選治療方案加以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