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存亮
摘 要:任何一個王朝的中后期,對中央政府而言,官員裁減都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不裁減官員就會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照此下去,不僅會造成財力、物力的浪費,還會帶來辦事效率的低下。裁減官員,若是方法不當,又會帶來政府停擺,甚至會引起社會矛盾。作為萬歷初期的“鐵腕首輔”,張居正在這一問題上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裁減了大批官員。從時間跨度、地域跨度、官員類別、官員品級四方面就張居正執(zhí)政時期的官員裁減進行淺析,并提出相應的結論。
關鍵詞:官員裁減;時間跨度;地域跨度;官員類別;官員品級
中圖分類號:D0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115-03
張居正,字叔大,別號太岳[1],于嘉靖四年(1525)四月出生于湖北江陵縣,因此又被稱作張江陵。他16歲中舉,22歲中進士。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在官場沉浮,他于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正三品)兼東閣大學士(正五品)。隆慶六年(1572)五月,萬歷繼位后,張居正逐漸成為首輔。自此直到萬歷十年(1582),他一直處于首輔位置。這十年間,他從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推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為他被后人稱為“改革家”奠定了基礎。在眾多改革中,機構人事制度的改革應該是最難的部分,因為它牽涉到眾多官員的生計和前途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帶來相關機構與官員的抵觸。據(jù)統(tǒng)計,當時天下有文官24 000人,武官10萬人,廩生35 800人,吏員55 000人[2]。即便如此,張居正還是“啃”了這塊硬骨頭,裁減大量職位,文武官員從12萬余人下降到9.8萬人以下[3]。它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同時也把張居正推到了眾多官員的對立面,為他死后被反攻倒算埋下了伏筆。
萬歷元年,張居正推行“考成法”來考核官員,大大提高了各衙門的辦事效率,同時也裁減了大量不合格的官員。然而,“考成法”的初衷是留下優(yōu)秀的人,辭去不優(yōu)秀的人。嚴格來說,它是相對公平的政策。但是,機構與官職的裁減不涉及到個人的表現(xiàn),是出于政府的需要而執(zhí)行,沒有給涉及到的官員機會。除此之外,它還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時間跨度廣,周期性不定
官員裁減自萬歷元年開始。這年二月,“裁陜西苑馬寺長樂靈武二監(jiān)錄事”,即負責抄寫工作的八品以下的官員。萬歷三年四月、五月、六月分別裁減了部分官職。
這一階段可以算作裁減官員的初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政策連貫性,只是和往常一樣按部就班地開展。此時,張居正將工作重點放在搭配內閣的各部門人選,以便于開展以后的工作。
自此之后,萬歷四年至七年的三年間可以說是裁減官員的中期。此時,官員裁減好像處于了靜止狀態(tài)。之所以靜止,或許可以通過張居正在此期間所進行的其他改革措施來解釋。萬歷五年張居正遭遇了“奪情”危機;萬歷六年,張居正下令清量土地,清查大地主隱瞞的莊田,忙于操辦萬歷皇帝的大婚;萬歷七年,下令關閉天下的眾多書院[3]。同時,在這幾年時間里,另一個重點是處理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
到了萬歷八年、九年,官員裁減達到最高點。萬歷八年十月,他令吏部遍查兩京衙門,“有冗濫者裁之”。隨后,大檢查在各省也漸次鋪開[2]。萬歷八年的12個月中,有8個月中都發(fā)布了裁減機構與官員的指令;萬歷九年,有5個月發(fā)布了裁減指令,而且人數(shù)多于萬歷八年。這年,裁去各衙皂吏194名,加上因裁官而無形中裁去的皂吏編制,相當于共裁減皂吏622名[2]。裁減官員在此期間達到高潮的原因與邊疆穩(wěn)定和其他方面基礎堅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緣此,張居正可以專門騰出手來處理機構臃腫、冗官眾多的問題。
萬歷十年可以看作是張居正裁減官員的末期,雖然在正月、二月、四月有裁減官員的指令,但是力度已經(jīng)大不如前。這與張居正的身體原因不無關系。在此期間,他忙著治病,忙著一次次向萬歷皇帝辭職,根本無暇再大張旗鼓地繼續(xù)之前開展的轟轟烈烈的官員裁減。隨著張居正在六月的去世,裁減官員的政策戛然而止。
二、裁減官員涉及地域廣
萬歷元年和三年的裁減涉及到陜西、四川、山東、河南、揚州;萬歷八年的裁減涉及到蘇松、浙江、福建、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甘肅、廣西、四川、廣東、江西、貴州、遼東、云南。此時,裁減機構與官員還沒有涉及到首都北京與留都南京。到了萬歷九年,情況有了變化。除了以上提及的區(qū)域外,裁減重點放在了兩京官員。正月裁兩京官員戶部侍郎以下156個職位,裁撤順天巡撫等地方大員職位[2]可以看出,裁減的政策從外圍到核心,從沿海到內陸,從南方到北方,可以說是全國范圍內的機構與官員裁減。
三、裁減官員的類別廣泛
第一類是軍職。萬歷八年,四月“裁福建監(jiān)軍副使”,六月“裁三河■守備(管理勞務、糧餉的正五品軍官)、長峪城提調(下級軍官)、山西宣府懷隆道兵備副使、睢陳道兵備,莊浪兵備、廣西永寧兵備副使、江西饒州兵備副使、廣東監(jiān)軍副使、廣州兵備僉事”,七月“裁延寧甘固各游擊守備八人”,十一月“裁廣東陽電海防及潮州陸路參將并總鎮(zhèn)下把總各一”。萬歷九年十月,“裁寧夏鎮(zhèn)領班都司二員”(中級官職銜)。
第二類是驛站官。驛站本來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但是萬歷時期驛站制度弊端叢生,大小官員往來于道路時,常常任意勒索夫、馬,而且公器私用嚴重。萬歷三年,張居正提出整頓驛遞的計劃,就驛站通行證進行整理[1]。限制官僚出行利用驛站,削減驛站的經(jīng)費[4]。萬歷八年,四月“裁浙江驛傳道(正四品,掌管本省驛遞之事)”,十一月“裁四川驛傳僉事”。萬歷十年,二月“裁湖廣澧州順林驛”,四月“裁福建林■驛”。
第三類是糧食管理官員。明朝于各省設置督糧道,由布政司參政、參議分任,督運漕糧。當時,全國有十三個督糧道。張居正認為督糧道冗官過多,因此在萬歷八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裁減。二月“裁蘇松官糧參政(從三品)”,六月“裁河南總部京糧右參政、督糧左參議、山東和廣東督糧左參政、四川和廣西督糧右參政,京通二倉經(jīng)歷六員(從七品),福建督糧右參政,云南督糧參政?!?/p>
第四類是鹽務、屯田、水利、稅務官員。萬歷三年,四月“裁四川■井鹽課司(課稅人員),六月“裁揚州理鹽通判(輔助知府政務,正六品,彌補知府管轄不足之處,對州、府掌官有監(jiān)察責任)。萬歷八年,六月“裁山東屯田水利副使、四川水利僉事、湖廣屯田水利僉事”。萬歷九年正月,裁隸屬于順天府都稅司的“正陽門分司各副使一”,七月“罷瓜州儀真各閘主事”。
第五類是南京與北京的六部、六科相關官員。六部與六科在明朝地位及其重要,可以說是政府運作的中樞。
戶部裁浙江、湖廣、河南、福建、廣東、廣西司主事各一,江西、云南、山東、四川、山西、貴州司各二,陜西司三。禮部裁儀制、祠祭、主客司主事各一,鑄印局副使。兵部裁武選司郎中,車駕職方司郎中,管存恤主事,武科司管京衛(wèi)武學主事。刑部,裁各司主事各一。工部,裁營繕司管重城員外郎、屯田司管臺基廠主事、虞衡司管遵化鐵冶郎中、雜造局大使。戶科裁四人,兵科裁五人,刑科裁四人。南京裁吏、禮、兵、刑、工侍郎各一,戶部湖廣司員外郎一,山西、云南司主事一,工部虞衡司主事一。
第六類是五寺官員。在明代,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光祿寺、太仆寺。萬歷九年正月,北京大理寺裁左評事(正七品);太常寺裁太常博士(正八品)二人中的一人,協(xié)律(正八品)一人,贊禮郎(正九品)三人,司樂(從九品)十二人;光祿寺裁典簿(從七品)一,大官署丞(從七品)一;南京大理寺裁左右評事(正七品)一,太常寺裁山川壇奉祀(從七品)一,鴻臚寺裁鳴贊(從九品)一,序班(從九品)一,太常寺裁太常寺丞(正六品)一,太常少卿(正四品)一[5]。
第七類是督察院官員。都察院御史臺發(fā)展而來,主掌監(jiān)察、彈劾及建議,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jiān)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為最高監(jiān)察機關。在張居正的官員裁減大潮中,督察院并沒有受到很大的波及,僅僅在萬歷九年正月裁司獄(從九品)一。但是,這從側面說明司法機構也在他整頓裁減的范圍之內。
第八類是皇宮輔臣?;蕦m輔臣是皇家御用人員,包括宗人府、東宮輔臣、太醫(yī)院、詹事府等。一般而言,作為皇宮輔臣機構的官員,只要不得罪皇帝,地位都比較穩(wěn)定。一個官員,若想進入內閣或者官居要職,基本都要擔任皇宮輔臣的經(jīng)歷。張居正也是如此,在東宮做過侍講、侍讀。他開展的官員裁減,雖然觸及到了皇宮輔臣,但僅僅裁掉了詹事府錄事(正九品)1名。
第九類是其他中央機構官員。一是通政司。通政司是明代始設的一種官職,全稱是“通政使司”,掌內外章奏、封駁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萬歷九年正月,通政司裁右通政(正四品)一,謄黃右通政(正四品)一。二是尚寶司。尚寶司掌寶璽、符牌、印章,初以侍從儒臣、勛衛(wèi)領卿,勛衛(wèi)大臣子弟奉旨始得補丞,后常以恩蔭寄祿。萬歷九年正月,尚寶司裁司丞(正六品)一。三是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是國家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萬歷九年正月,國子監(jiān)裁助教(從八品)四,學錄(從九品)一。四是上林苑監(jiān)。上林苑監(jiān),永樂五年(1407)始置,設良牧、蕃育、嘉蔬、林衡、川衡、冰鑒及典察左右前后十署。洪熙元年(1425),并為蕃育、嘉蔬二署。宣德十年(1435),定為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萬歷九年正月,上林苑監(jiān)裁蕃育署、良牧署錄事各一。五是行人司。行人司設置于洪武十三年(1380),掌傳旨、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征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萬歷九年正月,行人司裁行人右司副(從九品)一,行人(正九品)一。六是中書舍人。中書舍人初設于洪武年間,從七品,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萬歷九年正月,“裁中書舍人二”。
四、裁減官員的品級多
明朝官職自正一品到從九品,共分18等級。廢除丞相之前,左右丞相為正一品。廢除丞相之后,文官內部的正一品和從一品基本都是虛職封號。武官實權職位保留了正一品如左右都督,從一品如都督同知。除此之外,實權部門如六部的最高長官尚書銜為正二品。張居正此次官員裁減,除了一、二品官員外,其他基本都進入了裁減范圍。其中,萬歷九年四月裁減的撫治鄖陽即為正三品官。接下來涉及到的有正四品,如南京裁減的太長少卿,通政司右通政;正五品,如兵部武選司郎中;正六品,如尚寶司丞;正七品,如萬歷九年正月裁減的南京五城副使;從七品,如中書舍人;正八品,如太常博士;從八品,如國子監(jiān)助教;正九品,如太常寺的贊禮郎;從九品,如行人司右司副。
從涉及到的官員品級可以看出,張居正此次的官員裁減可以說是全員參與,不分高低。甚至連位于湖北的嘉靖皇帝父母的顯陵守衛(wèi)都沒有放過,在萬歷八年五月裁“顯陵百戶(正六品)張仁等12人”。此外,還有未入流的官員也受到了裁減,在萬歷九年正月裁減“留守五衛(wèi)千戶所吏目(未入流品級)一”。
五、結語
張居正所處的時代是明朝在走下坡路的時代。經(jīng)歷過嘉靖和隆慶兩位皇帝,他深深意識到當時存在的社會問題。雖然他早就有一腔抱負,但是礙于官場的潛規(guī)則與因循守舊,在隆慶二年八月上了《陳六事疏》后,就沒再有大的行動。在這個奏章中,他針對國家現(xiàn)存弊病以及糾正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陳述,亦成為了日后“江陵柄政”期間施政方針的藍本,是張居正政治理念的最重要體現(xiàn)。
“國富民強”是張居正渴望實現(xiàn)的目標。在他執(zhí)政的十年內,明朝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對外,他對少數(shù)民族利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和他們達成了和解;對內,他通過“一條鞭法”和清量土地打擊兼并,使得明朝政府的稅收有了質的增長?!叭f歷初年,所入四百三十五萬有奇,六年所入僅三百五十五萬有奇,則已少八十余萬矣。五年,歲出四百四十九萬有奇,則已多四十余萬矣?!盵6]經(jīng)過改革,太仆寺和太倉的存銀多達700萬兩,太倉儲備的糧食達1 300余萬石,“京、通儲粟,足支八年?!盵6]朝廷多年里收入不夠支出的狀況得到徹底扭轉。
但是,張居正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因為他知道若是吏治得不到治理,所有的一切改革成果都會化為烏有。所以,他執(zhí)政初期推出“考成法”,晚期大規(guī)模裁減機構與官員,加強對“人”的改革。只是,天不假時,他在官員裁減的高峰期死去。否則,這場官員裁減的規(guī)?;蛟S會更大,持續(xù)時間會更久。
張居正死后,他整頓吏治、裁減官員的措施沒有被繼續(xù)推行下去。相反,因為他的措施威脅到大眾人群,眾多官員開始駁斥他的政策,加上萬歷皇帝的批準,他所裁減的機構與官職數(shù)目逐漸恢復,明朝繼續(xù)走上了冗官雜沉的道路,消耗了更多的國庫銀兩。
以史為鑒,任何一個朝代的吏治改革,尤其是機構與官員的裁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好的制度保障,沒有足夠的毅力與魄力,沒有始終如一的堅持,吏治改革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長期而言,會危及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危機到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
參考文獻:
[1]?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2]? 清秋子.明朝出了個張居正[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張居正[EB/OL].MBA智庫,www.wiki.mbalib.com.
[4]? 樊樹志.張居正與萬歷皇帝[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 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 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6.
A Brief Analysis of Cutting Down Official Numbers During Zhang Juzhengs Ruling Period
YUAN Cun-liang
(Tourism Department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a dynasty,cutting down official numbers is a challenging problem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If official numbers were not cut down,over-staffing would be prevailing.Consequently,not only finance and material resources will be wasted but also efficiency will be lowered.If official numbers were cut down improperly,the government would shut down and even social contradictions would arise.As the poker-faced prime minister in the early era of Emperor Wanli,on this issue,Zhang Ju-zheng carried out bold and resolute reforms.Focusing on time span,space span,and official types and ranks,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 Zhang Ju-zhengs policy on cutting official numbers s and present a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
Key words:cutting down official numbers;time span;space span;official types and ranks;official 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