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妹
圖1 漢豐
提起中國文化,相信人們一定會想到茶道,茶道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平靜超脫、和諧自然等體現出來,并由此展現了儒釋道三者的精神融合。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栽培、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期的人們是將茶葉當作一種藥物使用的,之后才演變成一種飲品。人們對茶的喜愛也促成了另一件極富魅力的藝術品的誕生,俗話說“好茶要有好壺泡”,精于手藝而又講究精致的中國人做了諸多探索,終于打造出一件合適的茗器來,這件茗器也正是我們所熟知的紫砂壺。
紫砂壺有幾個重要特點:一是性能極佳;二是古典韻味濃厚的同時不乏創(chuàng)新性;三則是藝術上的包容性。在這三點的支撐下,紫砂壺才能發(fā)展百年而不衰落,至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經常出現。
圖1“漢豐”壺的造型既有傳統(tǒng)的影子又不乏創(chuàng)新特點,內涵在彰顯漢朝風度的同時又包含時代特色,通過對它的分析可以看到紫砂壺藝術的過去和未來。
此壺呈棕色,大氣厚重而又古樸非常。表面細膩,工藝精湛,又有砂感,不失紫砂泥的天然質感。顏色的選擇與作品主題相稱,凸顯出漢朝風范。壺身造型為圓柱體,線條分明,曲面流動自然,與傳統(tǒng)的石扁壺有著相似性。石扁壺是由清代陳曼生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經典壺型,造型古拙,但粗中有細,由此形成大拙大雅的風格。
此壺較石扁壺又有些改變,比石扁壺的造型更為古樸。壺嘴成方形,下端與壺身連接處作弧度處理,便于倒茶時水流在此緩沖,同時也形成了方圓有度的藝術美感。壺把手呈傳統(tǒng)的耳狀圓環(huán),但富有棱角,使用時手感較好。壺嘴、壺身與壺把手三者高度相當,由此使壺的重心較為平穩(wěn)。線條的運用比較簡單,充分考慮到空間感,由此構造起壺身的整體造型。
壺上部中間部分微微凸起,以承接壺蓋。壺蓋為嵌入式,表面平整,銜接緊密。壺鈕部分做了創(chuàng)意設計,于壺蓋中央設計成一個圓形,且微微突出壺蓋表面,這樣設計是考慮到壺鈕的使用性能,便于人們手持。
在壺面及壺蓋上有陶刻裝飾。壺蓋上以書法文字裝飾,均衡分布在壺蓋上,和諧大氣。壺身上則是簡單線形勾勒的猶如梅花一般的圖案。圖案并不僅限于壺身,而是自然向壺蓋上過渡,充滿生氣,不死板,著重于營造意境而不追求于真實。梅花在中國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因此這一裝飾也可看作是手工藝人價值觀念的體現。這樣此壺就不僅有高大上的一面,也充滿了個性色彩。
此壺的基本造型及裝飾都體現出對傳統(tǒng)的繼承,壺的層次感較強,從壺鈕、壺蓋再到壺身形成了“三圓”錯落的造型,極具創(chuàng)意。另一方面,壺邊緣利落的走線,壺嘴及壺把手的棱角處理又為此壺增添了中正色彩,這樣方圓相結合的形式使紫砂壺不顯單調,也更有美術氣息。大氣圓潤的壺身將漢朝那種開闊的氣度表現的較為具體,使得整件紫砂壺由形到質都灌注了“漢豐”品格。
此件紫砂壺較好地體現出手工藝人精湛的手藝和個人對于紫砂壺藝的看法。手工藝人具有較強的美術功底,將透視技法運用于紫砂壺上,在傳統(tǒng)之中凸顯出一種現代幾何美。對于紫砂壺來說,這種新視角的介入會為其發(fā)展擴大空間。手工藝人在進行創(chuàng)新時并未使傳統(tǒng)缺失,而是使傳統(tǒng)與現代在壺中相互融合,由此才能展現出更為完整的美感。
“漢豐”可以理解為漢朝文化的豐富多彩,既是勾勒的傳統(tǒng)與現代,也由此勾勒出紫砂壺藝術的未來。在手工藝人工藝技術全面提高的今天,手工藝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個性都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從而使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作更加成熟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