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蓮 魏艷春
摘 ? ?要: “大人之道”,是從《大學》中提煉出來的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標識。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大人之道”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大學》之“大人之道”進行解題,為當今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提供一得之見。
關鍵詞: 《大學》 ? ?大人之道 ? ?高素質人才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是中國歷史的璀璨明珠,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歷久而彌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提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他說:“今天,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更要重視、研究、借鑒歷史?!盵1]以《大學》為代表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其不同于儒家其他經書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一套系統(tǒng)的修煉成“大人”的真經,歷史上曾經被譽為儒家的“圣經”。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xiàn)“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可參考《大學》中的“大人之道”。它在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yǎng)、增強本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一、《大學》之“大人之道”的宏觀解題
《大學》相傳為孔子的優(yōu)秀弟子曾子所著,是西漢戴圣所編《小戴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宋朝的儒學家單獨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2]?!洞髮W》開宗明義,開門見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段話首先展示了“大人”之含義。朱子認為:“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此處的“大”,按照說文解字之說,就是頂天立地、堂堂正正之意;此處的“大”,不是指年齡長和身份地位高,而是指人格的高尚[3]。圣先師孔子在《易傳·文言傳》中對“大人”做出解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币馑际恰按笕恕蹦軌蝮w天地好生之德,參天地、贊化育,具備像日月一樣的光明和智慧,照亮自己和萬物,遵循陰陽四時的運行規(guī)律,敬畏自然,回歸于自然[4]。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對“大人”下定義:“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币馑际谴笕耸窍葟淖陨硇逓榧凑洪_始,然后引起萬事萬物發(fā)生相應轉化。由此可知,《大學》是教人成為“大人”、成為圣賢的學問。其次,告知了“大人之道”的證悟和獲得方法,那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同“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大學》的“三綱領”,后文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的“八條目”,無人提出質疑。豈不知“三綱領八條目之說,流傳了上千年,不知誤導了天下多少讀書人”[5]。其實,“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不是相互構成并列關系的三件事,而是為了實現(xiàn)“大人之道”這一終極目標所必須采取的三個逐層遞進、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落地生根的可操作方法。“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三個“在”字不是常見的“在于”之意,而是應理解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之意[6]。這樣理解就把“大人之道”最深刻、意境最深遠的內涵揭示出來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指明了大人之道的啟步是要不斷明明德。人有明德和昏德。明德即人生來就具有的善良品德,又叫道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從來沒有離開過道德。要成就大人之夢,必須令本有的明德之光明重新?lián)Q發(fā)、彰顯出來。儒家認為,人的明德可能被后天過分的私欲所蒙蔽,恰如烏云蔽日、明鏡蒙塵[7],變成昏德,因此需要勤加打掃。人人都有可能受到私心和利益的蒙蔽,明德就會受到排擠[8],昏德就會占據人的心靈,要無時無刻不提高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從而使本心復歸[9]。人人都有顯現(xiàn)明德的必要,只有經過學習和教育才能使自己的明德顯露出來,從而去除身中內在的不良心性和思想,使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顯現(xiàn)出來。毛澤東主席曾對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人做出如此評價:“人有了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0]這就是說,“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這點明德之光就能夠使一個人成為大人,可見《大學》把明明德作為大人之道首選的合理性。
那么怎樣明明德呢?《大學》說:“《康浩》曰:‘克明德?!洞蠹住吩唬骸?? ? ? 天之明命?!兜鄣洹吩唬骸嗣骶隆=宰悦饕?。”這些典故說明了歷史人物都是先自明其明德,然后才成為一代宗師。這個“自明”非常了得,《中庸》有言:“明則誠矣,誠則明矣?!弊悦髅鞯率枪磐駚硪磺腥说茸鲆磺惺聵I(yè)得以成功不可或缺的最核心的核心競爭力[11]。
要想明明德,必須親民,親民即愛人。要令本性本有的明德?lián)Q發(fā)彰顯出來,不僅僅是一個人閉門思過,閉關修煉,還必須關心愛護好家人,還必須走出家門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為他人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只有大愛之心才能有大德,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
要想把親民做好,必須止于至善。在親民即在助人和奉獻愛心的過程中,要認清自己的身份,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各種角色,盡職盡責,用忠、孝、悌、忍、善等關系準則全面落實好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洞髮W》提到“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其中“止”的意思是“知其所止”,明確知道自己是誰、該做什么,并回歸本位,有了這個定盤星[12],無論處理多么錯綜復雜的五倫關系會得心應手。
二、《大學》之“大人之道”的微觀解題
發(fā)愿做大人的人以修身為本?!洞髮W》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段文字從微觀層面提出了大人之道的操作方法,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具體功夫。一個發(fā)愿要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要成為大人的人,實現(xiàn)此宏大誓愿的唯一途徑是,從身邊具體的小事做起,從修身做起。大人之所以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靠“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的修身功夫[13]?!洞髮W》強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比巳硕加忻髅鞯掠谔煜碌馁Y格和機會,之所以有大人和小人的區(qū)別,就是因為很多人沒有牢牢抓住“以修身為本”,而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但是又希望得到理想的結果,最后落得小人下場。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曾經指出“嚴以修身”是黨風廉政建設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一個嚴字可見修身之難[14],可見明德顯現(xiàn)得不容易。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想做大人的人修身時首先要誠其意。在修身的格、致、誠、正四個層面中,《大學》唯獨把“誠其意”單列出來加以陳述,說明誠其意和修身關系非同一般的密切。誠其意是常人最易入手處。誠是內外通透、不自欺的絲毫不摻假的狀態(tài)。人們因為陷入自我意識漩渦,導致本有的良知蒙蔽灰塵。其次,檢驗修身之基礎的格物是否到位,檢驗標準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如果對頑固的自我思維意識能做到“如惡惡臭”,對自身的明德之光明則能感覺“如好好色”,說明誠就達到了一定境界。再次,用慎獨管理好自己獨處時的行為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修身難,在于格物難,格物難在于一個人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秉性習氣習慣等反作用力十分強大。攻克這一難關的有力武器便是“慎獨”。要有堅定的道德信念,不因他人監(jiān)督而行善,亦不因無人監(jiān)督而作惡。
一個誠其意的人,因為“德潤身”從而“心廣體胖”,這些人給人的感覺是德行充沛,神采飛揚,魅力四射,心胸寬廣,坦蕩無垠,其能量場宏大而雄渾,給人無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個誠其意的人不會出現(xiàn)“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憂患”等種種心不正的表現(xiàn);一個誠其意的人,他不被情緒所綁架,呈現(xiàn)出“心不在焉,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食而不知其味”的身心高度安詳和諧狀態(tài),即不受困于任何時間、任何人事物;他活潑、灑脫、自在,無所不包容。
三、“大人之道”與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
通過上述宏觀和微觀解題,大人之道已經很透徹和明了,使我們在萬古如長夜中找到如何做大人的真諦。今天,它仍有理論活力和參考價值,與現(xiàn)代的社會文明相得益彰?!按笕酥馈睆娬{人的全面成長。新時代,我們要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急需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如今的高等教育,真正到了健全學生人格的時刻。那么,大人之道給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帶來哪些啟發(fā)呢?
第一,要把《大學》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給學生提供修身修德的精神食糧和網絡學習平臺。高素質人才先要具備德,包括個人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政治品德等。這些美德引導其人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境界。就高校而言,不妨把《大學》等經典學習作為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大學階段是學生正確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機,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前,必須把好道德這一關。“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15]。道德上有問題的人,能力越強、職位越高危害就越大。在高校求學期間,給學生播種下善的種子,社會上就會少一些“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兩面人;就會少一些“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態(tài)度曖昧、立場不穩(wěn);高談闊論國家前途命運,背地里卻一遇到個人名譽地位就牢騷滿腹、怨恨組織;在領導面前卑躬屈膝、溜須拍馬,在下屬和群眾面前卻趾高氣揚、不可一世”[16]的害群之馬。在學生干部的任用方面,不妨參考“大人”之道,對敢于負責、擔當和作為的優(yōu)秀人才委以重任。
第二,經典學習要常抓不懈,耐心引導和考核,使學生慢慢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王陽明先生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假如一個人掉進波濤洶涌的大海,應該先救援他上岸,再給他提供衣服和食物;如果在救上岸之前就把衣服和食物投入海中,那么不但救不了他,還會提高溺水的程度甚至會害了他。所以,要“隨機引導,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熏陶之,俟其感發(fā)興起,而后開之以其說”。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加強教師對經典的學習,著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習近平同志強調: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就堅決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黨和人民事業(yè)就堅決改、徹底改、一刻不耽誤地改。目前,國家和社會需要高素質人才。民族文化經典有現(xiàn)成的可取之經,通過加強培訓,教師要下真功夫把“經”學到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15][16]習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J].理論導報,2018(11):1-3.
[2][3][4][5][6][11][12][13]王西勝.儒學心印[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7][9]蘇弘毅.淺談《大學》之道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8(21):139-141.
[8]劉麗.“大學之道”的內涵釋義與價值旨歸———基于德育視角的探究[J].青少年學刊,2015(6):22-25.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馬忠杰.“嚴以修身”中的“大學之道”[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