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勝
“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學(xué)派的思想傳承和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千百年來,我們評判一個人的品行,度量一個人的人生功績,歸結(jié)起來就在一個“善”字。善,可以行天下,可以潔心靈,可以豁達(dá)人生。
孔子倡導(dǎo)的“溫、良、恭、儉、讓”是為人處事的五種品行,但五種品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在一個“善”字。因為善,我們溫和待人,因為善,我們謙讓他人。上下五千年歷史,璀璨的中華文化,浩瀚的歷史長空,能夠讓人津津樂道的總是那些心懷善意,或善行天下的人。大到高高在上的皇帝,小到渺小如草芥的平民,竭盡個人所能,善作善為,惟有如此,他們的光輝便可以在史冊上發(fā)揚,或在民間中口口相傳。古往今來,善是我們不改的追求,不懈的精神家園。
不僅如此,普通百姓對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也賦予善的向往,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嫦娥奔月……內(nèi)懷于心便是善。法海阻礙白蛇愛情,人們對法海有恨,對白蛇有同情。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愛情的真,人性的善,便昭然于天下?!都t樓夢》里錯綜復(fù)雜的人物故事,賈家從興盛到衰弱整個過程,貫穿全部小說也有一個“善”字。難怪余秋雨在《泥步修行》中感嘆,人生經(jīng)歷那么多,寬容與善良才是一個人該追尋的東西。
大到國家治理,小到家庭團結(jié)。善,凝聚著人心;善,歷練著交往;善,體現(xiàn)人性溫暖。如今,追求美好生活成了當(dāng)下人們最熱誠的向往。向往的路上,國家實施一系列富國強民政策,落實一系列惠民措施,出臺一系列規(guī)范指導(dǎo),引導(dǎo)更多的人奮進新時代,把初心和使命寫在大地上、寫在行動上、寫在他人的心坎上,所有的這些體現(xiàn)正是人性的善。有你有我,有大家的真誠付出,有大家追求向上的精神,美好生活向我們徐徐展開,光明前景向我們撲面而來。于是,我們感受時代的溫暖,領(lǐng)略生活的美好,歸根到底,感受到人生的善,人間的暖。
現(xiàn)實中,我們在各自的道路上追求自己的目標(biāo),在合作相處的環(huán)境中尋得自我價值,表面上看無“善”可言,甚至還看出自私或自我的一面,可是,我們所有的言行都要遵循公共的法律法規(guī),遵守大眾認(rèn)可的道德規(guī)范。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可在相對公平和相對和諧的氛圍下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展現(xiàn)個人魅力。從宏觀角度來看,“善”是大家維系的基本平臺,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前提和基礎(chǔ)。在各自小氛圍或是小范圍中,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倡導(dǎo)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助人為樂蔚然成風(fēng),愛崗奉獻層出不窮,孝老愛幼大行其道。我們感嘆時代之美,時代之魂,那就是善。
你看,一個又一個時代楷模,把“善”寫得特別大,特別明亮。黃文秀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大風(fēng)大雨中想到的依然是扶貧群眾,她倒在扶貧的路上,卻把人性的“善”寫在老百姓的心中;黃大年心系祖國,放棄國外優(yōu)厚待遇,心懷報國志,立足報國義,把生命寫在強國路上;廖俊波,一心想著群眾,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把“善”寫在奔跑的路上……他們懷著對祖國的忠誠,把赤子情懷寫在工作中,寫在中華大地。正是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善,用行動用激情,甚至用生命,支撐中華民族豪邁前行的力量。
善,是支撐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是促進人們和諧相處的良方。善,讓胸襟變得寬廣而豁達(dá),讓環(huán)境變得融洽而和睦。走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你,我,我們大家,無論身處何地,也無論我們的工作環(huán)境怎樣,不變的向善追求,不改的向善目標(biāo),砥礪前行??v然工作不如意,或生活不滿足,高舉“善”的大旗,真誠待人,真實做事,把個人價值匯進浩蕩的時代,把善的溫暖撒向人生的角角落落。
編輯:修遠(yuǎn) xdyszzs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