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遠(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49)
服裝作為一種在影視劇作中展現角色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著重要的表意功能,民族服裝元素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體現,蘊藏著非常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中精神與物質上的結合體,可以充分反映出民族群眾獨特的人文情懷。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不僅僅是時代的象征,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傳播中的符號與代表,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影響,以及整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設計有著直觀的作用。
視覺的文化表達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影視服裝設計推動民族服裝元素的發(fā)展與傳播對于民族文化的弘揚,影視作品的推動等等有著重要的體現與作用。伴隨著當下影視創(chuàng)作對于影視服裝設計的需求逐漸提升,民族服裝元素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傳播效果。如近些年的中國風流行,就是一種伴隨著中國的社會生產水平提升,產生了對外輸出的綜合性需要,目前已經存在著許多人在文化傳播中主動的加入到民族服裝的推廣上,利用古裝的拍攝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影視服裝設計效果。這也是未來中國影視創(chuàng)作設計中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只有做好了將民族服飾文化有機的融入到影視服裝設計中,才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影視服裝設計快速向前發(fā)展。
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應用產生強烈的烘托效果,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主題而言有著較為顯著的引導作用。如電影《斯巴達勇士》,電影作品在影視服裝設計中使用較為簡約的藝術風格,戰(zhàn)士的戰(zhàn)甲服裝設計主要有披風、頭盔、護甲、佩劍、盾牌、標槍等構建,整個影視服裝設計中將紅色作為總體的色彩。在戰(zhàn)斗的過程中戰(zhàn)士將肌肉明顯裸露出來,在肌肉與鮮紅披風之間產生了非常有視覺沖擊力的效果。這種影視服裝設計也烘托與創(chuàng)作著電影的主體,由當年的斯巴達戰(zhàn)士與波斯軍隊進行戰(zhàn)爭的過程中,清晰地表現出斯巴達人為了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的決心,在影片的最后波斯人通過溫泉關后,將整部電影的藝術中心思想直觀地表達出來。斯巴達城邦是以戰(zhàn)斗著稱的民族,斯巴達戰(zhàn)士經過從小的戰(zhàn)士訓練,形成了勇敢和彪悍的性格,所以在民族服飾的設計中主要以簡約為代表的,充分彰顯出在設計中對于斯巴達人勇猛的表現。這部影片在影視服裝設計中,使用了民族服裝元素進行設計,配合總體的色彩構建,烘托了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體。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影視服裝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民族服裝元素進行設計,從民族服裝的發(fā)展與構建中找到適合影視服裝設計的元素,通過現代化的服裝設計手段與設計理念,將層次與色彩的構建融入到民族服裝元素中,凸顯影視服裝設計對于整部電影影片主體的體現與烘托。
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可以應用在對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的情緒描寫上。在《新上海灘》這部電影的設置中,主要體現了民國時期的上海背景,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以黃金榮、杜月笙等作為綜合劇情表達人物,演繹了在上海的民國時期所發(fā)生的經典事跡,展現出對不同時代人們以及社會文化的關注與認同。在上海灘的創(chuàng)作中,主角馮敬堯的服裝設計中利用東西方元素融合的形式體現出當時的文化傳播,在上海這一地區(qū)產生了沖擊與碰撞,影視服裝設計利用多種形式與內容展現出當時的文化傳播風氣,利用主角馮敬堯的服裝設計,體現出其講規(guī)矩、重義氣等特點,但也并不拒絕西方文化的傳播,對西方文化傳播中的有效思想抱有包容的綜合態(tài)度。這種形式的人物性格推動了整部電影的劇情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元素中,和仁義禮智信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如中國傳統(tǒng)的服裝應用在影視服裝設計中,展現出一個傳統(tǒng)文化成長下的中國人,面對西方社會文化傳播所體現出的不同藝術特征。在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需要深刻認識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的藝術特點,充分發(fā)揮出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的代表作用,實現多水平多層次的人物性格塑造。
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能夠體現出歷史時期的特殊文化。如電影《甲午大海戰(zhàn)》,主要講述中國北洋艦隊經過發(fā)展到最終滅亡的過程。其中北洋海軍的服裝設計成為充滿民族服裝元素的現代軍裝,這種設計反映出我們國家在藝術設計中,從軍服設計的角度上推動了文化傳播的氛圍,也正是由于我們國家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形成了思想制度
學習的習慣后,才大量的引入外國技術與外國文化對自身進行改造。這也是中國器物文化傳播中對于不同文化學習的綜合表現,體現出在中國文化傳播中的文化總結。
在民族服裝元素的應用與發(fā)展中,展現出國內文化的綜合能力體現。在影視作品中利用民族服裝元素展開影視服裝設計可以利用影視的藝術表現手段展現歷史中的特殊文化,并在影視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強調劇情的重要性和歷史文化傳播,在充分的對歷史文化形式以及內容上構建,形成利用不同手法制作有民族服裝元素的影視服裝設計。
在當前國內的社會文化傳播中,屬于文化資本化以及資本文化的過程,在影視服裝設計中要實現產業(yè)化的發(fā)展,但是這種影視服裝設計的產業(yè)化和其他產業(yè)有著不同之處,在于需要文化和民族服裝元素作為基本底蘊。在影視服裝設計中首先要有充分的美學基礎,在此基礎上利用民族服裝元素實現更多的文化添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族服裝已經經過了上千年的傳承與積累,并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指揮,有著豐富而且深遠的文化內涵。在服飾的設計與構建中呈現出在民族發(fā)展中的特色,所以需要在影視服裝設計中更加廣泛而且深入的應用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需要將現代美學與民族服裝元素進行結合,伴隨著商業(yè)化運作以及民族藝術的增強,在民族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產業(yè)化與文化上的重視與關注,在這種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需要將民族服裝元素更加高效的應用到影視服裝設計中。
在影視創(chuàng)作的影視服裝設計中,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影片創(chuàng)作中所描述的時代背景,民族服裝元素在歷史的文化傳承中,不斷隨著年代的變化產生變化和改革,并在相關的流傳與變化中有著具體的發(fā)展的繼承,在一些年代和歷史上,甚至出現多種形式的衣服制度。如貼花這種民族服裝元素源自于秦朝,但是在服裝的設計與面料構建上往往停留在花瓣等內容上,一些金色的貼花等從南北朝時期逐漸流傳,到了隋唐時期流行貼花在全臉上的流行,在品種和顏色以及材料上非常豐富,到了宋代崇尚清雅,貼花就不在流行。在影視服裝設計中,需要設計人員積極參閱故事年代,利用影視服裝設計合理的選用民族服裝元素,以免出現衣服和創(chuàng)作與當時服裝不相符的問題。
在確保影視服裝設計能夠滿足故事的主線后,可以從影視服裝設計上出發(fā),對具體的情節(jié)以及氛圍展開服務,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影視服裝設計的設計規(guī)則和基礎上,通過應用民族服裝元素發(fā)揮出想象力,將影視服裝設計更好的應用在視覺傳遞的表達中。在影視服裝設計中的典型應用如《英雄》,影片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利用不同視角的多種版本演繹了有差別的片段。同樣的梁朝偉與張曼玉在電影中扮演主人公,使用了4種相同款式的衣服,但是在色彩上使用了紅白綠藍4種顏色。這種色彩的選擇有效推動了整體情節(jié)的發(fā)展,利用影視服裝設計的效果給場景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這一基礎上,影視服裝設計充分研究和把握住當時的服裝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發(fā)揮,為影片的故事效果傳達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視覺傳遞。
在影視服裝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應對當下觀眾的喜好進行調整和設計戲服,不能嚴格的拘泥于民族服裝元素不能改變,需要融合在服裝設計過程中的具體審美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使觀眾可以清晰明確的接受觀眾認可。如在電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使用水袖擊鼓的場面表演有著非常多的視覺表現,但是這種水袖的民族服裝元素在清朝以后,伴隨著京劇的誕生而誕生,從時代的發(fā)展上來看,并不符合整體的藝術形式。但是在《十面埋伏》中,本身是有著架空歷史的創(chuàng)作,所以在這種架空歷史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不同類型的藝術表現風格,從而產生更好視覺體驗的效果。在影視服裝設計中大量應用民族服裝元素產生出對時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刻畫,這也是影視服裝設計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只有利用好了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才能夠實現更好的為劇情服務和推動。
民族服裝元素由于有著非常獨特的視覺表現效果以及美觀性,廣泛應用到影視服裝設計中,在一些影視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從故事的發(fā)展以及影片所需要闡述的效果上,呈現出大量的文化傳播效果,利用民族服裝元素可以更好的實現影視服裝設計應用。通過民族服裝元素對影視創(chuàng)作的主體加以渲染,深化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藝術表達,使整個影視創(chuàng)作由于影視服裝設計以及民族服裝元素的應用產生更加高水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