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
(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發(fā)展規(guī)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責任》,《學習時報》2008年3月19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客觀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國際環(huán)境,社會主要主要矛盾及全面從嚴治黨形勢等多個方面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重大風險、重大阻力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問題所形成的科學認識。
所謂歷史方位,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時間空間交錯下的坐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間,經歷一定的時間,以時間和空間為自己運動的形式”*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頁。,時間指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順序性和持續(xù)性,具有一維性即不可逆性。一個社會的發(fā)展,總是遵循歷史演變的順序性、連續(xù)性,從一個歷史節(jié)點向另一個歷史節(jié)點的轉變,是社會歷史由低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演變的過程。所謂空間,指社會在歷史發(fā)展中具有的伸張性、廣延性,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與其他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國家與世界之間的并存關系和分離狀態(tài)。在全球化歷史進程中,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歷史方位的演變既是自身社會歷史發(fā)展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演變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空間位置的廣延性和伸張性演變的過程,是特定空間環(huán)境與時間維度交叉聚集所形成的階段性坐標。
社會歷史發(fā)展是一個物質的、客觀的、不依社會意識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指出:“我們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現有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會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好的考察便可以發(fā)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能產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fā),充分借鑒利用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從封閉到開放,從開放到全面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交往交融,一個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既是中國迅速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國策。隨著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逐步扮演起重要的角色。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已經把中國從一個潛在的對手視為直接的對手,美國戰(zhàn)略重點從大西洋調整到太平洋,在經貿關系、南海主權、臺灣問題等方面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圍追堵截。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嚴重地沖擊二戰(zhàn)結束形成的世界經濟秩序,各國自危,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不斷加強,嚴重影響到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美國始終堅持“美國優(yōu)先”的霸凌主義原則,不斷強化貿易保護單邊主義,破壞了世界公平自由貿易的基本準則,中國對外開放面臨許多不可預測的變數和重大挑戰(zhàn)。許多世界性的問題,如環(huán)境氣候保護、恐怖主義、難民問題等等,需要各個國家通過共同協商才能得到解決。當今的國際格局演變正進入大分化大動蕩大調整的時期。國際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改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空間環(huán)境。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歷史方位的演變是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發(fā)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歷史進程演變的主要方式是全面深化改革?!案母锸侵袊牡诙胃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頁。在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也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和嚴峻考驗。長期以來形成出口導向,進口替代的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嚴峻挑戰(zhàn),經濟發(fā)展缺乏核心技術品牌的產業(yè)結構低端,勞動力資源紅利優(yōu)勢開始喪失,資源環(huán)境優(yōu)勢開始喪失,利益結構的重大調整引發(fā)的社會矛盾沖突出現新特征,人民群眾在分享改革紅利的同時,希望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經濟發(fā)展與政治文化社會及自然環(huán)境不協調的矛盾開始暴露,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的內涵、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和根本性轉變,傳統的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方式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嚴峻考驗,潛藏著重大風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全球治理秩序等重要思想,制定一系列國際戰(zhàn)略;提出了經濟新常態(tài)、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國內新發(fā)展理論,特別是在全面從嚴治黨上,不斷提高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保持先進性純潔性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的“新時代”。
歷史由有理性的人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但并不是說人的理性和意志可以完全支配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并不是一個主觀意志的臆想,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中時間空間相互交錯中的深刻改變,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客觀環(huán)境深刻變化,社會多種因素交錯轉換,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政策方針的科學制定和落實,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等多種力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合力”形成的客觀結果。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歷史方位的演變是一個自然的,不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但對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卻是一個主觀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人的認識活動并不是直觀的,客觀世界中規(guī)律性是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性必須通過科學的思維方法,遵循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概念、判斷,到推理等思維方法的科學運用,才能得到揭示,才能為人們所掌握??茖W的認識要“完整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覺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頁。“新時代”歷史方位的判斷,這一認識過程是基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不斷總結修正完善而形成的科學認識,是對實踐活動改造過的,遵循辯證思維的規(guī)律而形成的思想認識。
一個概念的產生與存在是以其對立的概念為條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首先是從科學社會主義概念與資本主義概念之間的對立來界定的歷史方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科學判斷的根本前提。
概念體現的是人的認識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是對事物各種特征的集中概括,是撇開事物豐富多彩的現象,舍棄了事物非本質的屬性,割斷了事物各種現象與本質的聯系,抽象出來的關于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質的東西,反映的是事物現象中本質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恩格斯指出:“最一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最豐富的具體的發(fā)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種東西為許多東西所共有,為一切所共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頁。當我們接觸到的感性認識豐富了,認識就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即能夠從事物外部的現象和特征中逐步抽象出對事物一般地全面概括的認識,即概念。概念在是隨著人類認識實踐和認識思維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深化,并獲得新的內容。人類概念的外延越大,概括的事物范圍越廣,其反應的事物本質一般性特征突出,內涵則比較簡單;反之,外延越小,概念所概括事物的范圍越小,其內涵就越具有特殊性,內涵就更豐富、越深刻,概念的本質屬性具有層次性的特征。隨著人的認識活動的不斷深入,概念將會從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質延伸到二級本質,再向三級本質乃至更深層的本質。毛澤東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準確判斷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方位,創(chuàng)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并根據新民主主義社會不同歷史階段主要矛盾的變化,劃分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等不同階段,制定出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不同歷史階段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辯證邏輯的思維方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概念在隨著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同時期,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衍生出新的基本特征,提出不同的發(fā)展要求。
在人認識活動中,概念內涵不斷深化的過程反映出的,是人們在實踐中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不斷深入深化深刻的發(fā)展過程。在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共同發(fā)生共同勝利。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階段的特征和基本矛盾,認為當帝國主義階段各種矛盾交織在一個國家,就會出現帝國主義統治鏈條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這個國家爆發(fā)并取得勝利,十月革命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轉變?yōu)閷嵺`。當社會主義以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方式來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從不同的歷史傳統、社會環(huán)境下進入社會主義,必然面臨著不同的歷史課題,必然產生社會主義不同的實現形式,具備不同的發(fā)展模式和道路。
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經歷了挫折與曲折。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教訓,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圍繞“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重大歷史課題,我們堅持“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堅持重新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從對中國經濟文化總體發(fā)展落后現實出發(fā),上升到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歷史方位新的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念形成,是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歷史方位的準確判斷。這一準確判斷明確了社會主要矛盾,基本特征,為我們黨制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黨的基本綱領,制定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豐富深化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階段理論。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百年目標歷史進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zhàn),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轉變,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內涵、基本特征、歷史價值,明確了“新時代”的歷史任務,闡明了“新時代”的主要思想,基本方略,進一步深化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內涵,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內涵和新的時代特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的進程中,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概念的遞進顯示我們對這一偉大奮斗目標認識的不斷深化歷史進程。
從概念到判斷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中更深刻的認識。判斷是用肯定或者否定的方式揭示概念之間的關系,揭示社會歷史運動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的轉變,揭示同一概念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同階段中各種屬性之間的聯系、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關系,因此,判斷是人們在改造社會實踐活動中對事物本質更深刻的認識?!爸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18日,第11頁。,深刻地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個不同歷史階段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歷史基本特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現代化發(fā)展途徑等方面,明確了我們在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任務,明確了人民群眾對生活向往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目標,明確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角色的定位和歷史責任。
在辯證思維邏輯中,推動科學前進的不是那些在已有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得以解釋的事實,而是那些同現有理論發(fā)生矛盾的事實和由此產生的對這些事實提出新的理論的需要。推理是判斷之間矛盾的進一步展開,揭示出判斷之間前后相續(xù)的關系,彼此之間的聯系,是從已有的判斷推論出新的判斷。對執(zhí)政黨而言,就是根據現實的發(fā)展進程,預測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制定出未來的發(fā)展目標。黨的八大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三大根據“初級階段”歷史方位的判斷,制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黨的十六大在初步實現小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在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勝利后,我們要用兩個15年時間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與自然界所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以“純粹的形態(tài)”直接表露出來,而是深深地隱藏在大量歷史活動的表象背后,社會歷史發(fā)展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主觀能動性來開辟道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本質、規(guī)律性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偏差性,甚至是曲折性來實現??茖W的理論思維方法就是要透過社會歷史的表象抓住歷史的本質,把握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舍棄事物非本質的屬性;堅持辯證思維的方法,鑒別、避免、不斷修正認識的偏差性;牢牢把握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基本方向,在偶然性中尋找必然性,把可能性轉變?yōu)楸厝恍裕覀儾趴赡塬@得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自由,從而揭示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形成對人類社會歷史認識的科學理論體系,為推進社會歷史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
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環(huán)境中總是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理論為實踐指明了方向,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往往是盲目的。然而,任何一種理論畢竟是對具體經驗的提升和熔煉,是舍棄事物豐富多樣的具體所抽象出來,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形成的對客觀對象的一般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任何理論,思想認識總是受到客觀條件和人本身的認識能力等一系列特定的主客觀條件所制約的,因而只是對客觀事物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反映,真理具有相對性理論,但人的思想認識根據人的社會實踐出現的問題,不斷指導實踐,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從而不斷接近客觀真理。實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任何認識和理論本身是具體的歷史的和有條件的。在人的認識過程中,思維方式的長期積淀,成功經驗的模式化,理論固化成為教條,以及對理論錯誤式的理解,往往容易演變?yōu)樯鐣v史進程中的思想禁錮,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發(fā)展進程中的思想藩籬。
列寧最早發(fā)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社會歷史邏輯之間的矛盾:當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取得勝利后,由于缺乏實現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理論構想社會主義原則實現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在一個小農經濟占主導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取得無產階級政權地位是執(zhí)政黨面臨的重大課題和重大挑戰(zhàn);當社會主義以一個個民族國家的形式奪取政權后,處于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包圍之中,如何制定相應的國際戰(zhàn)略,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就成為一個國家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新的課題。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理論變?yōu)楝F實后,其面臨的問題困難挑戰(zhàn)遠遠超過了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構想。脫離俄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機械地教條式的理解,將可能導致蘇維埃政權的滅亡。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失敗迫使列寧意識到俄國不可能用“直接的、簡捷的、正面沖擊的方式”向共產主義過渡,而只能采取“間接的、迂回的、曲折的”的方式向共產主義過渡,從而果斷地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選擇了符合俄國社會歷史實際的新經濟政策。列寧深有體會地談到:“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陳聿北,陳基華:《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 1985年第7 期。我們只是借用了寶貴的方法。列寧曾經嘲笑那些只懂得背誦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一旦離開書本,他們就像盲人離開了拐棍,連路都不會走。
理論總結概括出的是共性,舍棄的是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個性;理論要指導實踐,必須根據實踐條件的多樣性復雜性還原為具體的個性特殊性。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共性、一般性否定各個國家社會主義道路的個性、特殊性,容易導致教條主義,理論往往演變?yōu)樽璧K社會主義實踐深入發(fā)展的思想束縛;反之,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而強調個性、特殊性,不僅在實踐中容易迷失方向,而且會陷入狹隘經驗主義的困境,導致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曲折與失敗。
實踐本質上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是具體的,表現為多樣性特殊性豐富性。不斷運動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總是不斷對實踐提出新挑戰(zhàn),產生新課題,提出新的發(fā)展要求,從而推動實踐的發(fā)展,實踐的發(fā)展促進理論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理論實現與實踐的融合,不僅是實踐的需要,也是理論本身科學性的必然要求,理論只有在不斷對回應實踐提出的嚴峻挑戰(zhàn),回應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難題,不斷創(chuàng)新、豐富和發(fā)展,才能承擔起指導實踐的任務。理論邏輯與社會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形成社會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的關鍵,是社會歷史方位演變的根本要求。如果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具體實踐中的時空環(huán)境運動變化把握不準確,思維理論仍停留在對社會主義非本質屬性認識,經驗式的理解,或者缺乏對社會主義多層次本質屬性的認識,甚至混淆了實踐中社會發(fā)展中的變革,超越了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層次性,失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的準確判斷,將導致黨和國家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出現重大失誤。因此,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也必然是一個理論指導實踐,由實踐檢驗修正、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時代特征,推動歷史方位演變,形成理論特色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在幼年期,由于缺乏經驗,照抄照搬蘇聯的經驗模式,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脫離中國社會實際,曲折與挫折始終伴隨著我們黨的發(fā)展。毛澤東創(chuàng)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來指導中國革命,以中國革命的經驗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并努力讓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實現了理論邏輯與邏輯的辯證統一,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們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實踐。由于缺乏現成經驗的借鑒,沒有成熟理論可依據,毛澤東背離了自己創(chuàng)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躍進”把社會主義階段等同于共產主義階段,把將來可能實現的原則勉強放到中國社會的現實中來做,導致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則把過渡時期與社會主義階段兩個不同歷史方位,歷史階段混淆起來,導致階級斗爭擴大化。社會主義建設遭遇了兩次重大的曲折與挫折。
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驗教訓,明確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大討論”,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黨的工作中心迅速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圳特區(qū)的建設、對外開放戰(zhàn)略的一系列實踐中對傳統觀念的重大突破,改革開放破除了阻礙國家和民族發(fā)展進步中的一切舊的體制障礙,不斷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巨大成就。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快速發(fā)展在思想理論上,也引發(fā)了一場圍繞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激烈爭論。在圍繞基本國情認識大討論中,圍繞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形成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論,開創(chuàng)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又有力地推動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實踐深入發(fā)展。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實踐經驗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源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改革開放實踐提供了思想理論的指導,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辯證統一體現于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從認識的過程上看,是歷史與邏輯的辯證統一,“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性修正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頁?!靶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要求我們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有機統一起來,才能為我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大膽去試、大膽去闖,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應對重大挑戰(zhàn),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動力、政治定力;才能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斷檢驗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讓科學社會主義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新時代”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充分證明,“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fā)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在人的認識活動中,任何一種認識不可能窮盡真理,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現實客觀情況的正確認識,因而,真理是相對的;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不斷發(fā)展深入,人們總是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 新的矛盾新的挑戰(zhàn),人們必然要通過新的實踐活動去解決這些問題困難和挑戰(zhàn),產生新的認識,形成新的理論。歷史方位的形成與判斷,從認識上也必然會充分體現為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不斷豐富深化,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樣一個反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過程。這一認識過程反映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要求。
對“新時代”歷史方位的認識,只有在堅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回應新挑戰(zhàn),解決新問題,克服重大風險,沖破重大阻力中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形成新理論新思維新觀念新思想,才能夠不斷深化豐富發(fā)展。
客觀事物的本質并不是直觀地、機械地,以“純粹形態(tài)”展現出來的,而是隱藏在大量的偶然性、非本質屬性,甚至于假象的后面,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性只有在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逐步被揭示出來的,我們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是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而逐步深入發(fā)展的。實踐活動的二重性決定著思想理論認識的二重性,真理的二重性,也決定了真理標準的二重性。正確的認識往往是在不斷排除各種干擾,假象,甚至于是在經歷錯誤挫折中,不斷修正認識,總結經驗教訓中形成,并不是必然既定的。實踐中問題充滿困難和險阻,常常受到各種阻力干擾,需要排除各種干擾,克服重重困難、風險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將面臨錯綜復雜激烈動蕩的國際環(huán)境,面臨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更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黨的領導水平執(zhí)政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如習近平指出的,“今天時代變化與社會的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想象,中國的社會主義只有幾十年的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越發(fā)展新情況新問題就越多,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年11月版,第33頁歷史經驗顯示出,一切重大的社會變革首先是從思想路線上開始,是從哲學的高度來思考,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往往為時代的革命性變遷提供了思想理論方法指導。理論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能夠回應時代的挑戰(zhàn),滿足實踐發(fā)展對理論提出的要求,在于理論自身的創(chuàng)新力。任何一種理論的科學性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不斷修正、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得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就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行為都是錯誤的?!?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18日,第11頁。理論的社會功能和發(fā)展動力在于理論能夠隨著實踐的深入發(fā)展,不斷總結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抽象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指導新的實踐。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們改革開放和科學發(fā)展,引領我們實踐的探索,不僅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起來”和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實踐發(fā)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而且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豐富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勃勃生機和活力。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在實踐中體現為黨的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體。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的實踐活動開啟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實踐創(chuàng)造將不斷豐富推動發(fā)展“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了黨和國家主要工作的重心,根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檢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標準。從實踐的創(chuàng)造到理論的創(chuàng)新,從理論創(chuàng)新又促進實踐的飛躍,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化豐富發(fā)展的辯證統一的認識過程,既是集中群眾意見和智慧的過程,又是統一思想,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過程。毛澤東曾精辟地論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正確認識路線、方針、政策的辨證思想,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斑@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頁。人民群眾是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主體,是推動“新時代”發(fā)展的實踐主體,同時也是實現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主體。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始終堅持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主體地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